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每次聽他的第五交響曲,都感到作曲家敘述了一出個人被迫融入時代的悲劇。有人曾質疑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所表現痛苦的真實性。不可否認,他所享受到的衣食無憂的待遇的確值得文藝界同行們羨慕,與後來的索爾仁尼琴等人比起來,肖斯塔科維奇代表了一種“令人心碎的奴顏卑膝的形象”。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時光回到三十年代初,年輕的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了廣受好評的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立即獲得成功並先後在各國公演,但斯大林觀看此劇後憤怒的拂袖而去,報紙開始猛烈抨擊這部歌劇和舞劇《清澈的小溪》,肖斯塔科維奇頓時成了“人民的敵人”,雖然沒有被捕,但熬過了寢食難安的日日夜夜之後,他再也不涉足大型歌劇和舞劇的創作,還撤回了排練中的第四交響曲。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作家餘華如此形容:“當他醒來以後,已經不是一身冷汗可以解釋他的處境了。然後,肖斯塔科維奇立刻成熟了。他的命運就像盾牌一樣,似乎專門是為了對付打擊而來。”從這個事件之後,肖斯塔科維奇每當受到官方批判就更加嚴厲的自我批判,把自己說的體無完膚,“他似乎比別人更樂意置自己於死地,令那些批判者無話可說,只能在給他一條悔過自新的生路。”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這都歸功於肖斯塔科維奇在死後發表的回憶錄《見證》。如果沒有這本書,或許停留在我們記憶中的那個肖斯塔科維奇就類似於歷史的小丑了。這本書是他在一九七五年去世的前四年之內,對音樂研究家所羅門·沃爾科夫口授的。這些手稿被偷運到國外,每一章上都有肖斯塔科維奇的親筆簽名。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第五交響樂是以個人的情緒和體驗貫穿始終,用抒情的形式來描寫人在恐懼之下,壓抑憤慨,雖有不平之音,但最終卻不得不屈服於社會和時代的悲劇。首樂章用嚴格的奏鳴曲式,一開始就十分沉鬱,第一主題中給人山雨欲來的悲劇預示,尖銳的第一小提琴則如同在痛苦緊張尋求答案,兩者在復調般的對比中行進。中間的進行曲令人感到恐怖壓抑,管樂與小提琴在喧囂中強烈衝突,以至於逐漸走向悲壯的高潮,隨後逐漸衰退,在陰沉和不祥中結束。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一九四九年肖斯塔科維奇被派往美國出席世界和平與文化大會,“坐在飯店高臺上的他,給人一種令人驚異的虛弱感,人們可以看到他用抖動著的手拿著香菸,一根接一根地抽著。他的面部經常習慣性地抽搐著,嘴唇也拉成一種令人狐疑的微笑。在發言稿的整個宣讀過程中,從這位作曲家嘴角和麵頰的不停抽動中可以看出,他的坐立不安已達到了一種難以控制的程度。”

《見證》:伏爾科夫,作家餘華說他,當他醒來,早已一身冷汗

肖斯塔科維奇說過,音樂把一個人從頭到腳徹底照亮,同時那也是他最後的希望的最後的避難所。對一個精神上受到凌辱但又長期不能表達出來的人來說,這樣的說法是何等的無奈,何等的悲哀!因此他的音樂是絕望的,或許有憤怒與抗爭,但沒有任何希望,無可挽回,欲哭無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