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阜 阳——阜阳简介

阜(fù)阳,简称阜,古称汝阴、顺昌、颍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西北部与河南省周口市,西与河南省新蔡县相邻,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相接,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与六安市隔淮河相望,下辖3区4县1市。全市总面积10118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1070.1万人,常住人口809.3万人。

阜阳位居豫皖城市群、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是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东部门户城市之一,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作为中原城市群“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 阜阳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阜阳生态园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均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

经济篇


2017年,阜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37.3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623.1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1.6:39.8:38.6调整为19.8:40.6:39.6。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536元,比2016年增加1894元。

截至2017年,阜阳市有就业人员681.2万人,比2016年增加21.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26.8万人,增加2.7万人;第二产业211.9万人,增加12.2万人;第三产业242.5万人,增加6.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16年上涨1.4%。其中,衣着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3.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

2017年,阜阳市固定资产投资1632.5亿元,比2016年增长26.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85.0亿元,增长15.4%;基础设施投资430.7亿元,增长29.9%;民间投资841.8亿元,增长2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8.0亿元,下降10.9%;第二产业投资435.0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1159.5亿元,增长35.0%。分行业看,工业投资435.0亿元,增长11.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3.9亿元,增长28.0%,占工业投资的14.7%。

2017年,阜阳市财政收入277.1亿元,比2016年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6亿元,增长18.1%。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38.9亿元,增长26.0%;非税收入38.2亿元,增长4.9%。全年财政支出515.2亿元,比2016年增长18.2%。其中,民生类支出443.5亿元,增长18.9%。重点支出项目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4.3亿元,增长79.7%;教育支出99.1亿元,增长7.1%;科学技术支出5.3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7.6亿元,增长15.5%;节能环保支出11.4亿元,增长26.4%。全年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59.2亿元。“三公”经费支出1.8亿元,下降3.3%。

2017年,阜阳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13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735元,同比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8元,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38元,同比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

第一产业

2017年,阜阳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5.6千公顷,比2016年扩大1.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3.0千公顷,减少3.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0千公顷,减少0.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3.7千公顷,扩大8.3千公顷。粮经面积比由2016年的80.3:19.7调整为79.9:20.1。

2017年,阜阳市粮食产量567.8万吨,比2016年增加10.6万吨,增长1.9%。其中,夏粮产量346.8万吨,增长1.7%;秋粮产量221.0万吨,增长2.1%。油料产量7.0万吨,下降4.3%。棉花产量0.8万吨,下降14.0%。蔬菜产量665.8万吨,增长5.9%。

2017年,阜阳市肉类总产量67.7万吨,增长1.7%。禽蛋产量16.5万吨,增长2.7%。水产品产量11.0万吨,增长2.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含农用运输车)624.9万千瓦,增长0.3%。农用拖拉机15.1万台,增长0.8%。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0万台,增长6.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7万吨,下降3.3%。农村用电量18.3亿千瓦时,增长9.8%。

第二产业

截至2017年,阜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8户,比2016年净增8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其中轻工业增长13.7%,重工业增长6.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7.7%,集体企业下降1.0%,股份制企业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7.9%,制造业增长1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9%。

2017年,阜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有3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7.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0.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28.3%,医药制造业增长16.8%,家具制造业增长16.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0.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8%,烟草制品业增长6.9%,纺织业增长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41.9%,其中,太和医药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28.6%。

2017年,阜阳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饲料、卷烟、家具、精甲醇、塑料制品、滚动轴承、电力电缆分别比2016年增长3.6%、2.4%、0.2%、25.3%、40.7%、1.5%、8.7%,啤酒、白酒、服装、水泥、复合木地板、多色印刷品分别下降1.5%、1.4%、4.4%、17.4%、1.1%、41.6%。

2017年,阜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7.4亿元,增长15.0%。其中,国有企业基本持平,集体企业下降22.9%,股份制企业增长2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1.0%。主营业务收入2322.3亿元,增长18.9%;实现利税223.3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5.0%,比2016年提高3.9个百分点。

2017年,阜阳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8.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78.1万平方米,下降8.1%;房屋竣工面积634.6万平方米,下降11.6%。

