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大集

家鄉的大集

熱鬧的集市場面。


凜冬季節,白雪覆蓋下的小城,一切還在似睡非睡的夢中游弋時,趕集的人們已經陸陸續續地登場了。

小孫家集的位置就在我家所在的小區身後,臨市區。雖然只是個小集(每月農曆二、七是趕集的日子),主要營銷農副產品,就半晌午時間,逢集也是人滿為患。附近是幾個高檔生活小區,也增加了這個集的人氣。

每一個集,都載著買賣人的希望。住在附近鄉村的人們,紛紛把自家產的地瓜、蘿蔔、芋頭甚至是養的雞、鴨拿到集市上叫買。居民樓裡的人們尚在睡夢裡時,各種農用車、摩托車、自行車便陸續登場。逢集的日子,聲音總是先到的。

我喜歡趕集,天氣正常的情況下,逢集必定是要去看看,即便什麼也不買,也會滋生很多快樂。

集的整體設計,是個四方形的場地,搭了比較時尚的棚子,符合城市郊區集市特徵。集內分區鮮明,以中間的一條水泥路為分界,往南是兩排果蔬區,往北第一排以賣服裝鞋帽、布匹為主,再往北一排是肉類、海鮮區域;靠近東頭則是各類熟食和小吃;有些活的家禽,也在東區;至於西邊,因為是集市的入口,賣什麼的都有;過了馬路,也有不多的幾個攤位,要麼是賣瓷器、農具的;要麼是賣花草的,或者是修建房屋的工具、門窗、桌椅板凳、箱櫃傢俱等,林林總總,整個集市,小而豐富。

我來集市,多半衝著那些新鮮的果蔬,相信和我一樣選擇的人不在少數。所以,集市從整體分區上,格外照顧了這個群體。

人們對原本模樣的東西往往有不可思議的執著,就好比那些沾了泥土的芹菜和菠菜,就比干乾淨淨的削去了根的要上眼,聞著青菜們散發出來的泥土氣息,心裡也特別安穩。我多半在這樣的菜前止步。

水果也是一樣。各種各樣的水果,新鮮透亮,散發著自然的果香。攤主們也異常用心,精心地擺放,讓原本樸實的瓜果顯出其獨到的氣質。有一次,一個賣葡萄的攤主,把所有的葡萄擺放在綠瑩瑩的葡萄葉上,晨霧抖落的露珠如夢似醒,黏著在每一粒葡萄上,趕上陽光蒞臨,一下子就有珠圓玉潤的感覺。拍下來,發了微圈,立刻有朋友回覆說,這賣葡萄的是詩人還是散文家?我和攤主說了朋友的回覆,他哈哈大笑,說,俺是個農民,種葡萄的。那些葡萄啊,他看著長大,一顆顆都像是他的孩子,仔細打理,亦是應該。

因為我的讚揚,他還給了我一串葡萄,說:“嚐嚐吧,真的好吃。”他沒說假話,葡萄很好吃,酸甜可口,乾淨剔透和他的人一樣真誠實在。和這位賣葡萄的攤主一樣的還有集市上每個攤主,他們像秋日裡的果實一樣,顯出應有的殷實,這大概是我喜歡集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喜歡看那些踏實的笑容,每一張臉上,都寫著生活的誠意。

小城人善良、樸實、厚道,幾乎想不起來弄虛作假,即便偶有夾私,多半因為人們自然而然的選擇被淘汰。時間久了,形成了一種風氣:作假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因此,集市上買東西,選擇好了,放心買就行。菜農們甚至可以保證說,如果不滿意,下一個集,一定送來,可換可退。當然,買賣其他商品,攤主也同樣會給你這樣的承諾。

我就有過那麼一次,買了很漂亮的瓷器,回頭才看到有些瑕疵。等到下一個集,再去找攤主,他問都沒問,直接退貨。我問他,你還認得我麼,這麼多人,怎麼就輕易退掉,若是我自己弄碎的呢?

賣瓷器的攤主是位看起來很有個性的人,他只賣藝術瓷器,且價格便宜。每個集,圍著他的攤兒,準備大量搶購的人不少,可攤主每次只拿出一箱,慢慢悠悠地並不著急,一副愛買不買的樣子。坦白說,起初,我不相信他可以這麼痛快地退貨。他說:“哪有人有心思故意退貨啊,都是本鄉本土的,就是真訛我了,不就是個盤兒麼?這次訛我了,下次還好意思再買麼?”

