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條編裡蘊藏的精彩文化

榮成條編裡蘊藏的精彩文化

粑粑盤子和笊籬大多由柳條編制而成,精巧實用。

榮成條編裡蘊藏的精彩文化

集市上經常可見有人擺攤賣簍子。

榮成條編裡蘊藏的精彩文化

圖一

榮成條編裡蘊藏的精彩文化

圖二

榮成條編裡蘊藏的精彩文化

圖三

以前在鄉間,人們將“五匠”(即從事“石匠、瓦匠、木匠、苫匠、編匠”之類的手藝人)納入人民公社、農業生產大隊的管理範疇,甚至專門為其設立手工作坊。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除了木匠、瓦匠這兩個行當經久不衰,其他幾大匠,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編匠就是其中之一。

榮成的編匠能用山木條子編制生產和生活所用的器具。現在,集市上還可以看到賣簍子的攤點,簍子都是攤主自己編的,他們大多是年過古稀的老者,憑著自己的手藝編點山貨,賣幾個零花錢。筆者走訪多位攤主,並查閱資料,對榮成條編的發展史進行記錄,希望人們對這一老手藝能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編匠靠手藝,吃上百家飯

俗話說:“編筐窩簍,養家餬口。”歷代的編匠大都是平民百姓,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榮成乃至威海地區編制的器具,使用的是山木條子。以山木條子作經緯,編筐編簍,可簡稱條編。據估計,榮成條編工藝至少有300多年的歷史。榮成條編的器具,不同於南方的竹器,所編的每種器具造型獨特美觀,並且各自都有一套編制方法。

榮成條編的器具很多,如:糞筐、抬筐、糞簍子、馱簍、車筐等。馱簍是為驢和騾馬運輸定做的,現在已很少看到了。早些時候,人們買不起馬車,只能用牲口馱東西,這就用到了馱簍。馱簍底兒小口敞,類似方臺形,使用過程中要把它固定在馱簍鋦子上。馱簍鋦子大多用兩根一把多粗的柳木杆子製作而成。把兩根柳木杆子彎曲成半圓形狀,馱簍一面一個固定住,再將馱簍放到牲口鞍上,就可以馱東西了。小馱簍搬土搬糞,大馱簍搬運糧食。後來,大牲畜少了,搬運主要靠人推獨輪小車。這就要用到了車筐。車筐和馱簍的編制過程較為複雜,且都是一對,兩個必須編得一般大,才能保持平衡。

榮成條編大的器具有儲藏糧食的倉具,如,囤底(上面圍蘆葦摺子)、圓糧囤、倉子等。甚至灶具也是條編出來的,如:粑粑盤子(飯桌上盛麵食),笊籬(撈煮熟的餃子和麵條)。現在,市集上看見的條編大多數是簍子。

在過去那些歲月裡,生產勞動和住家過日子,人們離不開條編物件兒。所以,那時編匠是很吃香的行當。儘管莊稼人幾乎都會編個筐簍應應急,但是,要成為編匠那可不是件容易事。好比寫字,要成為書法家,得從名師學習,還需自己的勤學苦練,編匠也是如此。師傅們的編法和經驗,不見經傳,沒有文字記載,全靠師傅心傳口授手把手地教。據老人們說,早年,藏村(現分為東藏村和西藏村)和刁家溝村,家家戶戶都能編山貨,這兩個村子編匠的手藝在榮成是很出名的。

前幾年,蔭子鎮耩上岳家村有幾個人還編個簍子自家使用。現下,七八十歲的老人,手勁不足,很少編了。其中,今年87歲的孫玉繞老人就是村裡數得著的編匠。從他的講述中,筆者瞭解到,他從少年起就跟著爺爺學習條編手藝,再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也算沒有辜負這一家傳的老手藝。大集體的時候,他憑著自己的手藝,吃上編匠飯,當了30多年編匠。和筆者聊起當編匠的那些事,他是滔滔不絕,興奮異常。

編匠的工具很簡單:一把柴鐮(削條子尖)、一把錘子(敲打緯條使其結實),一個木頭橛子(擴孔好插條子)、一根細繩子(收經使用)、一個圍裙(工作服)。編匠的技術全在一雙手,手要有勁兒,得能扭動條子,手要靈巧,幹活要麻利。而由於天天和木條子打交道,編匠的手大多被勒得裂口疤斑,能當鐵銼用。