第三产业

2017年,阜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16.3亿元,比2016年增长47.3%。商品房销售面积859.7万平方米,增长29.7%;商品房销售额571.6亿元,增长53.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1.9万平方米,下降40.8%;商品房施工面积3674.6万平方米,增长23.6%;竣工面积143.3万平方米,下降54.3%。

2017年,阜阳市516个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85.7亿元,增长41.1%,其中新开工项目173个、竣工项目198个。 商阜杭、郑阜高铁和铁路北站扩能工程加快建设,淮河阜阳港、引江济淮工程和阜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277公里,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991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投资12.8亿元。

2017年,阜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0亿元,比2016年增长12.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2.7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9.4亿元,增长11.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705.1亿元,增长12.5%;餐饮收入146.9亿元,增长10.8%。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71.9亿元,增长18.2%;烟酒类19.1亿元,增长1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42.1亿元,增长18.0%;化妆品类5.2亿元,增长37.2%;日用品类16.1亿元,下降3.1%;金银珠宝类11.5亿元,增长32.8%;五金电料类4.6亿元,增长2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5.2亿元,增长21.1%;书报杂志类1.7亿元,增长0.5%;中西药品类102.4亿元,增长9.4%;石油及制品类50.9亿元,增长17.0%;汽车类88.2亿元,增长12.2%;机电产品及设备类5.4亿元,增长9.8%。

2017年,阜阳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1.1亿美元,比2016年下降1.3%。其中,出口9.6亿美元,下降4.1%;进口1.5亿美元,增长23.1%。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8.4亿美元,下降5.8%;加工贸易出口1.3亿美元,增长8.0%。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比2016年增长80.0%。合同外资8.8亿美元,增长730.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8.0%。

2017年,阜阳市邮电业务总量76.7亿元,比2016年增长16.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0.4亿元,增长11.7%;邮政业务总量16.3亿元,增长40.0%。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3530.6万件,增长15.9%;快递业务收入3.8亿元,增长25.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6.7万户,比2016年减少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32.5万户,比2016年增加140.8万户。年末全市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1.4万户,比2016年增加42.6万户。

2017年,阜阳市旅游总收入170.6亿元,比2016年增长26.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9亿美元,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170.0亿元,增长26.8%。全年接待游客2375.8万人,增长20.2%。其中,入境游客1.7万人,增长21.0%。

截至2017年,阜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01.3亿元,比年初增加502.3亿元,增长16.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35.1亿元,增长12.2%;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24.1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55.4亿元,比年初增加485.6亿元,增长30.9%。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60.7亿元,增长38.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994.7亿元,增长23.9%。

2017年,阜阳市保险业保费收入115.5亿元,比2016年增长30.7%。其中,财产险38.8亿元,增长20.6%;寿险62.4亿元,增长36.5%;意外伤害险1.9亿元,增长28.9%;健康险12.4亿元,增长37.5%。

社会篇


科技事业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增长24.4%;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7.5%。全年专利申请量10336件,增长21.5%。其中,发明专利5783件,实用新型专利3560件,外观设计993件。全年专利授权量2396件,其中,发明专利243件,实用新型专利1451件,外观设计专利70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6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1项,有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有普通高校4所,当年招生1.0万人,在校生3.6万人,毕业生1.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1所,在校生11.0万人。普通中学425所,在校生51.0万人。其中,高中48所,在校生14.5万人;初中377所,在校生36.5万人。小学1361所,在校生76.7万人。幼儿园1148所,在园儿童31.8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4.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1.4%。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144个,其中民营院团1140个,国有院团4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美术馆1个,文化站17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8.3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788个,其中医院1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4个、基层卫生院164个、村卫生室176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个。年末全市有医疗机构床位39789张,卫生技术人员5099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913人、注册护士15725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有体育场馆11处,县级全民健身广场7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9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46个,全民健身苑455个,社区体育俱乐部88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793个。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06次,其中千人以上活动15次,参加活动人数79842万人。全年获得国际赛事金牌1枚;国家级体育赛事金牌3枚、铜牌2枚;省级体育赛事金牌62枚、银牌69枚、铜牌70枚。全市批准通过二级运动员141人,一级运动员31人。今年发展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6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90名。全年福利彩票销售额4.3亿元,公益金1.3亿元;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7亿元,公益金0.3亿元。

