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三線建設時期,在湖南中部,衡邵盆地北緣,漣水上游的漣源縣虎溪大隊,有一家叫洪源機械廠(軍工代碼343)的軍工企業,於1965年破土動工,1969年基本建成投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洪源機械廠隸屬國家第五機械工業部,生產任務由部下達,兄弟單位按計劃提供配套產品,工廠夜以繼日地組織生產,處處生機盎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是洪源機械廠歷史上最為紅火的年代。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虎溪河

國營第三四三廠建廠獲批准後,即行選址在湖南省漣源縣境內建設,在當時的漣源縣桂花公社、株木公社、七星公社建有配套設施,主體工程在漣源縣湘波公社虎溪、三角、煙竹等大隊。

七十年代,當人們進入漣源縣湘波公社虎溪大隊時,一條東西走向,長約4千米的水泥公路就會映入眼簾,這就是洪源機械廠的主幹道。公路兩旁挺立著枝繁葉茂的法國梧桐樹,遠觀似一堵綠色的屏障,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由西向東,水泥公路跨越虎溪橋,橫穿漣鋼鐵路,沿途有洪源火車站、工廠汽油庫、紅星派出所、三角郵電所、變電站、職工醫院、基建大院、人民銀行、工礦商店、服務大樓、職工食堂和家屬區,直達廠區一號門崗(大門崗)。大門崗威嚴肅穆,值勤人員持槍站崗。本廠職工憑通行證或工作證,按指定區域出入,外來人員及車輛須經保衛部門批准,取得《臨時通行證》後,方可入內。節假日無論是本廠職工還是外來人員,一律憑《臨時通行證》通行。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漣鋼鐵路

威嚴肅穆的門崗,全封閉帶鐵絲網的圍牆,建築物上的醒目標語,人們端莊的言行舉止,給這個廠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職工新入廠,須接受保密教育;貨品等進出廠,蒙上厚厚的帆布,並有武裝人員押運;來往車輛的車門上都標有阿拉伯數字;就連通訊地址,也統稱為“湖南漣源縣二號信箱**分箱”,電報則以“8008”的掛號代替地址。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生產區

工廠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落實保密制度。尤其是廠級領導有部分是軍轉幹部,職工中復員轉退軍人達數百人,推行準軍事化管理就更方便了。因此,車間(科室)為軍隊連的建制,全廠設十多個連隊,行政首長為連長,黨支部書記為政治指導員,平時都以連長、指導員相稱。連部設有文書(後稱助理員),連隊下設班組(或隊室)。班組長或隊長、室主任一般由政治思想好,群眾威望高的復員轉退軍人、老師傅中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擔任。全廠成立了民兵團,廠革命委員會主任(廠長)為團長,每年進行一次民兵整組。民兵分武裝民兵、基幹民兵、普通民兵三種。武裝民兵由年輕力壯、身體素質過硬的人組成,是軍事訓練的重點。車間為一個連的編制,直屬團部管理,下設三個排和若干班,統一服裝,統一裝備,每年除例行真槍實彈操練外,還要舉行幾次有影響的軍事活動。

清晨,覆蓋全廠的有線廣播響了,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聲,寂靜了一個夜晚的洪源山溝醒了。晨練的、上公廁的、做早餐的、喚醒孩子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山溝裡逐漸熱鬧起來。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當年的公廁

上班前下班後15分鐘內,主幹道禁止機動車輛通行。大門崗前的主幹道上,上班的人群黑壓壓一片。有的互相交談,有的啃著饅頭,有的抽著香菸,還有的騎著自行車,急急忙忙向廠區行進,一派熱鬧繁忙景象。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當年周家衝幼兒園

職工們來到各自單位,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竹掃把打掃環境衛生。由於長年累月堅持,廠房周圍基本無雜草、無枯葉、無垃圾,乾淨利索,給人以整潔舒適之感。接著,班組(隊室)一般召開班前會,講評工作,佈置任務,指出問題,然後各就各位開始工作,整個廠區頓時忙碌起來。廠區以外的生活區,小孩已入托,學生開始上課,機關正式辦公,後勤服務人員各司其責,一切有條不紊地運作開來。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主幹道旁的宣傳櫥窗

七十年代,洪源機械廠有正式職工二千多人,平均年齡三十多歲。由於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學習,強大的宣傳輿論導向,輔之以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從而使職工的精神面貌健康向上。工廠利用電影幻燈、廣播、板(牆)報、標語以及油印的《××簡訊》等輿論工具,大力開展宣傳鼓動工作,職工的工作熱情和勞動積極性迸發出來,加上生產任務飽滿,職工年輕力壯,因而生產場面熱火朝天。“大幹××天,拿下××萬,向××獻禮”的大幅標語隨處可見,“大幹”、“會戰”等熱鬧場面屢見不鮮,“大班”、“突擊”等生產手段時常使用。有時還從湘華機械廠、資江機械廠等省屬軍工企業借調青壯年職工來廠支援。為了保持高產,完成生產任務,生產單位經常實行“大班制”,中午不休息,每天工作10小時,火化工車間也不例外,午餐由職工帶米帶菜到車間用蒸汽蒸煮,自行解決,集體宿舍職工則由食堂用車將飯菜送到生產一線。“幹部參加勞動”成常態,機關工作人員輪流到車間頂班勞動。廠領導也身著工作服,到生產一線與職工同吃同勞動。廠黨委書記王福錫就經常下車間勞動,與大家共同午餐後主動清唱樣板戲京劇犒勞大家,唱畢,手一揮就帶領職工大幹起來。就是這樣,工廠軍工產品的日產量不斷創造新的記錄,其中主要產品日產達萬發以上。當完成月生產計劃時,生產單位就組織職工排著隊伍敲鑼打鼓向工廠報喜,並獻上《報捷書》。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火工區環境優美