編匠要想吃上百家飯,除了手藝好,還要服務態度好。孫玉繞憑著自己的好手藝,走遍了榮成北半部大部分村莊,集體和私人的活他都幹過。他告訴筆者,手藝人在村裡還是很吃得開的,那時候,一天三頓吃的都是東家飯。碰到好的東家,可以吃上米飯、麵食,有時候還有魚肉吃、有酒喝。

不過,編匠這活也是很累人的。孫玉繞表示,別看編匠在那個年代很受歡迎,可自己當時每天編制的器物件數也不能少於同行的其他人,否則,就沒有了東家,砸了飯碗。木條子都是東家提前摘好(修理掉枝叉、柳條去皮)泡好的,編匠就只管編制。簍子一天得編3至4個,車筐、馱簍一天得編一副(2個)還要外加一個簍子。如果白天沒有完成任務,晚上就得點著煤油燈加班。每月只能回家一兩回。

榮成盛產蘋果,21世紀以前,包裝蘋果使用的就是條編果籠。果籠的需求量很大,生產隊裡就要求社員都得學會編果籠。果籠是用棉槐編成,上口大,下底小,圓臺形狀,上口有蓋。相比之下,果籠比簍子好編多了,底、幫、蓋都比較鬆散,幫上還編有花紋(省條子),可是雖然好編,但也必須符合規格和規定。籠子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必須是60斤的包裝量。果籠子的淨重為4至6斤。籠子裝上蘋果,能抬能扛且籠子還不能破損。這麼一規定,有的人還真是編不出來。不過,也有高手快手,在公社果樹站舉行的編果籠比賽中,最快的人45分鐘就可以編一個。生產隊大多數社員,每天能編10個以上。改革開放後,在好長的一段時間裡,果籠都是搶手貨,每個果籠可以賣到3元錢。再後來,蘋果改用紙箱包裝了,果籠的使用率漸漸下降。幾十年過去了,現在,談論起編果籠,許多老人還是感慨不斷,因為那是一段讓人難忘的記憶。

燒了是把柴,編了就是寶

榮成條編使用的山木條子種類很多,有棉槐、帚條、柳條,就是果樹、桑樹、榆樹修剪的枝杈也可以用來編。其中以帚條、柳條、棉槐是最常用的木條。這些不起眼的山木條子,要是用來燒火就和普通的柴火沒什麼區別,可是,經過編匠一擺弄,就變成了莊稼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寶物了。

帚條是落葉灌木,葉子對生,形狀類似桃樹葉子,只有桃葉的一半大,杆淡褐紅色。過去,人們常常綁起一把帚條就當掃帚使用,大概這就是“帚條”名字的由來吧。帚條連年不砍,也能長到胳膊粗。但是,它的木心是空洞的,不能當木材用。可是,平茬的帚條第二年就會長出一片齊胸高(最高的大約有一人高)的帚條,帚條的粗細不等,麥秸粗筷子粗小手指粗的都有,就是因為粗細不等才好用來編筐簍。一年生帚條枝杈少,柔軟堅韌,浸水不易爛,年久不生蛀蟲,是上等的好條子。帚條大多用來編倉子、囤底、糞筐、車筐、馱簍、拐簍等一類持久耐用的東西。因為帚條的枝杈比較多,必須把每根條子的枝杈都使用鐮刀修理乾淨,使每根條子都很光滑,那些修理下來的枝杈有些編簍子也使用得上,也是捨不得扔掉的。修剪整理條子是東家的事,東家要把這項工作提前做好。

柳條選自柳樹,一年生細長的柳條,也是榮成條編的好木條子。柳條分為紅心柳和簸箕柳兩種。紅心柳的葉子是橢圓形的,因柳梢頂端的葉子是紅芯而得名。簸萁柳葉子是長條形的,因多用來編簸箕而得名。紅心柳木質比簸萁柳結實,編出來筐簍耐用。其他灌木條子都是深秋落葉後收割,柳條大多是在三伏天收割。這時的柳條水分大,好剝皮。在柳條底剝個頭,把住剝頭向梢的方向使勁一擼,連皮帶葉子就可擼光。如果是深秋後收割的,就要豎著埋在泥地裡屯起來,等到第二年春天,所屯的柳條發出嫩芽的時候皮也能擼光。擼光皮的柳條白生生滑溜溜,大多用來編笊籬、粑粑盤子、小簍一類精緻用具。