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2.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9.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9.5万人,比2016年增加8.8万人。年末5.0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6.3万人。全年民政部门直接救助42.5万人次,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1.2万人次。

环境保护

截至2017年底,阜阳市有环境监测站6个。其中,市级站1个,县级站5个。阜阳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22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62.1%。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2.6万公顷。当年造林面积8000公顷,比2016年增长1.0%。其中,用材林690公顷,经济林5765公顷,防护林1545公顷。

历史篇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隶属不一,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邱县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颍州府

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西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东北与亳州市毗邻,东与淮南市相连,南面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阜阳市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及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

一、阜阳地名由来

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阴县,隶属陈郡;汉代汝阴县隶属汝南郡;三国·魏景初二年(Z38年)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顺昌府。州、郡、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颍州,汝阴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颍州治所均未设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具赐名"阜阳县"。1992年12月撤阜阳县、阜阳市,重新组建县级阜阳市;1996年1月,撤消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地级阜阳市。

二、颍东区地名由来因处在颍河以东而得名。

三、颍东区口孜镇地名由来

位于阜阳市颍东区东南25公里处的口孜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国相孙叔之子的封地;汉朝时期就成为南北物质的集散地,东西交流的桥头堡,曾建有大规模的粮仓;相传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游学来此,被杜康阵阵酒香所吸引而感动,遂与杜康开怀畅饮,一醉三秋。杜康为纪念刘伶,将其葬在此地,这里的集镇因故称之为"刘伶集"。后为抵挡洪水的肆虐,人们在刘伶墓周围筑堤防洪,逐渐形成了"口孜状",故又称"刘伶口",后改称"口孜集",表明这里的人们对刘伶十分怀念。口孜境内现存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现康桥村古城自然庄)、三国时期徐庶母墓、徐庶垂钓处(现钓鱼台村)、杜康烧酒遗址(现杜康村杜家岗)、刘伶墓、白夏墓、凤凰台、七十二阶紫金沟、清朝年间建设的清真寺以及饶海村留存的清朝年间军统司令程谱生宅院遗址等。特别是口孜凤凰台遗址(现口孜集南头颍河岸边),曾有过"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景象,足以说明当时的繁华和富有。这也说明口孜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有智慧的人民,创造过璀璨辉煌的业绩。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建立了口孜镇。

四、颍泉区地名由来

颍泉区地处阜阳市中心区域,位于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腹地,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美誉,因处在颍河、泉河之间而得名,两河于城区而交汇,诚所谓"郡楼斜依夕阳开,合流汝颍抱城来。"

五、颍州区地名由来

颍州东魏置,治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西一里,后移治颍阴,改曰郑州,即今河南许昌市治,北周又改为许州。唐置,改曰汝阴郡,寻复故,宋初曰颍州,升为顺昌府,金得为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市治,元省汝阴入州,清升为颍州府,民国废。

六、临泉县地名由来

临泉县古称寝丘,又称沈丘,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周朝曾建有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聘季载的封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寝县。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在此设沈丘县,直至元朝。此后历代,临泉分属颍州、阜阳。1935年1月,正式成立了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

七、阜南县地名由来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1949年设县,因位于阜阳城南,原系阜阳县南境而名。阜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三国名将吕蒙、解放军著名将领聂鹤亭将军的故乡。

八、颍上县地名由来

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

九、太和县地名由来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十、界首市地名由来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十一、界首市光武镇地名由来

界首市光武镇是一座悠久的文明古镇,在东汉以前叫赵路口,因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长期争战于此,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和民间传说,镇因汉室苗裔建光武庙祭祀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历时近2000年。据历史记载,光武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光武镇很早以前,原为一过路小店,称赵路口。直至东汉光武建武四年(28年)辛谯(今亳州),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惠固,曾有事于谯,县境时隶谯,后人建庙祀之,光武庙由此得名。

民国21年(1932年)西北军冯玉祥部曾驻扎光武庙,协同光武人民修垫街道。民国28年(1939年)光武庙为黄泛区规模较大,闻名的旱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光武区公所、镇政府皆设于此。

