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山川網:近期,國家統計局陸續公佈了2019年一季度全國及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經過整理,今天來和大家進行一下分享。

不久之前,我們已經推送過關於全國一季度全國GDP增速情況: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

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93元(月均2831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6.8%。換而言之,一季度的人均收入增速,成功跑贏了GDP增速。

過去一段時間的各項改革與減稅措施,已經開始全面體現在宏觀經濟數據上。


收入增長已跑贏GDP,為何你的感受卻並不明顯?


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按照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9年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3元(月均3878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1533元),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

不過,一季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還要略低於平均數: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7158元,增長8.8%,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4.3%。

事實上,這也正是為什麼近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上升,但是大家的收入獲得感卻不夠明顯的原因:多數人的收入增長速度,是低於全國平均增速的。而中國人均收入數據中位數低於平均數的情況,已經持續多年。當然,這也只是原因之一。

而第二個原因,我還還要關注國人的收入來源構成情況: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

4838元,增長8.7%,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7.0%;人均經營淨收入1486元,增長8.3%,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7.5%;人均財產淨收入721元,增長12.2%,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5%;人均轉移淨收入1449元,增長7.3%,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7.1%。

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所從事的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他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其它勞動收入。

經營性收入:是指納稅人通過經常性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收益,即企業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以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收入,通常表現為現金流入、其他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

財產性收入:也稱資產性收入,指通過資本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轉移性收入:就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家庭間的贈送和贍養等。


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以上四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除了轉移性收入對應的是特定人群,比如失業人群,退休人群,並不在多數人主要關注方向外。其餘的三項收入情況,都是我們應該努力多頭“開源”的方向。

但是從實際結果看,現階段國人收入中工資性收入的佔比還相對較高,佔比總數57%的比例,超過其餘三項收入的綜合。而事實上由於轉移性收入的特殊性,真正應該對比的更多是經營性和財產性兩項收入。而截止2019年一季度,全國整體的居民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合計佔比還只有26%,差不多隻有工資性收入的一半左右。

其中,財產性收入目前是國人四項收入佔比最低的,僅有8.5%。這從側面反映的國人在合理配置資產與靈活使用資產能力的上的欠缺。其中,我特別想要指出的是,大家不要把財產性收入單純理解為房產出租和理財收益,這只是相對初級的物質財產收益。

按照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精神類財產收益增長,才是下一階段國人財產性收入的重要增長極。什麼是知識產權?通俗說,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外觀設計、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誌、名稱、圖像,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對於多數人來說,日常生活中最常能夠接觸到的知識產權,就是其中的版權類。比如你原創一篇文章,繪製一幅畫作,拍攝攝影作品,都屬於版權的部分。作為年輕人,要特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創造知識的能力,並且能夠將知識和財富之間的關係梳理得更加良性暢通。

我個人的意見,作為優秀的“斜槓青年”,應該不斷朝著降低工資性收入佔比全部收入的比值為主,而非一味強調提高單一性收入(如工資性收入)體量的慣性思維。其中工資性收入佔比總收入達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是兩個相對重要的門檻。如果能夠讓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實現“三足鼎立”,那麼收入的獲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才會明顯提升。


2018~2019年全國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收入的差異,既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更體現在區域與區域之間。事實上,絕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異,正是由其所在區域的平均收入情況差異造成的。

2019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93元,而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只有9個省級行政區超過了全國均值,由上到下分別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山東、遼寧。

其中,上海繼續蟬聯上年的全國省級行政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冠軍位置,2019年一季度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8704元(月均6235元),是同期全國人均收入均值的2.2倍。

不過由於基量較高的影響,2019年一季度上海人均收入同比增速為8.3%,低於全國平均8.7%的季度人均收入增幅。但是這一速度,放在全國31個省份中依舊是不錯的成績。

一季度人均收入最低省級行政區仍為西藏,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0元(月均1170)元,僅有全國同期均值的41%,全國同期最高上海的18.8%。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對比去年同期上海西藏收入倍數差,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這側面印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多年後,對於廣大西部經濟落後地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


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在2019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各省的排名情況上看,整體上延續去年同期的位次,有四省市的排名出現了兩兩位置互換的情況。

其一是第10位和第11位的重慶、內蒙古兩省市。2018年一季度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內蒙古以7714元領先重慶的7657元,到了2019年一季度,重慶市則以8368元反超內蒙古的8309元。同期重慶市人均收入增幅為9.3%,領先全國均值0.6個百分點,距離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僅剩下一步之遙。

重慶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從去年一直持續到今年,GDP增速相較於之前的突飛猛進明顯有了回落。但是在此期間,舊的重慶支柱型產業(例如摩托車)正在加速被淘汰,新的產業正在加速成長。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雖然重慶GDP增速在回落,但人均收入增長仍舊突出的原因。

