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種康

“真正的創新是要給這個領域新的知識,能夠給學科發展或者是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某一個環節有實質性貢獻”,這是種康院士對創新的理解亦是追求。2019年3月,種康院士在眾多活動中撥冗,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接受了母校蘭大的專訪。

時而嚴肅、時而幽默的種康院士,首次系統講述了他的求學歷程和人生軌跡,也分享了他的科研成果和人生感悟。

校友种康

種康院士

生於1962年的種康還記得小時候因為糧食短缺,一日三餐吃紅薯:烤紅薯、蒸紅薯、紅薯幹、紅薯餄餎、紅薯粉……各種各樣的紅薯,吃到胃裡反酸,讓他到現在想起都心有餘悸。“沒別的可吃,不吃就得餓著。那時候的農民一年又一年地種糧食,但卻一頓又一頓吃不上飽飯。”

就是這樣吃了上頓沒下頓,18歲的種康在全國大學入學率最高僅有5%的情況下,順利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蘭州大學。但是看好生物學未來發展的種康父親,在種康高考志願書的“化學”前加了“生物”兩個字。初高中連“生物”是什麼都沒聽說過的種康在聽到父親把志願修改後,心裡是忐忑的。生物是什麼?是不是要解剖各種動物?一系列的疑問出現在種康的大腦裡。

來到蘭州,走進蘭大,種康對校園的“速寫畫像”是有“鐘樓”的圖書館、經典的四柱式學校大門,還有不少老教授和天南海北的年輕學子。儘管陝西和甘肅都地處西北,但初到蘭州的種康還是有些不適應。然而,對生物學的陌生和對環境的不習慣並沒有打退年輕的種康的學習興趣。很快,軍訓後種康順利通過專業分科考試,開始專注於植物生理專業學習。

校友种康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為種康頒發院士證書

始於蘭大的學習

在蘭大,生物系的學生有很多化學基礎課。種康到現在還記得剛進校時第一次做無機化學實驗,課後發現自己新布鞋上星星點點的小洞,而“罪魁禍首”竟是實驗過程中濃硫酸飛濺的小滴。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從第一次做實驗之後就培養起來的細心謹慎一直影響著他。

種康將每次做實驗比作在廚房做菜,“從選菜買菜到各種調料一一準備,從構思到設計再到做出結果,那可是一件要好好準備但很高興的事情”, 但是做實驗並不意味著總是會有自己期望的收穫。一個個實驗從醞釀到做出結果,種康不知道思考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獲得成功的實驗結果瞬時的興奮之後,又必須開始為下次‘火花綻放’積蓄能量。”

“植物生理學專業中的普通動物學並不是專業課,但老師們非常敬業,放棄週末休息的時間,帶我們到郊區雁灘,實地教學,抓一些昆蟲、解剖青蛙等等。”種康感嘆,蘭大的教學計劃非常全面,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和基礎知識架構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當時打下的基礎,使他受益至今。

1984年,本科畢業留校做助教的種康,兼修碩士研究生課程,在楊成德和梁厚果教授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當時獲得碩士學位的種康在大學當老師已是不低的學歷了,在張承烈教授的影響下,種康依然決定攻讀博士學位。

1990年,種康在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呂忠恕教授和梁厚果教授門下開始了攻讀博士學位歷程,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譚克輝研究員指導下步入了植物春化作用的研究領域。

1993年,種康在老校長、化學家胡之德教授實驗室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5年起,種康在時任中科院副院長、植物生理學家許智宏院士的指導下,把長線的研究重點鎖定在水稻、小麥等作物對溫度如何感知的運作機理上。他期望能夠通過這項研究,將喜熱的水稻種植區向更高緯度推移,擴大種植面積,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保障。

他將這項研究類比為給人體檢有規定的檢驗的指標一樣,經過檢驗相關標誌物就能察覺人的身體狀況,進而為保證人體某種狀態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這在植物上即是找到水稻、小麥溫度感受器及其應答的基因“標誌物”,瞭解該標誌物的具體功能,辨別該品種是否耐受相應的基因型,找到其基因的短板,並補齊其在遺傳上的基因短板。通過分子設計與改良的水稻品種,即使在遇到低溫也一樣能夠存活,那麼就有希望在高緯度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

功夫不負有心人,種康研究團隊經過13年的奮鬥,2015年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發表了他們發現水稻低溫感受器及其信號轉導與馴化機制。植物的春化作用是指冬性植物、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的開花需要長時間環境低溫誘導的過程。種康研究團隊揭示了重要蛋白糖基化和磷酸化介導冬小麥春化開花過程,參與感知春化計量的感知,對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佈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解析植物春化作用特別是其感知記憶冬季時長機制,對於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至關重要。這一研究成果,為改良超級雜交稻和秈稻提供重要的分子改良模塊,將實現種康的科研目標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2017年7月,由中國植物學會承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舉辦,這是該大會百餘年來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種康應邀在會上做了主題報告。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向大會發出賀信,其中對中國植物科學在國際上四個領先的研究方向表達了肯定,分別是水稻育種、植物基因組學、進化生物學,還有生物技術。種康說“一個學科,能得到總書記的公開認可,很難得”。

