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觀測中常遇到的問題及其處理

在沉降觀測工作中常遇到一些矛盾現象,並從沉降與時間關係曲線上表現出來。對於這些問題,必須分析產生的原因,予以合理的處理。茲將常見的幾種現象分述如下:

一、曲線在首次觀測後即發生回升現象

在第二次觀測時即發現曲線上升,至第三次後,曲線又逐漸下降。發生此種現象,一般都是由於初測精度不高,而使觀測成果存在較大誤差所引起的。

在處理這種情況時,如曲線回升超過5mm,應將第一次觀測成果作廢,而採用第二次觀測成果作為初測成果;如曲線回升在5mm之內,則可調整初測標高與第二次觀測標高一致。

二、曲線在中間某點突然回升

發生此種現象的原因,多半是因為水準點或觀測點被碰動所致;而且只有當水準點碰動後低於被碰前的標高及觀測點被碰後高於被碰前的標高時,才有出現回升現象的可能。

由於水準點或觀測點被碰撞,其外形必有損傷,比較容易發現。如水準點被碰動時,可改用其他水準點來繼續觀測。如觀測點被碰後已活動,則需另行埋設新點;若碰後點位尚牢固,則可繼續使用。但因為標高改變,對這個問題必須進行合理的處理,其辦法是:選擇結構、荷重及地質等條件都相同的鄰近另一沉降觀測點,取該點在同一期間內的沉降量,作為被碰觀測點之沉降量。此法雖不能真正反映被碰觀測點的沉降量,但如選擇適當,可得到比較接近實際情況的結果。

三、曲線自某點起漸漸回升

產生此種現象一般是由於水準點下沉所致,如採用設置於建築物上的水準點,由於建築物尚未穩定而下沉;或者新埋設的水準點,由於埋設地點不當,時間不長,以致發生下沉現象。水準點是逐漸下沉的,而且沉降量較小,但建築物初期沉降量較大,即當建築物沉降量大於水準點沉降量時,曲線不發生回升。到了後期,建築物下沉逐漸穩定,如水準點繼續下沉,則曲線就會發生逐漸回升現象。

因此在選擇或埋設水準點時,特別是在建築物上設置水準點時,應保證其點位的穩定性。如已查明確系水準點下沉而使曲線漸漸回升,則應測出水準點的下沉量,以便修正觀測點的標高。

四、曲線的波浪起伏現象

曲線在後期呈現波浪起伏現象,此種現象在沉降觀測中最常遇到。其原因並非建築物下沉所致,而是測量誤差所造成的。曲線在前期波浪起伏所以不突出,是因下沉量大於測量誤差之故;但到後期,由於建築物下沉極微或已接近穩定,因此在曲線上就出現測量誤差比較突出的現象。

處理這種現象時,應根據整個情況進行分析,決定自某點起,將波浪形曲線改成為水平線。

五、曲線中斷現象

由於沉降觀測點開始是埋設在柱基礎面上進行觀測,在柱基礎二次灌漿時沒有埋設新點並進行觀測;或者由於觀測點被碰毀,後來設置之觀測點絕對標高不一致,而使曲線中斷。

為了將中斷曲線連接起來,可按照處理曲線在中間某點突然回升現象的辦法,估求出未作觀測期間的沉降量;並將新設置的沉降點不計其絕對標高,而取其沉降量,一併加在舊沉降點的累計沉降量中去(圖4-204)。

沉降觀測中常遇到的問題及其處理

圖4-204 沉降曲線中斷示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