稻盛和夫:幸運與不幸本質上都是考驗

稻盛和夫:幸運與不幸本質上都是考驗

遭遇失敗和苦難的時候,不是牢騷滿腹,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忍受考驗,堅持努力,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而在成功和幸運的時候,不驕不躁,抱著真誠的感謝之心,堅持努力,使成功得以長期持續

——稻盛和夫

苦難不會沒完沒了,當然幸運也不會永遠持續。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奮工作,這比什麼都重要。

人生是由“命運”與“因果報應法則”交織而成的,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也有遭逢厄運的時候。

釋迦牟尼稱此為“諸行無常”,他還說:“因為無常,所以人生很苦。”總之,因為人生一直在變,所以苦難也一直不斷。

但是,我認為在驚濤駭浪的人生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

。一個人如何面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1

成功源於:

謙虛和樸實的努力

首先,我們必須思考的是,遇到“成功”的考驗時,應該如何應對才是正確的?

當獲得令人稱羨的幸運或成功際遇時,多數人會將成功歸諸於自己的努力,把這樣的結果視為理所當然。更極端一點的人,甚至覺得自己本來就應該更成功一些、更幸運一些。

但是,也有一種人,總是將幸運和成功的理由,歸諸於周遭環境和別人的幫助。面對自己獲得的幸運和成功,心中始終想著:“太可惜了,只有我得到幸運和成功的垂青,這真的是好事嗎?”我想,這是他發自內心的謙卑

前者認為所有的幸運和成功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贏得的,因此更成功一些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人一心想得到等同於自己付出的報酬、地位和名譽,同時也把自己的慾望愈養愈大,總是在成功的時候忘了謙虛,態度開始變得越來越傲慢。

事實上,給他帶來成功的正是他的謙虛和樸實的努力,結果他卻在成功時失去了這兩個優點,開始怠慢,只留下想要更成功、更幸運的慾望,並且任由其繼續膨脹和發展。

失去了謙虛和努力,也就失去了支撐自己幸運和成功的優點,開始和凡事向善的宇宙意識變得不同步,也因此走向最終的沒落和衰退

幾經努力才獲得的幸運和成功卻沒能把握住,因為這些人的“心”變節了,並由此跌人衰退、沒落的窘境。

2

成功與失敗只是結果

態度才是決定因素

另外一種人,不但通過謙虛和樸實的努力獲得了幸運與成功,而且面對成功時能夠誠心感謝周遭人的幫助。

這種人戒慎恐懼,不敢獨佔成功的果實,反而和更多的人及廣大的社會分享自己的成功。他們從來沒有忘記保持謙虛的心和樸實的努力,甚至更加努力地工作。

我相信,能夠用這種態度來面對“成功”考驗的人,將會得到更多的幸運與成功,甚至能永久保持自己的幸運與成功。

被幸運和成功眷顧時,當事人應對的態度不同,將會帶來天壤之別的結果。總而言之,獲得幸運和成功並非最終的結果,面對幸運和成功時的態度,才是決定最終結果的因素。這一點對世人非常重要,值得我們謹記於心。

也有一些人完全不知道因果報應會對命運造成影響,因此在遭逢災難、厄運和困苦的考驗時,因為無力抵擋所面對的痛苦,轉而憤世嫉俗、嫉妒他人,為眼前的際遇唉聲嘆氣,發出不平之鳴,最後甚至抑鬱而終。

用這種態度面對考驗的人,只會讓人生越來越灰暗,越來越辛苦,讓只能擁有一次、彌足珍貴的人生變得索然無味,毫無收穫可言。

反觀另一種人,他們即使遭遇災難、厄運和困苦的考驗,也能承受所有的痛苦,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掙脫困境。

想來,他們必定抱持著現在受苦沒有關係、未來定能重見光明的信念,並時刻保持開朗的心境而不斷努力。

這類人絕不會憤世嫉俗、嫉妒他人或埋怨連連,而是勇於正面迎向苦難、接受考驗,甚至將苦難視為造物主考驗自己有無進取心的試題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永往直前,繼續樸實地付出努力,這樣的人最終一定能夠獲得令人嚮往的成功和充滿光明的未來。

