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撰文丨秋 葵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用三個緯度的和解,《我是唱作人》努力打破音樂圈鄙視鏈。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劉歡在《歌手》裡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任何一種音樂是因為被更少的人聽到而更有價值。但在“物以稀為貴”法則下,音樂圈的鄙視鏈,一直存在。

在首期《開飯啦,唱作人》中,八位代表著不同華語音樂風格的唱作人在閒聊中,對這樣的鄙視鏈感同身受: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說唱看不起抖音。有的歌手處在鄙視鏈的上游,有的歌手站在下游,“高級”與“不高級”兩個標籤,自動把音樂圈劃成了楚河漢界,壁壘森嚴、階層分明。

正因為此,去標籤化的打破圈層一直是樂壇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很多人在不斷嘗試卻總是處處碰壁,好作品越來越難“破圈”。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推動音樂多元化創作的愛奇藝,這次借《我是唱作人》努力撕開一個裂口。囊括全了各大類型音樂人和音樂風格,沒有高低之分,自成一派,各有所愛。在創作和展示的過程中,各個圈層的音樂在交流、審視,同時也讓大眾樂迷了解音樂創作中的不同流派、風格、個性和技巧表達。

總導演車澈開播前接受採訪時就表示:希望在這個節目裡,能達成“三個和解”。和解的過程正是包容並蓄、打破壁壘、求同存異的過程。以此解構並重塑華語音樂生態的《我是唱作人》,思路精巧、野心頗大。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音樂人的和解

以對抗求同存異

《我是唱作人》錄製第一期結束之後,官方放出了“開飯啦,唱作人”這個巨型花絮,在延伸節目中,總導演車澈坐鎮,午飯一桌,原本四散的唱作人,熟不熟的,迅速因為一桌熱飯熟稔。在話題上,他們找到了可以聊下去的東西。

於是,王源,熱狗,梁博等等,除去毛不易減肥缺席,這群人在飯桌上直面蔬食餐飯,半根吉他弦都沒捻,卻把音樂聊得風生水起。

聊天過程中,王源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心聲,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他已經夠紅,但是他自己本身熱愛的卻是音樂,相比於喜歡他而言,他更希望大家喜歡的是他的作品。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同樣身為音樂人,梁博對王源的這一番話也是頗有感觸,作為過來人,他開導王源:作為偶像最重要的還是獨立,如果獨立的話大家會從心裡邊尊重你的人格。

在車澈眼中,音樂人和音樂人的和解是《我是唱作人》“破圈”的第一維度,當然,生活中的和解就像飯桌上的坦誠一樣,充滿溫情,具體到舞臺上,真正的和解是讓音樂人在對抗中看到對方的實力和閃光點,試著瞭解彼此的類型,心存敬畏、求同存異。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我是唱作人》總導演車澈、總監製陳偉

於是,在《我是唱作人》首期節目裡觀眾看到了這樣的開場:

當主持人Producer C注視場內,等候第一位唱作人登場試唱demo時,所有唱作人都坐立不安,就賽制來說,《我是唱作人》殘酷性遠超類似音樂節目,它的出場順序是按照各位唱作人棚內各自演唱demo,然後互相投票得到的結果,而最終排名則是通過兩兩PK決定的。

而作為一首歌的原始狀態,demo很難展現完整的表演效果,它會將創作者的優缺點一併放大,當眾試唱無異於交出自己的底牌。

兩方面的壓力讓唱作人面面相覷,誰都不想第一個站起來,幾分鐘的低壓之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源站了起來,其他人則長舒了一口氣。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每首demo唱完,其他唱作人互相點評,看慣了其他音樂節目其樂融融的互捧,《我是唱作人》的點評過於真實殘酷,汪蘇瀧在唱小樣的時候看歌詞的行為,曾軼可直接說:“我自己寫的東西我一般都會記得。”曾軼可演唱期間,高進則耿直表示:“聽不太懂”,王源評價說:“要不就天堂,要不就地獄”。

這種交鋒,並非節目組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另有深意。


在車澈看來,每個唱作人,在經歷了競技、晉級,淘汰之後,可能依然不喜歡對方做的音樂,但通過這個節目,大家至少看到彼此對於音樂的認真和敬畏。“試著瞭解彼此的類型,即使最終還是不喜歡,但尊重彼此的音樂態度,並可以學到很多對自己今後創作有益的東西。”

這其實就是車澈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唱作人之間的和解”,每個人對音樂的看法和追求不一樣,對音樂的審美也不一樣,但是風格迥異的唱作方式才會迸發出火花。只有如此,不同音樂圈之間的壁壘才能被打開缺口,尊重和交流才能慢慢去打破堅硬的鄙視鏈條。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與自己和解

跳出創作的舒適區

在唱作人之間和解的基礎上,《我是唱作人》的最大篇幅放在了唱作人與自己和解上。節目最核心的創新是唱作人競演代替導師選擇。八位唱作人身上分別代表著華語音樂遇到的不同問題,在“劇情式真人秀”的基礎上,競演的高壓激發出唱作人們更真實的反映。

音樂這個行業是殘酷的,才華可能被掩蓋,風格可能被質疑,但個性不等於傲慢,每個唱作人一路走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以及對音樂理解的深入,都在不斷修正著自己的創作思路,這是音樂的進階,也是與自己的和解。

與此同時,《我是唱作人》評審團也有很強的,求新求變,求高級感的整體評價標準與導向,他們要求唱作人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必須表現得讓人眼前一亮。與自己和解的過程,觀眾可以切實看到每個人的成長和變化。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當然,和解,不等於屈服,它是成長乃至挫折磨礪後,對音樂的昇華和提純。

