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泰山上可以移動的石刻

小說:泰山上可以移動的石刻

泰山上約有2000餘處石刻,每一處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寓意,幾乎所有的石刻都是刻在山體上或者不可移動的自然石上,但2009年在泰山紅門景區羅漢崖附近發現的明代“中流砥柱”石刻是刻在可移動自然巨石上的。是為泰山目前為止最大的獨立、可移動石刻。

“中流砥柱”石刻位於泰山紅門景區羅漢崖附近的河道內,鐫刻在一塊長4.2米、寬2.3米、高2.5米,重約100多噸的泰山原石上,由於水流的長時間衝擊,發現時字面已褪去顏色,所以不太引人注意。石刻中央的“中流砥柱”四字豎列2行,字徑80釐米,字面高176釐米,寬175釐米;兩旁分別刻有莆田少渠陳甘雨書,明嘉靖丁未中秋日十六個小字,字體俊逸,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中流砥柱”石刻字體為飛白書體,書於明朝嘉靖丁未年間,即公元1547年中秋,作者陳甘雨時任萊蕪知縣的。 據考證,陳甘雨字應時、號少渠,福建莆田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進士。1545至1547年任萊蕪縣知縣,他在泰山及仙人山、鳳凰山、聖水庵等地留下多處大字摩崖石刻,除“中流砥柱”外,還有“第一山”、“東魯名洞”、“高深絕處”、“過此者聖”等石刻。、

“中流砥柱”一詞比喻堅強獨立的人或事物,喻指泰山是能抵擋一切的堅強力量。羅漢崖附近的溪澗在歷史上應該水流湍急,根據石刻所處的位置可以想象,當陳甘雨行至此處時,看到洪流中一塊巨石屹立不倒,有抵擋激流之勢,再加上作者感情使然,便揮筆在這一巨石上留下了氣勢磅礴的“中流砥柱”四個大字。

陳甘雨所處的嘉靖年間朝廷政局並不穩定,而泰山作為國家政權穩固的象徵,陳甘雨以天下為己任,在泰山上留下了“中流砥柱”四個大字,抒發自己希望能在動盪的歷史環境中幹出一番事業,為國效力之情,因此這一石刻有著深刻的歷史政治寓意。同時,泰山安則四海皆安,泰山作為中國的國山,自古便有“國泰民安”之說,而“中流砥柱”一詞的涵義與“國泰民安”之寓意相輔相成,是對泰山精神形象的另一種闡釋和表述;表明泰山在明代就已經是“國之柱山”,與如今的“中華國山”有著同樣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