事實上,由“命運”與“因果報應法則”交織而成的人生,恰好就是驚濤駭浪、諸行無常的人生,而非平靜無波的人生。在此人生中,無論遭遇苦難或幸運哪一種考驗,無論以後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都取決於當事人能否謙卑、樂觀地來面對

3

滿招損,謙受益

修己治人,循道而行

這樣的說法古已有之,在中國的古籍《尚書》裡就曾提到“滿招損、謙受益”。而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個人,就國家而言也是一樣,一國的政府如果不謙虛,國家就會出現危機。

翻開日本的歷史,事實即呈現在眼前。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緊隨歐美國家之後,政府提出了富國強兵、發展產業的口號,人民也發揮了至死方休的努力精神,上下一心努力奮鬥。結果大約在四十年後(1905 年),日本以一場日俄戰爭,打敗了強大的俄國,贏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從此,日本人開始陶醉在幸運和成功的滋味中,失去了謙卑的心,開始大舉擴充軍備。又過了四十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終於嚐到了戰敗的滋味。

化為廢墟的日本,再度反省、修正,全民重新同心合力建設國家。不久,日本又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的經濟復甦再度被譽為奇蹟。照理說,日本人應該更謙虛才對。戰後經濟復興的成功恰似一個考驗,對日本的國家治理和經濟政策而言,應對這個考驗的基本方法就是謙虛。

但是日本又變得自大了,那些大企業、大銀行的經營者完全忘記了戰後數十年來日本人的謙虛、努力以及相互扶持合作的精神。

於是,從企業經營者到一般大眾,大家淡忘了額頭上的汗水,而開始追求眼前的近利,從八十年代開始瘋狂、忘我地投資不動產和股市,造成了所謂的泡沫經濟。

傲慢的結果是,泡沫經濟迅速地破滅了,很多經營者轉瞬間便飽嘗了一貧如洗的滋味,當初買了一堆據說還會漲四五倍的土地,結果價格只剩下了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總之,留下了大筆的債務,使經濟情況衰落到連本來不可能倒閉的銀行也倒閉了。

或許,早在八十年代之前,日本人就已經忘記了謙虛的重要性。為了提醒國人,安岡正篤先生曾於 1969 年在《命運與立命》一書中,以“

忘卻人生之道的技術和學問是人類的不幸”為題,指出:

科學、技術、繁榮也好,政治、經濟、學問也罷,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都是一些不可靠的、無法正確衡量的東西。因為對人類而言,如果忘卻了最重要的根源,技術和學問只會造成不幸。如果只是一陣翻雲覆雨,那麼終歸會在命運的操弄下結束。但是如果冷靜觀察一下,在這些東西的背後及深處,必定存在著一些嚴肅的法則,也就是所謂的道。如果不循道而行,我們將找不到任何可以信賴的事物。這種感覺到了 20 世紀下半葉,更是備感深切。真正的學問是在於瞭解和學習現象的根源,也就是本質或道。我們要學習的是心的學問(心學),換句話說,就是走到哪裡都要修煉自己、幫助別人(修己治人)的學問

我認為,安岡先生已經看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二十四年後,又開始產生了怠慢鬆散的心,因此才會提出這樣的警語。

俗話說“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由謙虛到怠慢而且反反覆覆的應該不只是日本這一個國家。將眼光放之全世界,無論中國或歐洲,只要國家興盛,就會產生怠慢之心,然後再度走人衰落。

我認為,日本能否順利從眼前的不景氣擺脫出來,與日本人能否早日發現這個原理,及時恢復謙虛和認真對待世界的態度有莫大的關係。

稻盛和夫:幸運與不幸本質上都是考驗

作者 | 稻盛和夫 曹岫雲譯

來源 | 摘自《心法》——人生的考驗

東方出版社 2014年5月發行

稻盛和夫:幸運與不幸本質上都是考驗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刪除。

組織裂變、激活團隊、賦能、全員經營!

業績倍增,老闆身心解放!

zhonglin39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