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White Dwarf)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表面溫度8000K,發出白光,可有幾十億年壽命。

白矮星,也被稱為退化的矮人,是主要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恆星殘留物。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銀河系中已被發現的白矮星有488顆,它們都是離太陽不遠的近距天體。根據觀測資料統計,大約有3%的恆星是白矮星,但理論分析與推算認為,白矮星應占全部恆星的10%左右。

大多數的恆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併產生光和熱量,當恆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後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並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於類似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並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於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

2015年3月18日,天文學家們研究了一種特別的爆炸,這種爆炸可能為其他,更大的恆星爆發提供線索。一組研究人員指出,該望遠鏡的GK Persie,這個物體在1901年突然成為天空中最亮的一顆恆星,在逐漸消失之前,在天文學世界裡成為了一種感覺。 “古典新星”,“一顆白矮星表面的熱核爆炸,一顆太陽般的恆星的密集殘餘物產生的爆發?


2015年4月17日,空間-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NGC6388圖片顯示,一顆白矮星可能已經把一顆行星撕裂了。

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的表面重力約等於地球表面的18萬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

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很高,平均為104℃。

白矮星電腦繪圖。

人們已經觀測發現的白矮星有1000多顆。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顆被人們發現的白矮星,也是所觀測到的最亮的白矮星,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銀河系中有488顆白矮星,它們都是離太陽不遠的近距天體。根據觀測資料統計,大約有3%的恆星是白矮星,但理論分析與推算認為,白矮星應占全部恆星的10%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