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逐年下滑 國產葡萄酒企業如何解開困局?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周子荑)4月25日,國產葡萄酒企業中信國安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葡股份”)公佈了2018年年報。公告顯示,中葡股份業績繼續下滑,虧損加大,資產減值損失猛增。

在此之前,包括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葡股份”)、中國通天酒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天酒業”)、煙臺張裕葡萄釀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裕”)等國產葡萄酒企業已經發布了2018年年度報告,整體來看,上述公司業績都處於下滑通道,並且相對於2017年,國產葡萄酒企業2018年業績下滑幅度更大。可見,近幾年國產葡萄酒企業所做的“反擊”並無成效,國產葡萄酒行業產量已經連續六年下滑。

中葡股份虧損加大

具體而言,公告顯示,中葡股份2018年實現營收3.42億元,同比下滑14.77%;實現淨虧損1.57億元,相比於2017年虧損8988萬元,虧損加大。

分行業看,中葡股份2018年酒類業務實現營收2.37億元,同比下滑10.99%,毛利率為52.39%,同比減少了5.44個百分點;電商類業務實現營收9343.6萬元,同比下滑22.79%,毛利率為1.81%,同比減少了0.43個百分點。

分產品看,中葡股份高檔酒實現營收5319萬元,同比下滑34.01%;中低檔酒實現營收1.37億元,同比下滑23.1%;電商類業務實現營收9343.6萬元,同比下滑22.79%;只有原酒收入實現營收4727.6萬元,同比增長485.93%。

對此,快消行業專家朱丹蓬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中葡股份原酒收入增長很可能是銷售原料、幫別的酒廠貼牌等帶來的收入增長。實際上,當主營業務業績慘淡時,很多酒廠不得已尋求其他的利益增長點,例如RIO雞尾酒母公司百潤公司的香料業務一直增長不錯。

除了收入、利潤雙下滑,中葡股份的現金流也並不理想。數據顯示,中葡股份2018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1.7億元,連年為負。此外,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為209.6萬元,同比增長948.41%。對此,公告表示,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主要是本期計提的壞賬準備同比增加所致。

業績一年比一年慘

在此之前,多個國產葡萄酒企業已經公佈了2018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通葡股份2018年實現營收10.26億元,同比增加11.65%,實現淨利潤419.8萬元,同比下滑30.77%;通天酒業2018年實現營收3.55億元,同比增加9.6%,實現淨虧損365.4萬元;張裕2018年實現營收51.42億元,同比微增4.25%,實現淨利潤10.43億元,同比微增1.06%。

整體來看,國產葡萄酒企業業績並不理想。通葡股份淨利潤下滑,通天酒業出現淨虧損,中葡股份營收、利潤雙下滑並且虧損擴大,只有張裕實現營收淨利的增長,但增長幅度很小,業績增長乏力。

此外,國產葡萄酒企業2018年營收增長幅度也明顯慢於2017年。數據顯示,通葡股份2017年營收和淨利潤增幅為58.47%、192.83%;通天酒業2017年營收增幅為19.2%;張裕2017年營收和淨利潤增幅為4.56%和5.01%。明顯快於2018年。

朱丹蓬對中國商報記者透露,從走訪市場情況來看,目前國產葡萄酒企業進行的“買二贈一”等促銷活動力度不斷加大,為了增加開工率保證現金流,很多大企業寧可虧損也要銷售。國產葡萄酒企業日子很不好過,預計2019年將會更慘。

資料顯示,2017年以來,張裕、長城等國產葡萄酒龍頭企業在進行產品線梳理,同時還進行了大範圍的提價,當時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那是國產葡萄酒企業的絕地反擊。而目前來看,這場反擊之戰並沒有太大成效,國產葡萄酒業績每況愈下。

對此,朱丹蓬認為,國產葡萄酒龍頭削減產品線的初衷是削減成本聚焦大單品。但實際上,國產葡萄酒企業不像茅臺等白酒龍頭有明顯大單品,國產葡萄酒企業本身產品線混亂,沒有明星產品,削減產品線只會使自身業務越來越差,在削減成本的背後營收下降更嚴重。

生存困境難解

對於當前的國產葡萄酒行業,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葡萄酒產量由 2017年的 100.1萬千升下降至62.9萬千升,同比下降37.16%,國內葡萄酒產量已經連續六年呈下降趨勢。

此外,2018年,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88.51億元,同比下滑9.51%;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0.63億元,同比下滑9.46%;虧損企業48個,企業虧損面為22.64%,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為2.26億元,同比增加77.97%。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對葡萄酒行業而言是特殊的一年,不僅國產葡萄酒產量下滑,進口葡萄酒數量也出現下滑。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進口葡萄酒數量為6.88億升,同比下滑8.26%。

對此,朱丹蓬認為,進口葡萄酒數量的下滑是結構性下滑,主要是很多假拉菲等“李鬼”產品的下滑,真正有大品牌力的產品並沒有下滑。而國產葡萄酒的下滑是大中小品牌的全線下滑,國產葡萄酒企業生存困境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