我想了下,確實如此。人心是經不起買賣的,心裡守著一份踏實的承諾,一路走過,到處都是風景了。這以後,我去多買了好幾次碗碟,儘管他依舊是一副不冷不熱的樣子。我們也極少交流,只是買和賣,動作簡潔,心裡卻彷彿有了某種默契,彼此知道,這樣就好。

集市上最吸引我的還有那些現場製作的各種小吃。有烙餅的、炸麻花的、炸油條的,熬豆漿的、賣羊肉湯的,散發著令人垂涎的香味兒。

煎餅果子的香味讓我不由自主地在它面前駐足。賣煎餅果子的是一對東北的老夫婦,帶著濃重的鄉音,煎餅果子確實做得好吃,雖然暮年,動作卻麻利。燒好的鏊子,突突地冒著青煙,小米麵和糊往上倒一勺,刮板只轉兩三圈,一張圓圓的煎餅就熟了。撒上芝麻、花生碎,把韭菜雞蛋餡往上一攤,放上一小截油條和生菜,兩頭一包,捲成卷,壓扁兩面,略烙片刻,一個香噴噴的煎餅果子就成了。有要加火腿腸的,需要額外加上一塊錢,成形之前夾在餅裡。不要的,拿了袋子裹了,就可以開吃了。做煎餅果子的老人極少抬頭看人,我趕集多次,幾乎沒見到他的正臉,只有老太太笑呵呵地招呼著客人。她攤子上的麻花也是極好吃的,人多的時候,她會笑著說:“大家隨便拿,麻花三塊錢一根,自己微信掃碼就好。”有一次,一個宿醉的賣菜人去買煎餅果子,她聞出了那人身上的酒氣,勸說:“大兄弟,少喝酒多喝茶,好生活,慢慢過,可不能隨便糟蹋了身子。”那人嘿嘿一笑,連連點頭。

集市上的千層餅外酥裡嫩層次分明,一大塊一大塊地垛在一起,看起來就很有購買慾;肉夾饃從頭上切開口子把剁好的熟肉夾進去,新鮮地道,咬一口,香氣撲鼻滿嘴流油。最典型的要數油炸糕了。我的朋友曾經和我說,俚島油炸糕很好吃,每個集都要排隊才能買到,久而久之,被人們賦名“排隊油炸糕”,連本來的地域色彩都被忽略掉了,只在“排隊”二字上下功夫,確實是每個集小吃區域的亮點。

“排隊油炸糕”通常也有兩家,哪一家是正宗,不得而知。但兩家的運作方式相差無幾,兩家的鋪子前同時都會聚集很多排隊等著買油炸糕的人。每個攤位通常有兩到三人一起作業。規模比較大的那一家,基本上每個集都在。總共有三個人,各有分工,一人揉麵,一人包餡兒,一人負責下鍋炸。

製作油炸糕的面以糯米為主,這與家裡通常用的麵粉不同,看起來有些厚重感,彈性不是很大。攤位後面的三個人默不做聲,相互配合。揉麵的人,只管下大力氣,不斷地揉搓,然後用手掐成大小基本一致的劑子,扔到裹餡子的人手邊。那裹餡子的人速度也極快,幾乎看不到裹的過程,三下五除二,劑子在他的手下直接就成了一個圓乎乎的餅。負責油炸的人,從面板上拿了裹了餡的餅,按照先後次序一一下鍋。油炸糕就這樣一個個撲通撲通進入滾開的鍋中。那鍋頗似一個沸騰的游泳池,看得人發呆。

剛炸好的油炸糕,外焦裡嫩,看樣子確實好吃。但是賣油炸糕的人卻說,得等晾一段時間才行,一來剛熟透的油炸糕還沒有完全脫掉油膩的底子,吃起來比較燙嘴,口感欠佳之外,還因為剛出鍋的炸糕還沒有徹底完成最後一道工序,那就是成為真正的油炸糕應有的各種條件,比如溫度、甜度、與糯米麵的融合程度都不佳。靜置幾分鐘,油炸糕就可以賣了。你三斤我五斤,很快一鍋就賣完了。兩家油炸糕的口感略有不同,但用料相差無幾,倒也分不出優劣。

