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版《從海底出擊》能否再續經典

說起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部分軍迷一定知道1981年上映的德語電影《從海底出擊》(德語名為《Das Boot》)。該片長久以來被奉為潛艇電影乃至戰爭電影範疇內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作為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的成名作,《從海底出擊》以極其寫實的風格,在近5小時內將潛艇戰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對潛艇內部作戰環境的表現:緊張、沉悶、壓抑、絕望,讓觀眾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身臨其境地沉浸在被稱為“水下地獄”的潛艇之中。正因將戰爭的殘酷完整呈現,《從海底出擊》不僅成為最好的戰爭電影之一,也是最優秀的反戰電影之一。

時隔30多年,德國天空衛視於近期推出《從海底出擊》的同名電視劇。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著名的巴伐利亞電影工作室全程參與這部電視劇的製作,這家老牌工作室正是1981年電影版《從海底出擊》的製作方,它的加盟保證了整部劇集的攝製質量。

該劇總計花費超過2500萬歐元,為保證拍攝效果,製片方耗時兩個月製作了一艘240噸的道具潛艇,這艘“仿真”潛艇內部擁有完整結構,作戰指揮室、無線電室、魚雷艙、艇長室、主機艙、聲吶艙,甚至是艇上廚房,一應俱全。

根據天空衛視和巴伐利亞電影工作室的消息,此次推出的劇集是根據原著作者羅哈爾·根特·布赫海姆的小說《堡壘》改編而來。1981年電影版《從海底出擊》則是根據他的小說《船》改編拍攝。

布赫海姆在二戰中作為隨軍記者,曾多次隨同潛艇參加作戰,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使他在戰後寫出了著名小說《船》,並且成就了後來的電影《從海底出擊》。此次電視劇版《從海底出擊》所選用的《堡壘》一書,是布赫海姆“戰爭三部曲”(《船》《堡壘》《告別》)中的第二部。

布赫海姆不僅是作家,也是戰後德國著名的畫家和藝術收藏家,關於他的各種傳奇在德國廣為流傳。據說,他將收藏的畢加索名畫掛在住宅客房的衛生間內。

電視劇版《從海底出擊》的劇情根據小說設定,發生在電影情節故事的9個月後,也就是1942年秋。當時,德軍潛艇使用的恩尼格瑪密碼機已被盟軍破解,潛艇戰與反潛戰的天平已經倒向盟軍一方,德國潛艇出航越來越兇險。作為“主角”的潛艇則從電影中的U-96號變為母港設在法國拉羅謝爾的U-612號。艇上乘員也不再是老成資深水手,而是一群年輕水兵,即便是艇上軍官,也是初出茅廬的新手。新潛艇、新船員、新故事,不變的只是影片名稱。

劇中的情節設置與原版電影不同,更加戲劇化,也更具娛樂性,融入了時下最流行的各種電視劇元素。片中德國潛艇兵也不再是刻板的形象,比如作為主要角色登場的克勞斯·霍夫曼艇長,出身軍人家庭,同時也是一名新銳軍官,被委派到U-612號出任艇長。雖然這位年輕艇長始終努力在艇上獲得指揮官應有的威望,但等待這位艇長的是各種不信任和牴觸,乃至於背叛。

與1981年電影不同的是,電視劇的劇情不僅僅在潛艇上展開,更有一大部分情節發生在岸上。片中著重描繪了出生在阿爾薩斯(現為法國領土,該地區控制權曾數度在法德間易手,二戰時期劃歸德國,二戰後法國奪回)的女翻譯西蒙。西蒙遊走在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和法國抵抗組織之間,為這部潛艇題材電視劇增添了“諜戰劇”元素,給比較沉悶的潛艇劇情帶來一些調劑。

當然,作為標榜潛艇“大片”的電視劇,潛艇戰依然是整部劇集的最大看點,各種潛艇戰的細節在片中都有呈現。第1集開場就設置了一幕潛艇被擊沉的情節。艇內閃爍的紅燈,聲吶掃過潛艇時發出的拍擊聲,深水炸彈爆炸的轟鳴,一切都顯得那麼“混亂”。然而,短短几分鐘後,下沉的潛艇帶著絕望的水兵,將一切帶向寂靜,終結了一切嘈雜。“可憐的混蛋們”,擊沉德國潛艇的美軍水兵在驅逐艦上望著逐漸浮上海面的潛艇油跡喃喃自語道。

類似的戰爭場面貫穿整部電視劇,片中對潛艇內部作戰場景的描繪也比較細緻,躲避驅逐艦的獵殺、坐沉海底進行維修等很多場景都有向1981年影片致敬的意味。

與1981年的同名電影一樣,電視劇也貫穿著對戰爭的反思。整體格調有著德國影視作品獨有的陰鬱氣質,暗沉基調下,將戰爭中人性的扭曲在各個層面和各個細節上表現出來。這部電視劇涉及海戰、法國抵抗組織、反猶太人運動等多個值得反思的歷史片段,不過相較於電影,有時太多的情節刻畫讓整部電視劇稍顯凌亂,對於反戰思想的表現有時太過膚淺。這或許是導演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平衡,畢竟簡單直接的表現手法更符合大眾的審美和喜好。

电视剧版《从海底出击》能否再续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