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一策三地”創新,激發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活力——專訪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

進行“一策三地”創新,激發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活力——專訪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

◎《南方》雜誌記者/史成雷 發自廣州

推動粵港澳三地形成合力,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必須謀劃打通制度掣肘、規則關隘的改革舉措和政策創新,多進行“一策三地”創新,激發出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活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也是關係粵港澳三地人民福祉的重大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寄望廣東擔當好重要職責,舉全省之力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篇大文章。我們要抓好貫徹落實工作,用實際行動落實總書記、黨中央的重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省委書記李希強調,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平臺作用,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

“推動粵港澳三地形成合力,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必須謀劃打通制度掣肘、規則關隘的改革舉措和政策創新,在‘一國兩制’之下,多進行‘一策三地’創新,實現比較優勢的綜合集成,激發出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活力。”日前,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在接受《南方》雜誌記者專訪時表示。

切實發揮好協調、服務、推進和落實職能

《南方》雜誌:2月下旬,廣東召開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會議,對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進行全面部署推動。作為我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綜合協調部門,省大灣區辦將如何更好發揮統籌協調作用?

葛長偉:作為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省大灣區辦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在省大灣區辦成立之初,省委、省政府即賦予我們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戰略決策和省領導小組工作部署,統籌研究重大問題、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責任,並提出明確工作要求。

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決策部署,提高站位、勇於擔當、認真履職、主動作為,切實發揮好協調、服務、推進和落實職能,全力以赴做好省領導小組日常各項工作,以“釘釘子”精神紮實推進大灣區建設,把中央擘畫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一是加強政策和規劃統籌。出臺我省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要點,進一步加強與港澳相關規劃和政策的對接,組織省各專項小組、有關部門和相關市制定完善落實中央《規劃綱要》和省實施意見的配套政策,建立並動態更新大灣區建設創新政策庫,滾動儲備一批有影響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形成相互支撐、彼此銜接的政策體系。配合國家加快編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和專項建設方案,研究制定我省落實國家專項規劃的細化建設方案,形成以《規劃綱要》為總體藍圖,長期、中期、近期相結合的貫徹實施體系和功能互補、緊密銜接的規劃體系。

二是完善協同推進機制。配合中央大灣區辦建立健全《規劃綱要》協同推進實施的工作機制,主動加強與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國家各有關部委的彙報銜接,圍繞落實中央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探索建立專項工作省部協商推進機制。落實《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推動建立粵港澳三方推進大灣區發展日常工作機制,全面加強粵港澳三地政府、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的對接。全面強化與省有關部門、珠三角九市的溝通聯繫,積極協調解決跨區域、跨領域、跨部門的重大問題。

三是加大組織推進力度。強化《規劃綱要》各項重點任務的跟進落實,建立健全重點工作臺賬,細化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和時間表,切實做到有目標、可操作、可檢查、可監督,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抓好重大項目和重大政策實施工作,建立健全大灣區建設重點項目庫和創新政策庫動態調整、滾動實施機制,積極謀劃和推進一批具有戰略性、牽引性、標誌性的項目,滾動儲備一批有影響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四是建立督促考核機制。落實省推進大灣區建設工作會議部署,會同省委組織部、省統計局等研究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大灣區建設指標體制、統計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建立定期督查和專項督查相結合的機制,適時開展《規劃綱要》及配套文件實施的階段評估和第三方評估。切實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推動考核評估結果在選人用人上的應用。

謀劃打通制度掣肘、規則關隘的改革舉措和政策創新

《南方》雜誌: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沒有可資借鑑的經驗,是一項具有開創性、探索性的事業。未來,我們將如何更好促進大灣區內部的要素流動和規則對接?

葛長偉:推動粵港澳三地形成合力,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必須謀劃打通制度掣肘、規則關隘的改革舉措和政策創新,在“一國兩制”之下,多進行“一策三地”創新,實現比較優勢的綜合集成,激發出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活力。

去年,我們圍繞推進大灣區規則相互銜接開展了“深調研”,全面梳理8個方面30個具體問題,赴國家18個部委彙報對接、爭取支持,推動了科研經費跨境使用、取消辦理就業許可證、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包括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提供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鼓勵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九市創新創業等政策加快制定、逐步出臺。下一步,廣東省將繼續深入推進制度規則銜接,創新完善各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加快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

一是營商環境規則對接方面。全面落實國家關於放寬金融業、製造業等領域外資准入政策,深化與港澳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服務貿易相關領域的合作。對標港澳進一步優化大灣區內地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法制保障、政務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完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著力解決企業在開辦、施工許可、聯合審圖等方面的痛點難點。

二是科技創新政策對接方面。落實好國家允許科研儀器設備在港澳和珠三角九市異地購置使用政策,推動建立健全大灣區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共享使用機制。以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為核心載體,爭取國家支持開展便利粵港澳三地科研人員、儀器設備、生物樣品等便捷流動的政策措施。

三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推動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和跨境醫療保險產品。推進跨境電子支票聯合結算、跨境電子賬單直接繳費、支付工具跨境使用等金融服務創新。

四是民生領域規則方面。推動持有居住證的港澳居民在粵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的財政補貼和社保待遇。推動粵港澳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互認,推進降低港澳專業人才執業門檻。

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南方》雜誌:《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們將如何提升灣區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葛長偉: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要求,要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穩步推出實施三地居民關注度高、受益面廣、影響力大的相關政策措施。我們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攜手港澳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建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

一是推動民生領域深度合作。加強教育領域合作,引進港澳和國際教育資源,便利港澳居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深化醫療衛生、食品安全領域合作,爭取國家放寬大灣區內地醫療領域限制,打造健康灣區。推動港澳居民在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拓展就業創業空間,建設公共就業綜合服務平臺,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就業創業。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搭建港澳青年在大灣區交流學習項目平臺。

二是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圍繞三地居民關注的水、空氣等汙染問題,實施區域聯防聯控,共建生態防護屏障,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共同改善生態環境系統。促進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要共建人文灣區。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支撐和涵養滋潤作用,增強文化共生優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推動三地在文創產業、文化交流等領域深度合作,完善大灣區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把港澳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和廣東嶺南文化特色結合起來,構建多元旅遊產品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