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你連書都捨不得買,,有再多的錢也是乞丐

古人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看作是精英階層不可或缺的兩個環節,因為它們既能讓人獲取知識,也能令人愉悅自我。

今天因為互聯網或其他展示形式更豐富的媒體,使得獲取知識似乎變得更容易了,那麼讀書,特別是讀紙質書是否還有必要呢?

相信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因為讀書的好處遠不止獲取知識和愉悅自我,它還是我們與世界交流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思想形成的一個環節。

吳軍:你連書都捨不得買,,有再多的錢也是乞丐

審視自我,看清世界

我們在很多時候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非常滿,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並不清楚時間都花到哪裡去了。類似地,雖然我們的收入比長輩多出很多,但是錢總是不夠花,甚至很多年輕人反而要靠長輩來補貼自己的花銷。

我們總是在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然後因為它們堆滿了房間,塞滿了抽屜而心煩。我們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是卻難以擁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充足而優質的睡眠。我們和許許多多所謂的“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說真心話的朋友卻越來越少。

我們每天刷小視頻、各種消息,但是我們什麼都沒記住,那些內容也沒有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

……

我們不禁開始思考,為何我們如此忙碌卻一次又一次的做著無用功?其實這些現象的背後透露著一種恐懼——生怕自己錯過些什麼。不論我們身在在何處,總怕遺漏忽略掉某一條消息,錯過了一次機會。一個人,總希望能經歷更多好玩的事情,欣賞更多好的風景,品嚐到更多的美食……我們把它稱為快節奏,但其實並沒有什麼快節奏。

蘇格拉底臨死前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而審視人生需要有閒暇。我們今天有很多獲取知識和諮詢的渠道,但是它們不能幫助我們審視人生,因為它們不能給我們帶來閒暇,反而讓我們更加沒有閒暇來思考。

而讀書則不同,尤其是在讀紙質書時,我們必須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不做其他的事情,專心致志地閱讀,正因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暫時擱置一旁,才有了審視人生的機會。因此在我看來,閱讀是當下可以讓我們審視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一本好書本身,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看清世界,釐清心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並最終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曾在《硅谷來信》專欄裡講了我閱讀《富蘭克林自傳》的感受,通過與富蘭克林的對比,我能審視自己的不足。閱讀也會在不經意之間提醒我一些道理,那些我內心明白,卻總是淡忘的道理。

也有很多人會糾結讀什麼書,甚至期望有一本書能夠直接改變他的人生態度、思維方式和行事方法。一本好書,確實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但是我們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去看書時,卻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很多勵志的書籍便是如此,它讓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讀者會發現裡面都是些絕對正確,但又絕對無用的大道理。

吳軍:你連書都捨不得買,,有再多的錢也是乞丐

怡情與長智

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外面的世界對話,但是總需要有喘口氣的時候,放鬆下來,享受閒暇。這時,和自己對話,和內心對話,我把做這種事情看成是怡情。怡情的時候,沒有書是不行的。

三十年前,中國家庭的經濟都不富裕,買書是一種奢望,因此書能借就借,借不了就到圖書館或者書店去蹭書看。當然到了今天,絕大部分的書籍相比於其他商品而言簡直便宜得如同免費,如果連書都捨不得買的人,再有錢也是乞丐!

在我讀中學時,沒有什麼可以享受的活動,電視節目少得可憐,電影更是全然無趣。除了和同學玩,一個人的時候就只能讀書了。那時我下午放學,常常順道拐個彎到大學的圖書館,假裝成大學生混進開架的借書室,坐在地上看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聽著窗外的風雨聲,讀上幾個小時的書,真的是一種享受。

所以我說閱讀的好處之一便是怡情,不是取悅誰,而是自我享受。也有人會問怡情有什麼用?或許也沒什麼用,但是可以讓人變得有趣。有趣對人一生的幸福很重要,甚至比專業知識更重要。

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讀,指望著將來能夠改變命運,後來他們發現雖然自己的業務能力不差,但似乎並不招人喜歡,這裡面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無趣,在一個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我覺得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也非常重要。

另外,讀書也可以影響到我們身邊的其他人。很多時候我買回書,父母也會跟著讀,於是我們的談話就有了共同的話題,而我的思想也就逐漸影響到了他們的思想。

比如我在高中讀完了尼克松的《領袖們》,瞭解到了外界是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老一代的領導人,知道了外國傑出政治家們所關心的事情和我們報紙上講的不一樣,於是我就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我的父親,他看了以後就非常震撼。

