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博:“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很多自媒體們根本不懂品牌

近年來,快消品牌、自媒體、餐飲等不同行業的品牌逐漸在走人格化趨勢,所謂人格化,是將品牌廣告以擬人化和人性化的形式進行傳播。人性善欲,於是杜蕾斯的廣告不再強調功用,而是一本正經地開黃腔;人性善妒,於是百歲山不再強調水的口感,而是賦予礦泉水以“水中貴族”的尊貴感;人性貪婪,於是小米不再一直強調手機的性能和外觀,而是一路走低價策略。品牌的消費者,看到品牌的時候,會相應出現一個品牌畫像,並與品牌畫像承載的人格精神產生共振,移情理論,人們會因為認可這個品牌傳播的人格精神,而認同這個品牌,引發消費行為。這就是近年來,自媒體高呼的——“品牌人格化”的魅力。

王小博:“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很多自媒體們根本不懂品牌


然而,在有些人看來,“品牌人格化”其實不是形式上的人格化,流於表面的人格化只是一件衣服,它並非是“人格化”本身。因為,品牌自帶氣質和個性,從品牌名、包裝設計、品牌調性等等,都在吐露著人的個性。它無需進行人格化的打造。好的品牌誕生之初,就自帶人格化氣息。即使自媒體和廣告方不做這些努力,它也能以人的風采,揚名於世。

為什麼“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產品自具人格魅力

品牌牛不牛,產品說了算。產品本身為品牌代言,單靠品牌只能取得一時的成功和注意力,它們只是賦予“人格化”以光環,決定品牌“人格化”的關鍵是產品。品牌廣告所引起的情感共鳴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淡忘,唯有打磨產品本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夠讓消費者產生持久性消費。因此,自媒體聲稱的“品牌人格化”打造終究是偽命題。品牌要具有人格化,首先應該回歸產品。

2017年,網絡綜藝選秀節目《明日之子》,由涼茶品牌加多寶冠名播出。當時的廣告語是“不怕過火,燃出自我,涼茶領導者——加多寶”,幫助加多寶又火了一把。仔細研究廣告語,品牌所傳遞的是“燃出自我”的信念,是告訴人們,不怕過火,不論別人怎麼瞧不起你,都要勇敢的綻放自己。每個人都喜歡自由,但被社會眾多枷鎖束縛住,而一句“燃出自我”讓人們從束縛中擺脫,與大家都喜歡“做自己”的心理產生共振,人們因為認可“做自己”,“綻放自己”的精神人格,從而認可加多寶這個品牌。果然,節目一經播出,眾多微博大V,廣告人紛紛誇讚,加多寶此次“品牌人格化”做的很好,專業、非專業人士一片好評。

但隨著《明日之子》節目的播出熱度過去,加多寶附帶的品牌效應也就不在了。人們看到加多寶,不再會想到“燃出自我”。而只會根據產品的定位進行品牌選擇,因為這個產品確實能降火,而我想要降火的時候,大腦不知道為什麼自動檢索出加多寶這個品牌。“品牌人格化”的塑造像新聞熱點一樣是具有時效性。


王小博:“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很多自媒體們根本不懂品牌


因此,新一代營銷策劃人、爆紅品牌IP塑造專家王小博認為“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這個命題“偽”在企業片面地認為只要品牌廣告打動人心,那麼它就完成了“品牌人格化”。殊不知,“品牌廣告”在“品牌人格化”中只佔據了很小的一格,“品牌人格化”終究要回歸產品,廣告是“人格化”的骨,產品是“人格化”的魂。顧客因為購買產品,體驗很好,從而形成二次採購,形成口碑。如果產品本身不具人格魅力,“品牌人格化”也僅僅只是“造勢”,難成氣候。

為什麼“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品牌價值大於品牌本身

自媒體所提倡的“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因為按照他們那套理論,“品牌”只需要包裝好,就可以風生水起。但是成就品牌的不僅僅是品牌廣告本身,而自媒體的錯誤在於,他們將品牌廣告作為判斷品牌是否人格化的標誌。事實是,品牌價值其實遠遠大於品牌本身,一個好的品牌,包括品牌精神、品牌個性和品牌氣質,他們共同訴說著一個品牌,並共同賦予品牌以人格。

首先,品牌精神。我們提到“李寧”,無法釐清“李寧”這個品牌究竟做了哪些廣告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李寧”精神,看到那個金光閃閃的屬於“李寧”的人格。它被灌注到產品中去,將品格傳遞給品牌。這是品牌價值,無關廣告語是華麗還是接地氣兒,廣告會隨著新聞熱點而改變,但品牌精神是不變的。品牌精神不朽,品牌就永遠存在。品牌精神,讓品牌具有了人性。

其次,品牌個性。記得2017年,淘寶藉助自媒體平臺發佈了6月份的新勢力廣告——看我。近幾年的淘寶,正逐漸將觸角轉向了年輕人市場,年輕人群體是很龐大的一支消費群體。“看我”廣告,通過對於年輕人個性的挖掘,將年輕人的個性傾注進品牌裡,成就了那個品牌。相信很少有人記得整隻“看我”視頻廣告的內容,但是這支廣告傳遞出來的品牌信息和品牌個性,因為契合年輕人的思想和個性,極具魅力。因此,品牌人格化不僅來自品牌廣告,更來自品牌個性。


