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讀懂一個人,就看他的朋友圈?

想讀懂一個人,就看他的朋友圈?


【1】

老祖宗對人的認識,有許多貼切的總結。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但是我們往往經歷過,才會真正體會其中的精髓。我的合夥人馮總,曾感慨:”人生智慧是無法遺傳的。即是我們經歷過,但下一代想要理解領悟這些智慧。還是隻有親身體驗過後,才能知曉。“說實話,他說這話的時候,我沒有特別明白。後來遇到了一些事情,才覺得自己有所明白。學習只能獲得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只有實踐才能獲得”智慧“。正所謂”不經歷痛苦,怎知眾生的痛苦;不經歷執著,怎麼放下執著。“

提到”眾生“,想起徐皓峰寫的一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是一句連編劇自己,都自鳴得意的高逼格臺詞。沒錯,這麼有逼格的話,是以道家的”三家相見“為原型編出來的。所以,有很多話,其實本沒什麼道理,只不過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經歷,一個安慰的理由而已。說好聽點、叫感動自己,說直白一點,叫麻醉自己。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解釋。就如同一個人,你和他的經歷,決定你對他的認識。別人沒有經歷,就不會理解。他該吃的虧,還得吃。你攔不住。你要攔反倒懷疑你不是人。很多人一旦明白這個道理,都選擇了乖乖吃瓜。

【2】

上週看了一些的文章,有些講如何通過微信朋友圈看人。所謂想讀懂一個人,就看他的朋友圈。本想寫出來分享。後來多讀了幾遍。認真思考了一下。正如上面所說,每個人經歷不同,理解不同。雖然一個人的微信朋友圈,誠實傳遞了很多信息。比如,頭像,暱稱,地區,性別,可以反應出一個人,當下時間段,最真實的心理。但是,每個人經歷不同,關注到的細節會不同,所以,產生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即是寫出來,其具體的觀點也並不能一定獲得認同。只能靠有心人慢慢感悟。

但有一碗雞湯可以喝: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們可能是同類,或者,智商差不多。為什麼我要冒著被”玻璃星人“丟過來的玻璃渣子戳死的風險,強調”智商“這個梗呢?因為我想暗示:”好人說壞話,不是因為他壞,而是因為他蠢。“當然一個人蠢久了,心理失衡也會變壞,這個話題就不衍生了。

至於在朋友圈中,有些人表達的是真實自我,而有些人則表達想象中的自己,還有人則塑造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這些細思極恐的話題,我就不談了。讀書要保持愉快的氛圍。到底怎麼分辨,需要神一般的能力。大概,就到了需要拼天賦的時候了。所謂天賦,就是重度強迫症和邏輯潔癖晚期患者。我又提這個梗了。

所以,只能舉個別,能獲得大多數人認同的例子。

比如關於朋友圈的屏蔽,有些智商不足的員工,會把上級領導屏蔽。拒絕上級領導看到自己的朋友圈更新。為什麼我說這種人智商不足呢?每個人進企業,都是想要升職加薪的。這種人對上級領導,連做朋友的”姿態“都沒有。還指望上級領導尊重她。除了說智商不足,我找不到其他形容詞來形容了。這種事情,上級領導一般不會說,因為沒法說。但都會從管理風險上考慮,主動換水毫不留情。否則等到被動的時候,就是管理失職。換一個角度說,也是破冰沒有做好。

還有一種觀察,是搶紅包。我們都玩過搶紅包,在不同的微信群裡,我們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重視的微信群關係,一般不會好意思只搶不發。搶了也會發。我們不重視的微信群關係,比如駕校之類的群,就只搶不發,也不說話。我們在一個群裡的行為,反應的是我們對這個群關係的重視程度。一般團隊群裡搶紅包,有三種不同行為的人:

一種人的行為是”搶,感謝,發紅包“;

一種人是”搶,感謝,不發紅包“;

第三種人是”搶,不感謝,也不發紅包“。

第一種行為的人,是團隊融入度最高的。不管發的紅包金額是多少,願景發,就傳遞出是他對團隊關係的重視程度。

第二種行為的人,會表達感謝,也是傳遞出他對團隊關係的重視。不發,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比如從小經濟比較緊張。所以不會很大方。但是,對團隊關係,也有一定的重視,所以願意互動。

第三種行為的人,即不會感謝,也不發紅包,只默默的搶紅包。說明他當前心態,無所謂這個群內成員對其的看法,也不重視這個群關係。只是一個有好處可佔的地方。從管理角度來說,這是需要破冰的人。如果破不了冰,就得考慮團隊管理風險了。

我自己是從價值觀領悟到這點的:”語言行為“背後是”思維方式“的反應。思維方式,就是一個人的命運。思維方式很難改變,且無法隱藏。後來得到了很多資深管理人士的認證。阿里巴巴內訓中曾提過,

