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萬瑪才旦導演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全國上映。萬瑪才旦導演善於拍攝藏區題材的影片,在講一個藏區故事的同時,為電影帶上不少的宗教色彩。濃厚的宗教味道,讓這位導演的電影偏向於深刻。而其實,世界各地,最為深刻的電影,都帶著宗教的宿命色彩。萬瑪才旦鏡頭下的藏區民眾和藏區佛教,是其電影助飛的兩翼。

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撞死了一個只羊》,依舊是藏區民眾的生活,加上一種宗教的命運觀念的“句式”。萬瑪才旦導演將兩個故事融為了一個。第一個故事,則是一個藏區開車的司機撞死了一隻羊,他請僧人為這隻羊超度。第二個故事,則是康巴的漢子要去找老仇家復仇,最終是否血刃了仇家,成為謎一樣的存在。

對於撞死一隻羊的故事,司機金巴選擇請僧人為羊超度,對非藏區民眾來講,多少帶著宗教的色彩,甚至於會蒙上一種“謎一般的膜拜”。這種膜拜,與我們對藏區民眾的步行朝拜有著謎一樣的好奇一致,都是將其神聖化處理,並且認為這是信仰的力量。我們善於這種廉價的感動,卻很難進入一種對藏區文化的真正認知當中。

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而殺手復仇的故事,則被開篇名義。《撞死了一隻羊》在開篇便用字幕的方式告訴觀眾,在藏區,有仇必報,殺我親人者,我必血刃之。這個復仇的故事,倒是和這個給羊超度的故事形成了互文關係。超度羊,看似體現的是宗教式的仁慈。而血刃仇家,也是藏區藏民的一種傳承精神。這兩種意志,又是如何在這個族群當中傳播並且並行不悖的呢?

按理說,仁慈和復仇,是截然對立的。撞死了一隻羊,並且請僧人幫助其超度,送它上天葬臺,讓它被鷹隼啄食,從而帶到天國,這是一種仁慈。而這種仁慈,則是一個常年在外跑運輸的火車司機所攜帶的。這種仁慈,是藏區特有的精神,還是貨車司機遭遇藏區之外的文明之後共振出來的呢?

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因為電影當中,有一處司機和老闆娘的對話。老闆娘認為,司機與“我們這個地方的人不太一樣”。這種仁慈,藉助僧人的超度完成,以藏區佛教的方式展開,但卻又並非完全隸屬於自己的固有文化形態。反倒是復仇主義,被《撞死了一隻羊》開篇名義,直接定義為,這是我們藏區的傳統。

所以,在司機身上,有著一個矛盾共生體存在。他一方面不希望殺手復仇成功,所以自己開車追過去。一方面,又有一種潛意識當中的復仇快感。當司機駕車離去,半路拋錨的時候,他躺在車軲轆旁邊小憩,有了一段夢境戲份。在這段夢境當中,司機成為復仇者,並且血刃了仇敵。

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影片最終的夢境,讓整個故事合二為一。它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矛盾共生體”。我們一方面講求人次,一方面又講求報仇雪恨。這其實正是全體人類面對文明形態的共同特點。萬瑪才旦《撞死了一隻羊》講的是藏區故事,演的是藏區生活者面對的矛盾困惑。而這種困惑,也是全人類的。

我們是選擇仁慈的寬容,還是復仇的快感呢?於藏區而言,後者是其祖訓。於世人而言,前者又是大家所公認的價值觀念體系。所以,這種傳統的藏區意識和現代的外界意識,在走南闖北的司機身上,形成了矛盾體。也便產生了他最後的夢境。

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在影片當中,傳統與現代有過多重影像符號的表達。比如,天葬臺上,本來是禿鷹群飛,但突然間,便變成了一架行駛而過的飛機。如果說禿鷹是傳統符號的表達的話,那飛機則是一種現代的代表符號。兩者以一種夢幻的方式交替。這是文明轉型期的時候,大家普遍面對的哲學困境問題。

《撞死了一隻羊》講的正是人類生存意志上的哲學小困境問題,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如何抉擇。萬瑪才旦導演的鏡頭語言非常樸實,甚至於樸素到讓很多觀眾看不懂的程度。尤其緩慢地敘事表達,對不少觀眾構成審美挑釁。吃慣了爆米花,來品《撞死了一隻羊》這樣的味道層次過多的電影,不容易接受。

萬瑪才旦再拍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不搞廉價的高原雞湯


而對於萬瑪才旦導演來講,他的作品一直在講述藏區民眾在當下的哲學生存困境問題。包括2015年的《塔洛》等等,都是傳統與現代的迷失問題。這一主題當然是深刻的。但是,我認為,真正的大師應該不僅僅是關注這些哲學上的生存困境,而且應該以社會學的角度展示族群關係圖譜當中的諸多困境問題。

萬瑪才旦導演的諸多作品,困境都是個人的。我相信,這位導演在醞釀大部頭,他離真正的大師,還差一部族群困境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