王小博:“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很多自媒體們根本不懂品牌


再次,品牌氣質是造就品牌人格化的關鍵。SK2,作為寶潔旗下的高貴品牌,他始終都向消費者傳遞著品牌的氣質。“前男友面膜”的廣告語,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是,你想見前男友,你就貼一張面膜,女生瞬間變女神。SK2的廣告語很生活化也很實用,但是它傳遞的高貴氣質遠遠比廣告語本身來得有價值,這是品牌價值的核心。品牌價值賦予品牌以人性。

綜上,我們看到品牌氣質、品牌個性和品牌精神,他們共同塑造了品牌價值,而品牌價值促成了品牌人格化。因此,自媒體大肆宣揚的品牌人格化實則是偽命題,它並沒有像網上說的那樣,一句廣告語就能成就品牌的人格。品牌自身五臟俱全,自具調性,品牌廣告只是包裝而已。品牌承載的精神、個性和氣質是永恆的。

王小博:“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很多自媒體們根本不懂品牌


自媒體為什麼提倡“品牌人格化”?專業人士:自媒體根本不懂品牌

傳播渠道的變化、用戶場景的變化、流行文化的變化都會帶動傳播語境的變化,這一點在互聯網傳播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網絡剛興起時,許多傳統品牌在移動端傳播都表現的非常不適應,因為做慣了傳統廣告投放,會以單向傳播的思路去做互聯網傳播,導致許多品牌的官方號都淪為了只發公關稿的地步。

後來,自媒體大行其道,網紅、主播、抖音出現在大眾視野,自媒體廣告傳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更加落地的表達,更多元的傳播方式取代了一板一眼的公關稿。更輕佻的字眼、更絢麗的畫面,出現在自媒體平臺上。人人都是麥克風,每個人對品牌廣告進行二次傳播,放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移動網絡時代,人們的溝通語境發生了變化,自媒體也必然順應大勢,提倡廣告品牌的人格化。這種表達方式,更具親和力,流通性也更強。但是有專業人士稱:“自媒體不懂品牌”。狹義的“品牌”是一種擁有對內對外兩面性的“標準”或“規則”,是通過對理念、行為、視覺、聽覺四方面進行標準化、規則化,使之具備特有性、價值性、長期性、認知性的一種識別系統總稱。這套系統我們也稱之為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體系。自媒體沒有意識到的是品牌不僅僅只是表達,更包含了品牌價值、品牌理念和品牌視覺等等的共同面向。

自媒體的傳播語境相對更輕佻、更年輕化,因此,在廣告行業裡,常常會給人重形式、輕內容的感覺。殊不知品牌傳播力度要足,不僅僅需要形式,品牌價值、品牌理念和品牌視覺也是傳播的關鍵。而自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後三個元素,僅僅注重傳播形式,略顯膚淺和單薄。因此,其大肆宣揚的“品牌人格化”,大都也都是為了博流量,博出眾,深究,會發現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品牌。

自媒體應該為品牌“證明”,而非“正名”

“品牌人格化”趨勢,幫助品牌變得更招人喜歡。但面對這麼龐大的網絡受眾,自媒體應該做的,是幫助品牌人格化“證明”,品牌自具人格,自媒體應該為“品牌”正名。一味追求名聲,譁眾取寵,風生水起也只是曇花一現。只有全面地包裝品牌,才能塑造一個真正健全的“人格化”品牌。今年的新晉網紅人物,誰也不會落下社會人小豬佩奇。一句“小豬佩奇身上紋,從今我是社會人”,一個粉紅色的吹風筒豬,一時間撩撥了許多品牌LOGO。在自媒體界,引發了一場“跨界營銷”浪潮,小豬佩奇,著實晉升為今年的跨界網紅。


王小博:“品牌人格化”是偽命題,很多自媒體們根本不懂品牌



眾多自媒體大V,開展優衣庫與小豬佩奇的合作童裝廣告,被網友調侃為:小豬佩奇穿上身,從小培養社會人。藉助大V的影響力以及小豬佩奇本身的影響力,這句廣告的傳播力度之大,可見一斑。但是,我們買衣服去優衣庫,不僅僅是因為小豬佩奇,或者是這句被炒作的廣告語。更是因為優衣庫自具品牌人格,我們欣賞的不是廣告,而是品牌。

“品牌人格化”概念近年來被不斷吹捧,將“品牌人格化”成為諸多自媒體紛紛宣揚倡導的。然而“品牌人格化”本身就很偽。不過是在被那些自媒體大佬的吹捧下而水漲船高,推擁至很高的話題地位,很多自媒體認為“品牌人格化”,就要將品牌賦予人的特徵,但新一代營銷策劃人、爆紅品牌IP塑造專家王小博認為這些都是浮於表面的概念炒作,歸根結底最終決定消費者選擇的永遠都是憑產品的獨特價值,並且好的品牌本身就具有精神、個性和氣質,帶有獨特的價值觀和理念。提出“品牌人格化”的自媒體其實連品牌是什麼都不知道,除了造概念並沒有實質的理解什麼是“品牌人格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