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倍SARS危害,老照片的故事,1938上海大霍乱


1937年11月14日,淞沪会战使大量中国难民涌入上海公共租界,这让租界巡捕忙于应付,也加剧了1938年霍乱的流行。

30年代,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吃水、洗菜、洗漱和排泄,都依赖这一江浑浊之水。

上海当时的工人区,主要集中在北郊的闸北区,被称为“滚地龙”的数千间破烂草棚密密麻麻地拥挤着,到处是垃圾堆、臭水沟。

上海南市工人区的破败景象,劳苦大众的贫穷和落后,市政设施和政府领导的薄弱,使瘟疫在当时的中国横行。

日军的进攻,造成大量无家可归的孩子,老人和孩子的免疫力低下,成为大霍乱的主要受害者。

1938年秋,上海公共租界的边界,铁丝网将侵华日军与中立的英军隔开,这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巨大麻烦。

2003年,引起全世界恐慌的SARS,全国死了300多人,而1938年的霍乱,上海一个城市就死了近万人,仅8月份1个月,竟有5407人死于霍乱。

被民众称为“自来水桥”的租界自来水管,当时一加仑自来水要价4元,而一个纺织女工月薪才3元,价格阻碍了清洁自来水向中下层民众的推广。

上海市政府卫生局的化验员,正在分析传染病细菌。

急速传播的疾病,导致人们对疫苗的海量需求,药厂的药瓶车间里,女工正在仔细地吹制玻璃瓶。

1938年的大霍乱,医务力量不堪重负,上海的商会和行业工会挺身而出,以民间力量、志愿者为难民接种疫苗。

1945年,光复后的上海,两名义工正在宣传打针防疫,大霍乱已远去,但公共卫生的新观念终于扎了根,一个崭新的现代社会展露雏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