棉槐,落葉灌木,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生產隊的時候,隊裡發動社員,把棉槐葉子擼下來和到泥裡積綠肥。棉槐屬於速生類灌木,秋天割了一茬,等到第二年就會長出更多更旺的棉槐條子。一年生棉槐,沒有枝杈,省去了修剪的麻煩,大都有手指粗,一根可破為三瓣用。棉槐條子木質鬆軟,易遭蟲蛀,編出來的東西不耐用,不過,用來編果籠是再好不過的了。

帚條和棉槐的栽培技術很簡單的。春天扦插,秋天就可收割,連年砍伐,越砍越旺,不用幾年就可以連成片了。大集體那會兒,人們很重視帚條和棉槐的栽培,現在,人們用筐簍的少了,帚條和棉槐的數量就逐年減少了。

簍子好編,難在收邊

簍子在榮成條編中是很有代表性的。簍子的編制體現了榮成條編筐簍的基本步驟:起底、收經、編幫、收邊。簍子只是多了“扭(編)梁”這道工序。所以,筆者就從編簍子這個角度介紹榮成條編。

我一直在尋找編簍的師傅,未果,只得自力更生。花了四天的時間,到田野裡割了帚條,又花了幾個晚上的時間,將條子修剪整理好。後來,找到了村裡84歲的孫世興老人為我編簍子。老人如今雖然上了年紀,可編簍子還是那麼利索。他一邊利落有序地編著,一邊向我講解編制的工序。

編簍子要從起底開始,起底有兩種方法,經緯底(也叫車筐底,長方形)和米字底(橢圓形)。我們這次就選的第二種。

米字起底法對經條和梁條的長短粗細要求特別嚴格。所以,開編之前,孫世興老人費了老長時間挑選經條和梁條。底經條子24根,加插的經條子24根;編底的緯條子9根,梁芯條子4根,扭梁的條子12根。編幫的條子要求不太嚴格,剩下的條子大都可以用來編幫。

孫世興告訴筆者,經條和緯條必須搭配合理。一般來說經條細些,緯條粗些。比如,編底的緯條可以是經條的3至4倍粗。4根梁芯條子,是後來編梁的骨架,要粗一點、長一點。12根扭梁的條子粗細長短要一樣,編出的簍子梁才勻稱好看。

在起底之前,我問老人:“編簍子常說的‘一壓幾’是什麼意思?”他的解釋大體如下:“壓幾”,說的是編一道,緯條跨幾撮經條。一壓一,編一道跨一撮經;一壓二,編一道跨兩撮經;一壓三,編一道跨三撮經。編底和編幫是“一壓一”,收邊時大多是“一壓二”。“一壓三”只有在編閣底時才用得著。

萬事開頭難,起底是編簍子的一個難點。起底的24根經條要分為4撮(組),每撮(組)6根,這6根條子的根和梢要一顛一倒排平,留出根的部分就是編簍子底的“經”,剩餘部分就是後來編簍子幫的“經”。

起底時把這4撮(組)條子一層一層壓起來,擺成一個“米”字。首先擺米字的橫,然後,再擺米字的兩斜橫,最後,把米子的豎劃壓在交叉的兩斜橫上。擺好米字形,接下來就剎“底錢兒”(剎出的底,圓如錢幣)。把四五根擺平的細條子,採取“一壓一”的編法,編纏到米字經上,剎成個橢圓(圖一)。米字橫是橢圓的中心位置,也是簍子梁的位置。為了敘說方便,我們就把米字橫叫做“梁經”。剎好“底錢兒”後,就要插梁芯條子了。梁經兩端左右兩邊各插上一根,總共是4根。編底的時候是底經,編幫的時候也是經,編梁時又因為是梁的骨架,所以,梁芯條子要比其他經條粗長許多。

插好梁芯條子,就要編簍子底了。第一根緯條子從梁經開始,把削了扁尖的緯條插進“底錢兒”中固定住,然後,按“一壓一”的方法纏繞一圈把緯條編完。按照這種方法,每撮經條處都要插一根緯條編到簍子底上。編完了8棵底緯條,米字形的簍子底也就編成了。接下來是收經,也就是把經條子收攏豎起來,為編簍子幫做準備。收經前要把簍子底翻過來,緯條的插頭就全在簍子裡邊。還要向八撮緯經的隼口裡加插經條,每個隼口裡都要插3根經條,這樣一撮就變為兩撮了。