根據行為科學,由過去的行為推斷將來的行為,有88%的準確率。由往及今,我們很有可能推斷一個人將來的行為。並且,由此產生一個觀點,不要去評估一個員工的潛力。

【3】

2017年,京東提升了對品牌商的入倉要求。消費者購物時,選擇京東配送的話,將只顯示京東倉庫的商品。非京東倉庫的商品將不再顯示。站在客觀角度上分析。這是一個有利的市場管控手段。因為進入京東倉庫的商品,是會提升成本的。而恰恰只有重視產品品質的商家,才有能力支付這個成本。而選擇京東配送的消費者,必定是重視服務的消費者。重視服務的消費者,必定是重視品質的消費者。所以,京東的這個規則,是一個精準的商品與客戶對接。

平臺永遠要去思考如何100%保證用戶滿意。因為用戶基數太大,萬分之幾的用戶不滿意,可能就是幾百萬用戶的投訴。天貓的做法,則是加強了抽檢。朋友圈裡刷屏的消息,是天貓把抽檢不合格的觸發,從”一般違規“扣分,改成了”嚴重違規“扣分。並且表示,一旦抽檢不合規,會連續抽檢一個月,直至把目標店鋪扣分至清退。

誠然,沒有哪種規則是完美的。京東也抽檢。但是為什麼兩個平臺側重的管控方式不同呢?又可以說是思維方式決定行為習慣。京東是3C起家,標品起家。標品入倉管控,是最好的品質管控方式。淘寶是服飾起家,服飾是季節性產品。本來就講究小步快跑零庫存,入倉再賣,玩不了。所以,阿里只能抽檢。

【4】

俞敏洪說,新東方在考核機制上,曾經犯過兩個錯誤,一個是平均主義,導致有些人才拿了高工資依然要走。原因是不是他對工資不滿,而是他認為身邊那個無能的人,跟他拿的差不多,很鬱悶。一個是利潤之上,因為有幾年考核校長們的利潤,導致校長為了利潤,不惜擠壓員工老師的工資,不惜把優秀老師開掉。因為新老師成本低。所以,新東方現在考核機制是,考核事情做對了沒有。事情做對了,利潤是自然的結果。

第一個錯誤,我有體會。工作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聰明人其實是很不願意跟平庸人為伍的。比如,讓一個邏輯清晰,思維敏捷的員工,被一個邏輯混亂,表達凌亂的人領導。前者必定辭職

。聰明人都有聰明做事的思維邏輯,當一個人可以很高效解決工作的時候,卻讓他還要忍受平庸人的低效率。這個要求是很過分的。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自然規律。第二個錯誤,可能讓人難以置信,新東方的校長們會蠢到”把優秀老師開掉“這個地步嗎?如果是真的,那麼,真實反應了,不管哪個層級的管理者,都是規則的使徒。所謂”考核事情做對了“沒有,這個表述很含糊。

一些缺乏邏輯思考能力的人,一講到”考核“,往往就會不由自主的轉移到”激勵“。就像我曾經一度認為”績效考核“會約束人的創新能力一樣。現在我只能自我安慰”沒有當過傻逼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考核“和”激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話題和概念。考核是對你責任內工作結果的評價結果。激勵是工作超出預期後的評價結果。沒有考核,激勵就沒有起點和依據。

【5】

管理學家肯·布蘭德,與組織行為學家保羅何塞,提出過一種管理方法論,叫情境管理。不同情境,不同管理。

所謂情境,是指同一個員工,面對同一項任務,因為意願的高低不同,和能力的強弱不同,會產生四種情境。一個員工的情境,通常是這四種情境的不斷髮展。情境管理,就是識別員工所處的情境,運用這個情境的管理方法。這我覺得他對情境的分析,特別接地氣。

A 是熱心的生手。高意願,但能力不足。這個時候,要用”指令“管理。所謂”指令“,就是明確的目標,和做好的標準。說明工作範圍,責任和權限。要求得到什麼樣的反饋,並讓他明確,只有你能做出決定。用一句話概括:”我決定“。

B 是憧憬幻滅的學習者。比如工作了一段時間,能力有提升,但未到達勝任的程度。員工開始迷茫甚至沮喪。表現出意願降低,能力弱到一般水平。這個時候,要用”教練“管理。就是經常給他反饋,允許錯誤,進步表揚,失敗一起分析原因。鼓勵他度思考,自主提出方案,允許參與討論,但依然是管理者做決策。用一句話概括:”我們討論,我決定“。

C 是能幹謹慎的執行者。員工繼續進步,有較好的工作能力,但信心不穩定。表現出意願不定,能力中等到強。這個時候,要用”支持“管理。管理者要儘量成為平易近人的良師益友,幫助其建立信心,認可其業績。和員工一起討論問題,鼓勵他做最終決定,訓練他對決定的結果負責。用一句話概括:”我們討論,你決定“。

D 是獨立自主的完成者,員工終於完全勝任工作。表現出高意願和強能力。這個時候,要用”授權“。這個階段,要懂得給員工自主權,信賴,和由衷的感謝。在對結果負責的前提下,充分授權。用一句話概括:”你決定“。

據說肯布蘭德調查過,70%的領導者只會用一種管理方法,用過三種管理方法的人數不足1%。

你用過幾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