由於盲目蠻幹,不按科學規律辦事,忽視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火工區不安全隱患增多,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後果。1977年4月27日,火工裝配車間三班發生燃爆事故,13名職工當場遇難(另有一人在醫院搶救無效身亡),該班的機器設備全部損毀。事故發生後,國家即刻派出數個專家組幫助救治傷員,查找事故原因,協調善後工作,組織恢復生產,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是洪源機械廠歷史上最大的痛楚。這次事故雖然損失慘重,教訓深刻,但對整個工廠來說,並沒有大傷元氣。當時的洪源機械廠,憑藉強大的機械加工能力,齊全的檢測手段和全體職工的工作熱情,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當時的價格)以上。

七十年代,洪源機械廠生產任務飽滿,連年完成國家計劃,產量產值不斷創新高,經濟效益好,贏利水平逐年上升。在上繳國家利潤的同時,工廠加大了基本建設投資,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廠區全貌

生產條件逐步完善。

投產後,職工的勞保待遇逐漸提高,從頭到腳按工種發放不同的工裝護具。此外,毛巾、肥皂、口罩、手套等一應俱全,有的工種還配發了毛呢、桑蠶絲工作服和真皮皮靴。從事有害工作人員按月發給保健品(白糖、豬肉罐頭等)或保健費。炎熱季節給每個職工發放防署降溫品(清涼油、茶葉、綠豆等),此外工廠服務隊每天兩次送冰水到生產一線,職工可免費享用。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職工俱樂部

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首先,修建了集電影放映,節目演出,全廠大會,文化教育等功能於一身的職工俱樂部,擁有2400多個座位,其規模在當時的邵陽地區首屈一指,結束了洪源廠露天放映電影、露天召開全廠職工大會的歷史。其次,組建了文藝宣傳隊,男女籃球隊、乒乓球隊等文娛體育隊伍。投入雄厚資金,經常性地開展活動,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外界交流,提高了競技水平,擴大了工廠的影響。其三是開設了圖書閱覽。工廠訂購各種報刊、雜誌二百多種,購置圖書一萬多冊,職工可現場閱覽也可借閱。其四是給各單位配發電視機,在集體宿舍設置電視室,雖然是小屏黑白電視機,且圖像不清晰,但吸引了大批職工,常常是室內座無虛席。其五是舉辦全廠性的文娛體育活動,每年都要組織一次或數次大型活動(籃球聯賽、拔河賽、登山賽、田徑賽、文藝匯演、攝影書法比賽……),給優勝者予以獎勵,同時鼓勵並資助各單位自行組織文體活動,從而使職工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洪源工礦商店

生活福利得到保障。七十年代的洪源機械廠,職工的生活福利待遇比較高。工廠擁有中西結合的職工醫院,設施先進,科室齊全,醫技頗高,有醫生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一百多人。下設4個保健站,承擔當時全廠6000多人醫療保健工作。職工免費就診,家屬享受50%的醫療待遇,醫護人員常常揹著藥箱深入生產一線送醫送藥。原湖南中醫院院長李芳,北京協和醫院博士生導師於孟學等人曾經都是職工醫院的普通醫生。七十年代物資緊缺,為改善職工生活條件,工廠時常免費向職工分配肉、魚、禽、油類和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資。同時,每個職工都持有《購貨證》,憑證可在工礦商店定量購買白糖、豆豉等緊俏商品。年底,當地商業部門還將稀缺物資(如香菸、白酒等)送到工廠供職工選購。此外,工廠服務隊還開設了冰廠、豆腐店,並有縫紉、理髮、照像、修補等服務項目,方便了職工家屬。職工食堂服務著全廠近千名集體宿舍職工。同時還有許多雙職工家庭在食堂購買早餐。食堂的花色品種豐富,在肉食緊張的年代,每餐都有豬肉供應,葷素搭配,任由選購。為把食堂搞得更好,工廠成立了以就餐職工為主體的民主管理委員會,定期開展評議和檢查,對提高飯菜質量起到了保障和監督作用。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此外,公共澡堂、集體宿舍茶水爐等福利設施,也極大地方便了職工群眾。工廠地處山溝,交通不便,為緩解職工群眾乘車難的問題,工廠開通了往返婁底的班車。早上從洪源發車,下午從婁底轉運站(婁底老街)返廠,0.4元的車費,職工家屬感到非常方便。每年春節,工廠敲鑼打鼓派車接送省內回家的職工。由於全省範圍較大,職工比較分散,後改為漣源婁底接送,或包專列婁底接送。工廠的這些舉措,強化了職工的歸宿感和自豪感。愛廠精神和主人翁意識深入人心,從而激發了職工的工作熱情,為調動職工積極性,完成工作任務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汽車隊大院

七十年代的洪源機械廠,令人嚮往,令人懷念。筆者熱愛洪源機械廠,作為見證者,回味往事,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火紅的年代,心潮澎湃。“前世不忘,後事之師”,筆者將洪源機械廠七十年代的見聞粗略敘述於此,其目的在於記住以前的經驗和教訓,作為工作的借鑑,衷心祝願洪源再度輝煌!

漣源代號343  曾經生產穿甲彈的三線廠

改造後的大門崗


謝放華,1972年招工進入湖南漣源三線343軍工廠,先後在三車間、廠團委、黨委辦、九分廠、工具分廠、一分廠、供銷運輸處、武裝保有衛部、信訪辦、離退休工作部等單位、部門工作和任職,2015年退休前為洪源社區服務指導中心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