第二期節目中,曾軼可帶來了一首《流言》,在國內觀眾常聽的音樂裡,類似的作品還比較少,曾的音樂觸覺十分細膩,看似柔和,卻內藏鋒芒,態度鮮明。正因為此,曾軼可以往的作品譭譽參半,愛她之人與恨她之人都旗幟鮮明,她正是活在流言和偏見中受到傷害的那一個人。

雖然依然在堅守自己的風格,但這次《流言》的旋律性比較強,更易於被聽眾捕捉和感知,結合比較高級前衛的編曲,是一首比較能走入主流的好作品。另外,在編排上《流言》降低了歌手演繹的難度,曾軼可一向被爭議的唱功問題,在這次表演裡並沒有凸顯出來,整體分值很高。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音樂潔癖”梁博,則一直認為不唱原創就沒有意思。以往低調到極點,7年只發2張專輯的梁博,流量綜藝一概不談。這次為了比賽,梁博自帶“頂配樂隊”,在第一期演出了長達7分鐘的《表態》,這種和解與其說是對市場和流量的妥協,不如說是梁博沉寂多年後,希望藉此來證明自己對音樂的思考和積累,同時讓它們接受觀眾的檢驗。

《表態》這首作品基本上集梁博過去之大成,它的編曲延續了過去梁博的風格,但旋律上又像《男孩》一樣更面向大眾,旋律節奏上的過渡也比以往更流暢。審視梁博過去的作品,佳作固然很多,但部分作品旋律過於慢熱,要到高潮部分才開始動聽,甚至有時候,主歌和副歌曲子給人一種割裂感。

但兩期節目下來,他的編曲越來越成熟,事實上,越是這種抒情搖滾,越考驗創作功力和音樂本身的厚度,梁博在音樂領域的探索,從各種樂器的應用,不同曲風的嘗試,到歌詞、節奏,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正音樂人的專業素養。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可以看出,節目中所有的唱作人們都帶著明確訴求,每個人都希望進步,都有改變的慾望,都迫切需要表達的出口。

此外,節目的賽制也在倒逼選手進步。車澈透露,每位唱作人每一週都要拿出全新的原創作品較量。

因為賽制壓力或對作品的不滿意,有唱作人把自己提前準備好的原創歌曲全部毀掉,在賽前三天重新寫。


與觀眾和解

破除偏見迴歸音樂本身邏輯

在前兩個緯度和解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進階,每個唱作人都在如實呈現自己的創作歷程,而觀眾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拋開偏見,真正聽過每位創作者的音樂再做評判。

在《開飯啦,唱作人》,梁博表示“拋開成見”這幾個字是每個人都應該說的,每個人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著各自的精彩,任何人都不應該帶著偏見,這句話本來是梁博開導王源的,但推而廣之,這樣的法則同樣適用於觀眾對一名音樂人的評判。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就像曾軼可在第二期中表達的:廢墟之中,別人可能覺得那就是一個廢墟,可能任何人都不會靠近,但其實,也許裡面有一朵玫瑰呢?抱著這樣的心態,多年前在她引起極大爭議的時候,很多人甚至對她有天然的牴觸。但在熱度退散後,開始聽她的歌,在節目中體察她的對音樂的詮釋和詩歌一樣的語言,越來越多的路人開始拋掉有色眼鏡開始正視她的作品,她和她的作品才有機會站在主流視角下,接受這麼多的讚美。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王源作為當下娛樂圈的頂流,一直屬於話題焦點,不管做什麼都很容易被網友放大,也因此遭遇過不少網絡暴力。從剛出道到成年網絡暴力從不間斷,哪怕在考大學後這他也依然承受了很多來自外界的壓力。

他這樣的流量鮮肉,更渴望藉助《我是唱作人》來證實自己,打破偏見。兩期節目,王源的進步是明顯的,首期節目挑戰熱狗失敗讓他意識到這種比賽也是有技巧的,一首歌不一定技巧要多高,重點是打動現場的聽眾,所以第二期節目中,一首《吆不倒臺》,重慶方言rap讓他逆風翻盤,成功擊敗OG熱狗。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很多唱作歌手,因為唱功限制了自己的創作,寫出來的歌沒有起伏,而王源這次寫了一首音域大到自己的唱功都未能駕馭的好歌,唱功是可以被訓練的,王源這首歌的創作並沒有侷限在自己的舒適音區內,這種創作意識值得尊重。


狹路相逢的舞臺上,每個唱作人依靠自身實力說話。101個評審不看流量、不看咖位,被打動了就投出自己一票,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硬核投票"。

通過一次次的投票摘除偏見,促使唱作人和市場、觀眾之間達成某種和解,讓一切迴歸音樂本身的邏輯。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結語:

在傳播碎片化的時代,音樂很難再以完整的形態呈獻給大眾市場。這是目前多數原創音樂人遇到的尷尬,也是《我是唱作人》誕生的契機,而音樂多元化的核心在於包容並蓄與公平競爭,在實踐中去標籤化和勸服性。通過三個緯度的和解,《我是唱作人》在展示音樂完整形態的同時,也在努力以綜藝這種大眾娛樂產品去推廣相對小眾和圈層的音樂,真正從根部實現“破圈”。


“破圈”與重構,《我是唱作人》與音樂的“三個和解”


2.轉載開白請在後臺回覆“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3.商務合作加微信:shenduo5546 或致電:18610155546

4:媒體合作加微信:yanzhiaozhe001

5:招聘:採編2人、運營2人,簡歷發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