校友种康

2018年10月,種康當選為中國植物學會第十六屆理事會理事長

種康不僅醉心於學術,更關注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作為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的種康院士就農業與經濟問題建言:在農業科技上我國不僅要有短平快的技術研究項目,更需要有具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專利的長線戰略儲備。

他認為中國植物學家的責任在於解決中國當下的農業綠色發展與糧食安全的需求,植物科學研究應該以國家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聚焦農業生產問題,提出解決的科技方案。同樣在實踐中,種康也常教導年輕研究員們“要有長遠目標”,解決“頂天立地”的問題,做到遠近結合。

就是這樣,在一代代像種康院士這樣為植物科學發展奉獻的科學家們的努力下,在植物生物科學研究領域,我國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源於蘭大的情誼

回首蘭大求學經歷,種康不僅獲得了知識,還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撰寫本科生畢業論文時,按照導師的安排,同班同學王麗萍和我作為一個實驗組,開展‘汞對小麥萌發和生長的影響’研究,實驗過程的相互幫助和默契合作奠定了愛情火花的基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趨同,以及大學畢業同留蘭州,促成兩人於1988年幸福成婚。“我的學術成長得到了王麗萍老師的全力支持,軍功章也有她的一半。”種康說。

說起蘭大的老師,種康對當年教過自己《物理化學》的何家俊老師記憶猶新。“何老師上課夾一本書,到講臺上,把書一放,就開始滔滔不絕的演講,還在黑板上進行嚴格公式推導。他把知識融會貫通,演講邏輯性強、從語言、肢體動作上,都能夠吸引學生。”

“有一次何老師講課時,舉了一個例子,用雞蛋和油做沙拉,要求攪拌的時候必須是一個方向才能形成一個水包油的團粒結構。”種康對那堂課印象特別深。“因為他在課上能把這些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它這個課程內容相結合,很有趣。”除了上課,種康和班裡的學生還會和老師們一起活動。有一次過元旦,班裡學生把何老師也請去一塊包餃子,師生氣氛很融洽

這種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種康至今還十分懷念。

現在的種康也已經是一名大學老師,也在用當初老師教自己的方式教自己的學生。教學中,他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導不同階段的學生。給本科生上課時更多地是打基礎和開拓視野,吸引學生主動去探索更多知識;給研究生上課則是從問題入手,引導他們解決科學問題。“教他一個邏輯思維的模式,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思路能對自身的研究有引導作用,達到這樣的效果,課程就是成功的。”

跟理論物理所不一樣,植物所從事的是實驗學科,新奇的想法和演繹推算並非終極目標,讓想法落地,必須通過實驗去驗證,才是作為一個植物科學工作者的勝利。因此他也常對學生說,成功科研的三大法寶——聰明、勤奮、合作精神。生命科學研究需要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學科發展到目前的階段要求研究員有更強的綜合能力,不同研究方向的合作會越來越多。一個研究員不可能精通任何一個方面,要善於與人合作。

遵循著自己的一套教學理念,種康培育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僅在學術界就有碩士、博士40餘名和5名博士後,其中多名博士生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勵和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畢業生中有數十位在國內外從事博士後研究或工作,其中在美國和國內教授職位10餘名, 種康也在2017年榮獲中科院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感恩母校,寄語未來

作為蘭大校友,種康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為母校做點貢獻。2017年11月,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讓他最難忘的是第一時間收到甘肅省l領導與母校領導的賀信,這種類似家人的感覺和歸宿感至今提起仍讓他感動不已。

在給母校的賀信回覆中,他表達了對母校的未來發展的關注,表示將積極參與母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促進中科院與蘭大的合作,為母校再創輝煌做出貢獻。很快他的想法就付諸實踐,2018年2月10日,在種康的主持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蘭州大學框架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植物所順利舉行,建立起了植物所與蘭大的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機制。

校友种康

種康院士回信感謝母校

如今,種康多次回母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廣大師生探討領域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他還曾多次在不同場合中呼籲國家的政策應向西北傾斜,為蘭大新時期的發展尋找新的契機。他把對母校和老師的教誨化成了自身的責任與擔當,將自己的汗水揮灑在實驗室裡,將自己的智慧播種在學生心中,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國家科研事業。

2019年

是蘭州大學建校110週年談及對校慶主題“堅守·奮鬥”的理解,種康說,蘭大是在比較貧瘠的土壤裡生長出的具有強大生命力、耐受乾旱和風沙以及不同溫度的花朵。植物生長髮育有營養生長期和花期,希望110週年是蘭大的一個新花期,也希望蘭大的年輕人牢記“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為蘭大的美好未來創造更繁盛的花期。

校友种康

種康簡介

種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1962年出生,1984年、1988年和1993年分別獲蘭州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7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和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計劃,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內容來源 | 蘭州大學校慶辦

文字丨王藝霏 樊智宇 陳水杏

主編 | 肖坤

校友种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