其二是第17位和第18位的四川、黑龍江兩省。2018年一季度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黑龍江以6263元領先四川的6169元,到了2019年一季度,四川則以6752元反超黑龍江的6708元。同期四川省人均收入增幅為9.5%,領先全國均值0.8個百分點;而黑龍江人均收入增幅為7.1%,落後全國均值1.6個百分點。

成渝都市圈的崛起,通過當地居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得到相應證明。同時,其他西南板塊成員如雲南貴州雖然當下的人均收入體量相對還較為落後,但是增速都保持了較高水平(雲南9.5%,貴州10.6%)。

同期,東北板塊和華北部分省份,在增速上都呈現出相對乏力的狀態。


2019年一季度月均全國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瞭解一季度全國各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體量與增長趨勢,我重繪了各省月均收入(季度值直接除以三)情況如下圖表,請大家橫屏查看。

其中除了正常的柱狀圖和折線圖外,我還添加了兩條參考線。分別是一季度全國居民月均收入均值線(2831元)和增速均值線(沿用季度值8.7%)。


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按照上圖中各省的月均收入水平,我們大致上可以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分為三個類別:明顯高於全國收入均值區(超過均值20%以上),一般全國平均收入均值區(全國均值上下20%之間),明顯低於全國收入均值區(低於均值20%以下)。

第一檔,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

第二檔,山東、遼寧、重慶、內蒙古、湖北、湖南、安徽、海南、吉林;

第三檔,四川、黑龍江、江西、河北、陝西、廣西、河南、山西、寧夏、青海、雲南、貴州、甘肅、新疆、西藏。

我們發現,和上文中我們曾提到的多數人收入增長速度是趕不上全國平均增速一樣,多數省份事實上也明顯處於低於全國平均收入水平的區間內。

由於第二檔和第三檔交界處的省份,事實上數據差異是比較小的,由各自省份的人口體量造成差異作用更明顯。而第一檔的七省市,其代表性顯然更強。沿海地區的收入優勢,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消失。真正隨著時間有所改變的,是中西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經濟劣勢的改善。

從折線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季度收入增長相對乏力的省份,比如那些季度收入增速低於8%的省份:天津、遼寧、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山西、新疆。

受限於本身產業結構的落後,北方省份經濟增長的乏力,已經開始越來越深入影響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數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底氣與信心


2019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數據出爐:滬京浙蟬聯前三,四省排名易位


區域經濟形勢,對於普通居民而言,多數時候是比較感性的一個認知。那麼居民的各項消費和投資行為,卻是需要理性數據作為支撐的。

過去的幾天內,我們陸續推送了2019年一季度部分省份的GDP數據,部分省份的社消數據,今天我們繼續安排推送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數據。

透過這些數據我們能夠日漸清晰感受到的事實是:部分基礎較為薄弱,但是可塑性較強,政策利好明確,地方政府與居民又足夠努力的少數省市區,在增速上能夠表現出一定的特色,使當地居民看到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但與此同時,強者恆強的情況不但不會被打破,而且還在進一步被鞏固與加強。原因無他,我們的國家迫切需要足夠體量的經濟強省強市,確保國本根基的紮實穩固。

以上說的略顯發散,我們不妨收一下來說。在最近的幾年間,尤其是城市化階段從過去的區域中心城市期發展到都市圈城市圈時期後,五強的格局日益清晰明顯。所謂的五強,就是在幾乎所有的區域經濟相關排名中,這五地都是永遠排在最前邊的。是誰呢?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

這五個地區,已經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風向標。在經濟改革的試錯方面,在產業升級的模範方面,在文化思潮的開放方面,在人才人口的流動方面,日漸形成一種全方位的維度優勢。幾乎國內絕大多數的新鮮事物,無論是新技術還是新商業,都會從這五個地區誕生。

包括今天我們分享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五強的優勢依舊十分明顯。除了天津以1500餘萬的常住人口較少優勢,在人均收入數據上略超過了常住人口已過1.1億人的廣東外。事實上今天的榜單,頭部依舊是被京滬粵蘇浙所包圓的。

而真正讓五強在國內省級行政區上屹立巔峰的,還在於其經濟質量的出眾和人才的蓬勃活力。這個時候我們再反過來看數據對這些經濟頭部地區的影響,我們會發現——

由於當地各項經濟數據都明顯優於全國,那麼當地年輕人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去投資、去創業、去開拓進取,不必心存過多的後顧之憂。他們對於所生活環境的未來發展前景自信心更強,對於未來的市場預期也普遍更為樂觀。

我們可以進一步說,五強在構建區域經濟的良性生態環境上,已經達到了在下個十年與世界頂尖經濟體一決高下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