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收入真的夠得上你的精緻嗎?

一個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姑娘,月薪4000元,為了讓自己省去坐地鐵和公交的麻煩,她每天花60元錢打車上下班。當然,也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每天打車來回,雖然花費多,但這讓她覺得,在廣州這樣一個一線城市裡,活得很體面、很踏實、很精緻。這種精緻的感受,成本也很高,每個月光交通費就是1800元,佔了她工資的近一半。

在一箇中部省份的省會城市,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工資不算高,比當地的平均線低一些,3000元一個月。他有個習慣,每天下午要喝一杯咖啡,而且必須是星巴克的,30元一杯。有朋友問他:“你的工資並不高,為什麼不喝肯德基裡的咖啡呢?那樣更便宜些。”他說:“我就是喜歡手捧星巴克走在辦公室裡的感覺,它不僅是咖啡,更代表著一種生活狀態,優雅、從容。”僅僅為了抓取到這種生活狀態,即使是片刻,他也願意付出每個月900多元的花費,工資的近1/3。

你的收入真的夠得上你的精緻嗎?

在深圳,8000元一個月,做廣告行業,嚴格來說,工資不算高,果腹而已。但是這個姑娘花了4500元在市中心租了一個單間,精裝修,有巨大的落地窗。透過落地窗外,白天可以看見高架橋和人流,晚上可以看見霓虹燈和月亮。“我不是衝著這個房間來的,我是衝著這扇窗來的。”她說,每天下班回來,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紅酒,只喝涼白開,也會有一種過著《我的前半生》裡,唐晶獨立而精緻生活的體驗。為了這份體驗,即使短暫而虛幻,她也願意付出超過一半的工資,壓縮生活的其他開支,做個月光族。

這3個故事,有一個共同點:為了某種看起來很嚮往的生活狀態,有的人花費很多錢在上面,甚至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

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了中國年輕一代的消費,超過60%的人青睞大品牌,貴的、好的、網紅款,哪怕一件衣服單價成百上千,說掏錢就掏錢,毫不含糊。

螞蟻花唄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全國範圍內,人們“剁手”已經成為趨勢,月均網購3.2次。

然而,你的收入真的夠得上你的精緻嗎?很多人其實是夠不上的。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超過55%的家庭是零儲蓄。零儲蓄啊,意味著全家月光。

很多年輕人,完全是通過透支未來在消費。他們通過各類貸款渠道拿錢消費。

銀行的一份數據顯示:2017年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餘額315194億元,同比增長25.8%,為歷史最高增量。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餘額68041億元,同比增長37.9%。

中國居民借錢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負債率也越來越高。

這些消費行為,可以有很多理由:富養自己;善待自己;工作這麼辛苦,多花點錢,住好點,省力省時點;給自己更精緻的生活狀態。基於這些理由:你認為,這並不是衝動消費,而是理性消費,因為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有理有據。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專門研究人類的“種草心理學”。對於人類的很多消費行為,他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每個人都有模仿他人的習慣,而這種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

在消費行為上,人類社會存在三種模仿定律:第一,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上層人士的傾向;第二,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發生,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第三,人類對本土文化的模仿總是優於外部文化。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很多消費行為看似是理性消費,其實都是因為被洗腦了。洗腦發生於悄然之間,你未曾察覺,卻非常強烈地影響著你的消費決策。

按照塔爾德的說法,在消費上,所有超出你生活必需的消費,都是模仿行為。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人設經濟學。所謂“人設經濟學”,就是商家捧紅一個人,打造某種生活方式的“人設”,並不斷向社會傳遞這種生活理念,讓你在心底接受,並完全認可,然後就可以乖乖地讓你掏錢了,並且你不會覺得這是商家的套路。相反,你覺得這錢花得正當,花得應該,花得理直氣壯。

“人設經濟學”的另一個層面,是社交消費的崛起。吳曉波說:“很多人並不是為了生活在消費,而是為了社交形象在消費。”

當你迷戀上某個“人設”之後,你就會自動代入,在潛意識中,把自己打造成那種“人設”,在朋友圈中展示出來。

朋友圈中的那個你與現實中的那個你,完全割裂開來。你願意為朋友圈中的那個你瘋狂消費,去旅行、去購物,為了讓那個自己更貼近想象中的“人設”。你被你的社交形象反噬了,就這樣,你的消費權被牢牢控制在商家手中。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導極簡主義生活美學。

她講過一個故事。去旅行時,她看到免稅店裡面有一件衣服,一下子就吸引了她的眼球。雖然和她平常的穿衣風格不一樣,但這件衣服設計得很好。

她試穿了一下,果然很適合她,也很好看。

可是出於消費習慣,她又開始思考:我需要它,還是我喜歡它。如果是我喜歡它,一個月後我還會喜歡它嗎?

考慮之後,她放棄了購買。因為她深知,這種風格的衣服於她而言,就是過過癮,她的喜歡不會超過一個月。

很多人的購買行為,都是因為喜歡;但很多人的喜歡,都不會超過一個月。

在她的故事裡,我看到了理性消費的原則。

真正的理性消費,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進行消費決策。唯有迴歸生活本質,才會讓消費更加理性。

這裡有4條購買原則,在購買一件東西時,先思考,再決定是否購買:

(1)該物品是否為生活必需?

(2)該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非常喜歡?

(3)該物品如非常喜歡,喜歡週期會有多長?

(4)如購買,下一次搬家,會帶走它嗎?

有川真由美說得好:“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滿房間的東西,也不是用之不盡的金錢。‘我經歷過怎樣的時光?我將要度過怎樣的時光?’對時間內涵的正確理解,才是舒心生活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