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祕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精彩亮相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舞臺。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廣西新聞網南寧4月22日訊(記者 王飛)火樹銀花邕城夜,萬紫千紅吐芳華。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精彩亮相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舞臺,壯劇演員哈丹以飽滿的情緒競逐梅花獎。在觀眾的掌聲和一片叫好聲中,《牽雲崖》圓滿落幕。這是令廣西戲劇人難忘的一晚——時隔17年摘“梅”之後,又一次躋身“梅”園之門。劇中,演員哈丹打破常規,以“一人分飾兩角”的精湛演繹,讓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傳奇壯劇的藝術魅力和廣西戲劇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壯劇《牽雲崖》震撼上演,觀眾記憶深刻的大多是演員臺上“一分鐘”的精美呈現,而主創團隊為排演一出好戲所付出的辛勞點滴,卻深深地隱藏在了幕布之後。這部優秀的壯劇是如何煉成的?帶著好奇與敬意之心,記者在當晚演出前夕獨家探訪壯劇《牽雲崖》主創團隊,記錄下了臺前幕後的難忘故事。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精彩亮相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舞臺。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精彩亮相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舞臺。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壯族傳說“蛇郎”創新演繹 關注“真善美”價值觀

壯劇《牽雲崖》是廣西戲劇院壯劇團近年新編傳奇大戲,該劇取材於壯族地區耳熟能詳的“蛇郎傳說”,但在編排與演繹上進行了創新。故事主要講述了蛇郎受壯族始祖布洛陀點化蛻為人形,因在洪水中挽救了眾多鄉親,應約到孿生姐妹家相親,秀外慧中的妹妹達蓮對憨厚的蛇郎情有獨鍾。迎親之日,得知真相的姐姐俏來追悔莫及,在牽雲崖上,一念之差,致使達蓮墜落深崖,並冒充達蓮身份來到蛇郎家。察覺異樣的蛇郎逐漸辨明真偽,禱告布洛陀,捨棄榮華富貴,做回一個真正的壯家兒男。

該劇以謳歌人性“真善美”為主題,沒有刻意強化區分好人壞人,而是在故事裡細膩展現人性的複雜。“‘蛇郎傳說’早已有之,新編壯劇《牽雲崖》進行了新的演繹,兩姐妹俏來與達蓮的人性變得複雜起來,對姐姐俏來的人物刻畫上不單單是嫌貧愛富、惡有惡報,她也有逐漸醒悟、陷入痛苦的心理活動;妹妹達蓮也不是一味地報復姐姐,而是選擇諒恕,整部劇在原有人物底色上,衍生出‘懺悔’與‘救贖’的命題,能讓觀眾有更深得感悟,是劇本編寫上的一大看點!”總導演熊源偉說。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16時,演員哈丹在化妝室開始化妝。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19時30分,服裝老師最後一遍檢查哈丹演出服飾、妝容。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開始後,哈丹因一人飾演兩角色,常需要“搶裝”(演員利用有限時間變換裝扮)。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一人“演活”兩角 女主演哈丹坦言“滿腦子都是戲”

一人飾兩角,唱腔、形體、裝扮迥然相異,角色轉換時間僅10秒……這是壯劇《牽雲崖》的重頭戲,競演前就備受戲劇界和廣大戲迷關注。影視劇中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的情況常見,而戲曲舞臺上“一趕二”並不多,因為這極為考驗演員的功力。

劇中,演員哈丹分飾兩姐妹:一樣的容貌,不一樣的心地;一個貪,一個勤;一個愛財,一個愛才。哈丹準確地把握住姐妹倆的性格特徵,通過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甚至連眉目、眼神都變得十分微妙,將阿姐深陷其中的自責與悔恨,阿妹發現姐姐取代自己後的悲憤與兩難,演繹得淋漓盡致,動情動心。另外,她婉轉抑揚的唱腔,灑脫自如的舞步,加上繽紛多彩的壯族服飾,都讓觀眾眼界大開,如醉如痴,現場觀眾感嘆:原來壯劇也可以這麼好看!

“一人分飾兩角,對我來說是一次機遇,也是挑戰。”演出前,哈丹向記者談起自己的表演感受。剛開始接觸角色時,哈丹常常會在角色切換時遇到困難,往往阿妹要登臺了,整個人卻還沉浸在阿姐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為解決這個問題,哈丹費了好一番功夫,“毫不誇張地說,近段時間以來我滿腦子裝的都是兩姐妹”,哈丹坦言自己“入戲太深”。也正是憑藉紮實的表演功力,哈丹成功入圍本屆梅花獎參評演員。

桂風壯韻濃 壯劇《牽雲崖》表現壯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壯劇,由壯族人民創造,植根於民族生活土壤之中:節慶的遊戲典禮,傳唱的鄉風歌謠,日常的民族風俗……都是孕育壯劇的源頭活水和民間“養料”。“壯劇是我們廣西壯族的代表劇種,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藝術。我們正通過加大創新力度,演繹新時代壯劇作品,讓傳統文化煥發青春活力,更有層次、更加多元、更具觀眾緣。”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團長唐紅友介紹說。

壯劇《牽雲崖》中,布洛陀祭祀儀式、山歌對唱的民族風情、迎親嫁女的攔路歌、哭嫁歌等片段,均是來源於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不僅使該劇充滿了濃郁的壯風桂韻,更是一下子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人眼前一亮。“劇中有大量民俗風情舞美展示,更以壯族山歌作為唱腔曲調突顯山歌文化,這部劇可以說是又‘壯’又‘美’!”《牽雲崖》總導演熊源偉對自己的作品十分滿意。

“《牽雲崖》表演很成功,這是廣西壯劇創演歷史中,令人印象深刻且十分成功的一部‘心水’作品,壯劇演員哈丹對兩姐妹的塑造非常到位。”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建平先生看完現場競演後高興點贊。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曹光哲在觀看完競演後表示,壯劇《牽雲崖》不僅是一種民族文化藝術的表達,更是為壯族人民的信仰、情感、美學觀、價值觀,甚至宗教觀的一次集中發聲,展現出壯族人民的精神風貌。《牽雲崖》代表壯劇走上梅花獎競演舞臺,和來自全國兄弟省區的川劇、豫劇、黃梅戲等劇種同臺競技表現毫不遜色,這既是對壯劇人的肯定,又為廣西戲劇發展帶來春的希望。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精彩亮相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舞臺。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大戲如何煉成?獨家探秘壯劇《牽雲崖》臺前幕後

4月20日晚,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精彩亮相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舞臺。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飛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