正如我在《硅谷來信》第29封信中所講的一樣,子女們要讓父母成熟起來,如果自己頭腦空空,是不可能影響其他人的。

吳軍:你連書都捨不得買,,有再多的錢也是乞丐

讀書以養性

談了讀書以怡情、以長智的感想,我們再來談談養性。

什麼書對我個人修養的提升有過幫助呢?我想了想,如果列五個人的書,他們大約是:

1.《曾文正公全集》

2.《悲劇的誕生》《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等(大約七八本尼采的書)

3.《富蘭克林自傳》

4.《培根隨筆》

5.《莊子》

當然,能夠養性的好書遠不止這些,它們在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上有著一致性。《品格之路》便是這樣一本能幫助我養性的書。它用一個獨特的視角介紹了歐美一些了不起的人物之所以偉大的原因。

在《品格之路》中有一個關於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故事值得和大家分享,它揭示了艾森豪威爾自律的行為是如何養成的。艾森豪威爾是德國移民的後裔,他的父親保留了德國人的很多品行,可以說他這種自律的品行來自於他父親和家庭的影響。

艾森豪威爾的父親是一個小業主,曾經破產,因此做事情非常謹慎,他不僅自己如此,也要求員工如此。同時,他因為擔心自己破產會讓員工無法生存,於是要求凡是在他公司工作的人,每月發薪水後將10%的工資存起來。

今天美國大部分家庭的財務管理是一團糟,有一半的家庭連500美元應急的錢都不存。艾森豪威爾父親的這種做法和大部分美國人不一樣,但就是靠這樣嚴格的自律,才讓自己的家庭能夠有一個雖然不富裕卻體面的生活,也讓他員工的家庭生活有所保障。這種自律行為,為艾森豪威爾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人奠定了基礎,後來還當上了美國總統。

我們常常講,從底層逆襲很困難。其實身處底層,貧窮固然是一個最大的上升障礙,但是更可怕的是身處底層後見識缺乏,而且自制力缺乏。艾森豪威爾的家庭物質雖不豐富,但是並不缺乏精神上的財富。他父親已形成並給予他在品格上的財富並不少。

對於每一個人,養性這件事都可以通過讀書來達到。在中國,很多學習和自我提升需要不少資源和資金,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做到。而書籍相對來說,非常便宜。也就是說,通過讀書養性,人們很容易獲得不受他們家庭物質財富影響的品格上的財富。 閱讀經典的重要性

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史詩般的作品,瞭解這個民族就要讀他們的史詩,古希臘有《荷馬史詩》,意大利有《神曲》,英國有莎士比亞的名劇,德國有《浮士德》,俄羅斯有《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日本有《源氏物語》,法國有《紅與黑》《約·克利斯朵夫》,等等。而在我們中國的古代文學中,要說經典莫過於《紅樓夢》。

對於經典文學作品,我除了仔細閱讀內容外,還要欣賞它的文字,這便是怡情。通常我讀書也就到此為止。但是《紅樓夢》與眾不同,它需要一層層剖析,因此可能需要讀很多遍,當然它也值得讀很多遍。

第一遍可以只看熱鬧,這樣能夠產生興趣,《紅樓夢》的細節描寫特別多,很多生活場景和今天已經不同,如果細究每一個細節,就會很多人喪失興趣。

第二遍讀的時候,可以重點看裡面人物之間的關係,把裡面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當作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來處理。

第三遍讀《紅樓夢》,可以關注整個賈府的興衰。我總是說“有生就有死”,類似地,有興就有衰。一個國家(機構)也好,一個家族也罷,無不如此。一個王朝、一個公司、一個家族,一旦開始走下坡路,常常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挽救它。

如果有興致讀第四遍,可以體會一下賈府生活的細節,看一看上流社會的生活到底有多麼雅緻。

吳軍:你連書都捨不得買,,有再多的錢也是乞丐

讀完《紅樓夢》,我對命運有了更多敬畏之心。一個公司也好,一個人也罷,如果沒有站在浪潮之巔,再怎麼努力都是事倍功半。一個企業家,必須永遠居安思危,眼睛盯著下一代浪潮,像賈府這樣的大家族,重點永遠應該放在下一代上。

我們常說通識教育很重要,我認為在美國的名牌大學中,通識教育做得最好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哥大的所有學生都要上十門左右的所謂的核心課程,這些課程都是通識課程,其中一門就是讀20多位西方歷史上著名作家的經典,從柏拉圖、希羅多德、亞里士多德到盧梭、彌爾頓等。

我們很多人嚮往著接受常青藤大學的教育,那麼如果去不了哈佛、哥大,簡單的一個補救辦法就是讀一點經典。我在《大學之路》中講,如果有心,其實在二流大學裡也能接受一流的教育,那就是按照一流大學對學生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當然,其中一項就是讀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