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模式成新高考主要趨勢,為什麼山東強勢堅持“3+3”模式


“3+1+2”模式成新高考主要趨勢,為什麼山東強勢堅持“3+3”模式


根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消息,4月23日,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參加全國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份,發佈本省實施方案,明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至此,包括第一批的上海、浙江2省市,第二批的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省市,共有16個省市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這標誌著高考改革試點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批啟動高考改革試點工作的省市,在總結前兩批改革試點省市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了本省高中階段的教學實際和高校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對具體方案做出了較大調整,8個省市全部採用了“3+1+2”模式。即“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學、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而不是第一、二批6個省市的“3+3”模式。


“3+1+2”模式成新高考主要趨勢,為什麼山東強勢堅持“3+3”模式


“3+1+2”模式較之原來的“3+3”模式對於高中教學階段的教學衝擊更小,這樣一共有12種組合,較“3+3”模式的20種組合少了8種組合,這對於高中階段學生的選擇和學校組織教學都提供了較大的方便。同樣,“3+1+2”模式中規定了首先科目,為從物理了歷史科目中任選一科,這對於學生的專業方向的選擇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更主要的是與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更加契合。而且“2”的再選科目也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理兼顧的需要,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關的課程。

第三批改革試點的省份統一選擇了“3+1+2”的模式,而且最早提出這個方案的是教育發展相對先進的廣東省,由此可見這一模式得到了各省市的較大認同,已經成為新的高考綜合改革的主要趨勢。當然,原來已經開始改革的省份,大部分還沒有表示下一步會做如何調整。不過,作為第二批參加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山東省,近日召開了“山東省高考綜合改革進展新聞通氣會”,通報山東省高考綜合改革相關情況。明確提出:“目前,我省“3+3”方案實施平穩,安全順利,社會反響良好,因此我們將堅持實施“3+3”方案不動搖,按照既定的方法和步驟,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


“3+1+2”模式成新高考主要趨勢,為什麼山東強勢堅持“3+3”模式


山東省為什麼會這樣堅持不動搖地堅持實施“3+3”方案,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山東的基礎教育的發展是在全國是處於領先水平的,山東實施“3+3”的基礎比一些省份更好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山東實施“3+3”模式就沒有什麼困難,在具體原實施過程中仍然會有自己的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從而避免“3+3”模式容易出現的弊端。當然這也與山東省在第二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時就是採用的“3+3”模式,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實施,隨便變化也容易造成新的不穩定有關。所以從這幾個方面理解,山東繼續堅持“3+3”模式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山東堅持“3+3”模式也可以為高考的綜合改革提供多種樣本,有利於比較分析改革的成效,更好地形成高考新機制。

無論是“3+1+2”模式,還是“3+1+2”模式,都是對高考進行綜全改革的探索,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在具體操作上有了一定的區別。受不同模式直接影響最大的是考生,所以各地在進行高考綜合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考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論採用什麼模式,都要將對考生的公平合理放在第一位。確保高考的公平,這是高考改革的關鍵,只要把握了這樣一個關鍵要素,對於具體的措施,最起碼在一定的範圍內都是可以接受的。這就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考試機構要充分調研認證,對不同措施的利弊透徹分析,採取最有效地措施保證考生的正常權益,以取得考生和社會的信任。只有這樣,高考綜合改革才有可能健康、安全、順利地進行下去。


“3+1+2”模式成新高考主要趨勢,為什麼山東強勢堅持“3+3”模式


關注教育新聞熱點、分享個人觀點,拙木侃教育,感謝您的關注、閱讀、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