收經從梁經開始,把梁經條子從簍子底向上彎曲起來,分為兩撮,把右手邊的一撮使用繩子係扣固定,接下來依次彎曲每撮經條,每撮都要分為兩撮,並使用繩子纏繞一下,不繫死扣,編幫時繩子可上下移動。經條全部都收起來,由原來的8撮底經,變為16撮幫經,幫經圍繞簍子底向上豎起來,形成一個豎著的橢圓。居中的4撮梁經,要繫繩子橫著拉緊,這樣編出的簍子才會有明顯的掐腰。編好的簍子呈元寶形狀,簍子的梁就在元寶的當腰。簍子幫分三個層次:閣底、下幫、上幫。閣底是從簍子底向簍子幫的過渡。編了閣底,簍子才不會形成尖尖腚,閣底能夠保護簍子底,從而延長簍子的使用壽命(圖二)。

閣底緯條和米字底緯條一樣粗細。閣底是“一壓三”。閣底從梁經開始編,第一棵緯條子要插在右手邊的那撮“梁經”處的底緯條裡,拉到外面跨過三撮經條編向裡編一道,剩餘的部分別在簍子裡邊。編閣底是退著編,是順時針方向,也就是說第二棵緯條要插在第一棵緯條左邊那撮緯條處,採取同樣的方法一直編完第四根緯條,這時會有4根緯條並排在一起,這第4根緯條,就不用留有剩餘部分了,在此處截斷就可以了。採取第4根的編法,編完剩12根緯條。這就和開始的第一棵緯條碰頭了。這時要把第1、第2、第3根緯條剩餘部分,按“一壓一”的方法依次編完,閣底也就編完了。接下來,可以按逆時針的方向續條子,採取“一壓一”的方法編下幫了。下幫編到簍子幫四分之一高時,就要開始編上幫了。

編好的簍子呈元寶形狀,腰向裡微微凹著,兩頭向外傾斜著。要想使上幫的兩頭向外斜,就要擴經。簍子的腰間是4撮經,兩面的元寶頭,也分別也是4撮經,要向經條的隼口裡加插3根經條,使每撮經條一分為二。經條多了一倍,上幫就有了向外傾斜的空間,簍子就會始終保持元寶造型。簍子形狀固定之後,就可撤掉收經的繩子,編起來就更順手了。但是,相對的4撮經條的梢還是要綁在一起的。為的是簍子(元寶)的腰,不至於向外凸出去。編上幫是最順手的時候,緯條像遊蛇一樣在經條中裡外穿行。簍子的幫裡幫外都形成了均勻好看的波浪紋,一個元寶行狀的簍子就呈現在眼前了。

俗話說“好編的簍子,難編的邊和梁”。收邊是編簍子的又一難點。收邊就是變經為緯,為簍子封頂,使簍子有個上簷。收邊採取的是“一壓二”的編制方法。從梁經的右開始。將第一撮經條的根部向右向裡壓彎,跨過兩撮經條,拉到簍子外簷,用膝蓋抵住這撮條子梢。按照同樣的方法編制緊挨著第二撮經條。編制第三撮經條時,因其底部有壓在這裡的第一撮經條,這時左手要握住兩撮經條,向懷裡的方向扭(上右經兒),也是跨過兩撮經拉到簍子的外簷,要注意的是,後面拉上來經條始終要壓在先前那一撮經條的上面。此後,都是採取這種方法,循環往復,一直向前編制,就像是在簍子簷上編三股辮子,或者說是搓著三股繩。編制一圈對頭了,三股條子的頭分插到起頭時那三個彎曲的經條裡,直到把這三股頭編完,收邊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扭簍子梁了。編梁首先把每面的兩根梁芯條子纏繞到一起,形成兩根“繩鞭”,然後,再把這兩根“繩鞭”交叉編纏到一起,橫跨在簍子上面形成一個彎弓。然後,在彎弓上纏繞些細條子使其加粗,這就是扭梁的胎心。胎心的粗細要根據簍子的大小而定。假如是中等簍子,胎心有小擀麵杖粗就可以了。編梁的12根條子的粗細長短必須是一樣的,根部都要削尖,以便能插進梁經的隼口裡(圖三)。

在孫世興老人熟練的編制下,一個簍子很快就完成了。我也通過這次走訪深深體會到了榮成條編的真諦所在,榮成條編以條為經,經是筋骨;以條為緯,緯是肌膚,經緯交錯,按照既定的方法編制出筐簍之類的器具。千百年來,榮成條編和榮成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