光武镇北2公里处,界鄣公路西侧,有一处古遗址,因附近大都系尹姓居民,故俗称尹城子,现称新阳城遗址。秦统一六国后,改郡县制,此处为颍川郡新阳县治所。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胜为其御庄贾所杀,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兵于新(阳),杀庄贾,复以陈为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以吕清为左令尹,初从功比堂邑侯千户。六年正月封吕清为新阳侯,袭世五;吕世于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嗣;吕义是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嗣;吕宅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嗣;吕善于景帝五年继宅嗣;吕谭于汉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嗣。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国除。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封鲁项王之子刘永为新阳侯,刘袭一世,寻即免去。又据汉书阴就传载:阴皇后北阴就,初嗣为宣恩侯,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以父功改封为新阳侯。阴丰嗣尚郦邑公主,永元二年(90年)坐罪,国除。新阳城秦筑,至西晋废,先后共经历了秦、汉、三国几个朝代,共计487年。因其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洗耳恭听劫,人世沧桑,自有它的一部兴衰史。尤其在东汉初年,汉光武帝与王莽的争战,在这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民间传说。

地理篇


位置境域

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04′。其西北、西、西南分别与河南省的周口、驻马店、信阳4地市的郸城、项城、沈丘、新蔡、平舆、淮滨、固始相接,北、东北与亳州的谯城、涡阳、利辛相连,东南与淮南市的凤台县、寿县为邻,南临淮河与六安的霍邱县隔河相望,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阜阳市北部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南部与江淮丘岗区隔淮河相望,全境属平原地形,地势平坦。仅东北部有龙山、辉山、狼山、双锁山等石灰岩残丘分布,其中龙山海拔105米,为全地区最高点;其余均属平原地貌,平坦舒展,一望无际。阜阳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东南以颍上县姜台子南部地势最低,海拔17.5米。西北与东南相对落差为14.4米,地面比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由于阜阳市近代受淮河及其支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境内冲积物不断交互堆积,形成了平原之中岗、坡、洼地相间分布,小区地形起伏跌宕,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气候

阜阳市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由于阜阳市南临淮河,而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阜阳市气候具有以暖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既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同时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表现出气候明显的变异性。阜阳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交替变化。全年以偏东风居多。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季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东至东北风。降水特征是:其一,地域差异明显,南部多而北部少;其二,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其三,年际变化大。

水文

阜阳市水资源主要由自然降水,河道过境水和地下水构成。全地区年均降水820至950毫米,年均河道过境水径流量38.22亿立方米。50米以上浅层地下总量每年6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每年约在96.52亿立方米左右,可利用量每年在72.22亿立方米,水供需比为1.81:1。每年尚余水33亿立方米。

阜阳市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主要自然河道从西往东依次有谷河、润河、泉河、颍河、西淝河、茨河、澥河、包河等。这些河道大都源于黄河南岸平原,属原雨坡型河道,水源补给主要靠平原地区自然降水;其中只有洪、颍二河承受一定面积的山区来水,属山水型河道。

人文篇


阜阳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是众多名人的故里。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姜子牙;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的“仲父”管仲;知人善举、宽于待人,以“管鲍分金”“鲍叔牙让贤”“管鲍之交”传为千古佳话的春秋政治家鲍叔牙;被吕不韦大加赞赏的战国著名少年英雄甘罗;“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的东吴大将吕蒙;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烽火的红巾军起义领袖刘福通;挫败英商进入广州城,极力维护民族尊严,和林则徐并称“二徐”的两广总督徐广缙;阜阳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徐向前元帅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茅延桢;被叶剑英元帅赋诗、徐向前元帅题词纪念,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张子珍;师从田汉、徐悲鸿的著名画家、股东鉴赏家吕霞光;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十大剪神”称号的阜阳剪纸艺人程建;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作家戴厚英等。阜阳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许多历史人物与阜阳结下不解之缘。北宋婉约词宗师晏殊、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都曾在阜为官。欧阳修离开颍州后,曾写“思颍诗”30余首,辞官后归居颍州西湖之畔,病逝于此。苏轼自颍州后至扬州、杭州,一直对颍州印象美好,曾把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相比,以为“大千起灭一尘间,未觉杭颍谁雌雄”。颍民为纪念此次顺昌大捷,立刘锜庙以祭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阜阳“四九”总指挥魏野畴,在老集被捕不幸遇害。