有時候,我也會在海鮮區域逛逛。蛤蜊、牡蠣、海虹、海參、大蝦、各類魚,每個集市必定是抓人眼球的。尤其是開海季節,除了附近小海的各類海鮮,來自海洋深處的各種魚也是應有盡有。趕早集的人們,多半會湊近了仔細挑,比如買魚的時候,要看魚眼睛是否鮮亮;買蛤蜊的時候,得看水裡是否冒著氣泡;至於螃蟹,是一定要吃新鮮的。活著的螃蟹會吐著類似唾沫的唾液,“哧啦哧啦”地響,幾隻腿少不得“刷刷”地動著。這個時候,圍觀的顧客就比較多,市場上的吆喝聲也隨之此起彼伏。買魚的也好,賣魚的也罷,這些帶著海水腥味的氣息在集市上來回遊蕩,地域色彩就異常鮮明。

海鮮區域賣“幹海貨”的也不少,就是那些鰻魚、蝦皮、鮁魚,還有小鯽魚,經過精心晾曬,加工而成。比較容易保存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海邊,除了食用新鮮的海鮮,“幹海貨”也別具風味,是地方飲食中不可或缺的品種。

我注意到一家賣“幹海貨”的母女,永遠笑吟吟的。去了她們的攤子,女兒很熱情地招呼我說,她們自己家有漁船,這些“幹海貨”,是自家晚秋之後才開始曬的,沒有蒼蠅來叮,曬的時候用了很細的網扣扣住的,可以放心食用。她怕我疑心,就拿出兩種不同的乾魚讓我聞。對比之下,她的乾魚確實有陽光的味道,與魚變質了之後才曬乾的截然不同。

我總是喜歡一遍又一遍穿梭在集市裡,巴不得與每個菜農問聲好,在每個攤位面前,必定是好奇地站幾分鐘。久而久之,集市上的賣家們,很多都認識我。

我一直覺得那個賣草編鍋蓋的老人,是個隱居的哲人。問了年齡,80有餘。他幾乎每集不缺,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並沒什麼固定的攤位。有時候在西邊區域的頭上,有時候有在菜農們中間,也有的時候,跑到了傢俱區。引起我注意的並不是他的年齡,而是他對自己鍋蓋的珍視。每個集,他只拿兩三個自己的“作品”來賣,也不吆喝也不引人注意,只那麼端坐的,有時候眯縫著眼睛,看人亦不看人的樣子,不知道究竟是來幹什麼。

這位老人賣的草編鍋蓋價位超出他人兩倍。他說這幾個草鍋蓋,是他自己親手編的。每一根草繩,每一根線,都有自己的把握。不懂行情,就糟蹋了東西,可以不買。我追問詳情。他見我有興趣,就說,這個鍋蓋,別看是草編的,也得嚴絲合縫,差一點就不好看也不好用。繩與繩之間有固定的比例,中間捆綁的線也是上等的草曬乾而成,彼此間的粗細也多有講究,幾乎是渾然一體的,粗一點細一點,雖然不要緊,但一定會影響到使用質量,各方面的搭配合適才能出來最好的產品。

我被他說的有些發呆。想著,在小集,這種草編的鍋蓋還有幾家,他賣這麼貴,估計是少人問津。我說,我買一個吧,問他是否可以掃微信,他白了我一眼,說,你看我像個會玩微信的人麼?我一想也是,臉就紅了。他就說,不帶錢不買吧。

我訕笑著表示,可以借用旁邊攤位的微信的。他卻說,不需要了,也是麻煩。他不想麻煩人。

我想要這麼一個具有“工匠”意義的作品,等下一個集再去找,卻沒有遇到,內心難免有些失落。但想到老人的姿態,亦覺得正常。

賣活家禽的攤位有些偏僻,但我還是會選擇多逗留一會兒。有時候,幾隻雞是被裝在籃子裡,提到集市上來的;有的是被手扶拖拉機拉著來到集市;也有的被籠子關著拿到集市上來的,各種形態的都會遇見。那一次,幾隻鮮活的公雞被綁在農用車裡,咕咕的叫聲,在集市裡也聽得清晰。攤主不見了蹤影,只剩下幾隻雞兀自在車裡展望整個集市的各種熱鬧。我湊近了細看,發現,其實,每一隻雞的眼睛裡,都有一個世界。隨著它們的視線,我隔了人群看這個集市,只剩下一陣陣喧鬧,穿廊而過。

我還喜歡年關時候趕集。那時的大集,最是紅火熱鬧。除了主要的年貨市場外,買賣最好的就屬賣對聯的了,各種炒貨也備受青睞。紅紅的對聯,一整排地堆在地上,賦予整個大地以春的氣息,看著就覺得可愛。人們臉上,或急促、或茫然、或喜悅、或專注,都是一副“年”的表情。這樣的表情湊在一起,讓集市成了很有味道的雕版年畫。

哦,這個活色生香的大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