颍上出了一代名相管仲、鲍叔牙和12岁封为上卿的甘罗。临泉县是百家宗师姜尚和楚国名将、百步穿杨的神射养由基故里;阜南县是三国东吴大将吕蒙故里,界首是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故里。隋唐五代时期曾有乐府诗人王进。宋元明清时期有著名诗人周子雍、刘体仁等。唐宋时期,许多名人荟萃。蔡齐、晏殊、欧阳修、苏轼在这里为民请命,建功立业,留下许多佳话和千古名句。北宋名相苏颂知颍州时,曾盛赞颍为善郡。

南宋抗金名将刘錡,曾在阜阳率领军民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胜骑兵的经典战例---“顺昌大捷”。后人曰:“军非歼颍水,马已蹴吴山。”阜阳至今还保留着刘公祠,香火不绝。2016年阜阳市政府决定兴建刘錡公园,以纪念这位抗金英雄!在顺昌保卫战中,阜阳百姓发明了可食可枕的阜阳枕头馍。

阜阳酿酒业历史悠久,美酒闻名遐迩。早在商朝时期,临泉便有“鮦水免疫,泉酒醉仙”之说,周文王十子冉季载酿美酒敬献文王。这就是临泉酒后来取名“文王贡酒”的缘故。

魏晋时期性情放纵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罢官后曾来到阜阳杜小街(今颍东区口孜镇),寻得美酒,酒坊主告之此酒香烈,一碗就能醉三秋,结果刘伶喝了三碗,一醉不醒。这就是阜阳酒后称作“刘伶醉”和“醉三秋”的缘故。“醉三秋”品牌延用至今。

阜阳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 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阜阳的传统庙会和民间灯会也是一条色彩斑斓的群众文化活动风景线。传统庙会除开展大型民间商贸活动外,也利用庙会唱大戏、演杂技、说曲艺、玩杂耍等。阜阳有名的灯会有界首灯会、颍州灯会、沙河灯会等,颇受群众欢迎。

阜阳还有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颍上花鼓灯、临泉肘阁抬阁、界首书会、黄岗柳编、嗨子戏、淮北梆子戏(阜阳)、杜氏刻铜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颍州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阜阳市的中心区、主城区、拓展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教育、信息中心。颍州区有城有乡,城乡相连,国土面积623平方公里,人口85万,辖1乡、8镇、5个街道和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先后获评“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区”“安徽省第一届文明城区”“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等称号。

颍州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底蕴深厚,是南北文化碰撞的交汇点,苏轼曾在这片沃土上书写“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曾在这里留下“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千古绝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沃野千里,资源富饶,是“全省产粮大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享誉“百亿江淮粮仓”。十八条河流纵横交错,刻画着“三清贯颍”的“滨水园林城市”。风光旖旎颍西湖,青烟缭绕刘公祠,佛香四溢资福寺,可摘星辰奎星阁,巍巍耸立文峰塔,孕育钟灵毓秀,演绎千古传奇。

颍州襟带江淮,地处中原,位于华东、大京九、长三角三大经济圈辐射中心,连接苏、鲁、豫、皖四省,是皖西北唯一具备成长为区域性现代大都市的城市。“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使颍州成为安徽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纵横交错的6条铁路和即将建设的“商杭”“郑合”高铁在境内架起客商沟通的桥梁。东抵京沪、西达京珠、南连沪汉、北接南洛的"井"字高速公路框架为颍州打开潜力巨大的外部市场。现有4C级阜阳机场,目前开通北京、上海等12条航线,连南贯北、承东启西。

按照构建“新型工业聚集区、现代商贸核心区、都市农业先行区、滨水园林生态区”总体定位,围绕“城市、工业、近郊”三大经济板块,统筹推进“调转促”“去降补”“放管服”,积极探索了具有颍州特色的转型升级路径。全区财政收入、固投、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总量始终位于全市前列。2017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9亿元,增长8.0%,总量全市第三;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5万元、7222元,分别增长7.6%、9.1%,总量均居全市第一。1-9月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98.3亿元,增速20.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0亿元,增速6.4%;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速38.0%。

颍州发展路径创新,产业层次分明,提出了实施“反梯度”战略,加快“弯道超车”,三次产业蓬勃发展。采取“一张蓝图、一个方案、一套政策、一些平台、一支基金、一批人才”的“6个1”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4+4产业导向”“八大提升工程”,采取“外引+内培”“企业+集群”“基金+基地”“产业+基金”“市场换项目”的方式,直接发力磁性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一批看得准、有基础、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补齐工业短板。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规划了5万亩花卉、5万亩蔬菜、近10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等三大产业联合体,三塔集镇的中鹤模式、王店镇的中原花都·芳香小镇、三合镇的智慧家居产业新城等一批项目正在颍州大地创新实践。加快高端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提档升级10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产业层次,北斗时空大数据安徽中心、国家卫星安徽中心、华大基因安徽中心签约入驻。总投资1.2亿元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运营。

积极融入大美阜阳、滨水园林生态区建设等市、区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加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社会治理等融合接轨,统筹推进中心城区、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城乡发展。强力推进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立面改造、绿化提升、市场化保洁、物业管理等配套措施,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制度化城市治理,城市面貌不断改观,城市品味不断提升,颍州区被评为2016年度大美阜城建设先进单位。按照“全面启动、重点培育、示范带动、递次推进”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以“三治一增一配套”为抓手,突出抓好集镇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两治一加强”整治。分层推进省级中心村和区级自主建设中心村,分类打造美丽乡村“标准版”“升级版”。2017年度4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西湖镇椿树园中心村成功申报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颍州拥有更低的商务成本,更优的投资政策,高品质的投资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动态调整权责清单,打造权责清单“升级版”,确定区级行政权力1418项,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新增市场主体3306户。阜阳“陆港”与上海、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建立铁海联运机制。始终贯彻“两个集中”“两个到位”“五个零”招商模式。落实“一站式、全程化、终身制、保姆型”招商服务理念,全方位优化“聚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努力塑造“8·18”经贸宣传会招商品牌,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总部楼宇经济、互联网产业发展,强力实施工业产业扶持政策、一亿元产业扶持政策。

颍河两岸,水韵之畔,颍州这只与水共生之舟,纵横古今,徜徉未来。以开明、开放、包容、创新之姿,努力构建宜发展、宜创业、宜投资、宜生活的皖北明珠。这艘魅力无穷的船舶,扬起风帆,面向世界海域,承载你我共赢的梦想,铸造鎏金热土的传奇。

资源篇

生物资源

阜阳市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植物有马齿苋、蒌蒌菜、豆本菜、面条菜、竹节草、独草、泽蒜、荠菜、地衣、木蛾、野木耳等。野生动物哺乳类:有黄鼬、野兔、野猫、剌猬、蝙蝠等;爬行类:有守宫(壁虎)、蜥蜴、赤练蛇、蚯蚓、乌风蛇等;鸟类:有喜鹊、麻雀、杜鹃、啄木鸟、猫头鹰、乌鸦、鹌鹑、斑鸠、地牯牛、灰鹤、喳喳儿、青雀、灰鹭等;鱼类:有鲫鱼、鲂鱼、黑鱼、黄鱼感、泥鳅等。虫类:有蜈蚣、蜻蜓、蝉、蝴蝶、马蜂等。

矿产资源

阜阳市查明资源储量矿种6种。其中,查明煤矿储量48.8亿吨,铁矿0.2亿吨。矿物已探明的有煤矿、铁矿、石灰岩矿和大理石矿等。阜阳市在距今2.7亿年至2.4亿年的二迭纪形成浅海相——陆相砂页岩含煤构造,主要分布在颍上县境内。铁矿已探明的仅1处,位于颍上县县城西南18公里的陶坝子一带,系霍邱铁矿的延伸部分。矿体赋存在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为沉积变质铁矿。阜阳市的煤炭蕴藏量达100亿吨,可采储量80多亿吨,而且皆为5700大卡左右的优质煤炭。

水资源

阜阳市近60平方公里的地下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太和县、阜南县已经开采利用的地热井,单井出水量每天在500吨以上,水温可达40~50℃,并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阜阳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含水岩组有两个含水层,一层约在5至20米,另一层约在30至50米,均受古河道带发育控制。浅层地下水运动以垂直交替为主,侧向径流极其微弱,属“入渗蒸发型”。地下水水质较好,属碳酸盐淡水,矿化度小于每升1克,含盐度在每升5毫克当量左右,含碱度小于每升4毫克当量,尚未受到人为污染,适宜饮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