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磡頭:全國唯一的前坊後祠建築,千米水街孕育出來的古樸文明


到皖南旅遊,遍佈的古村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績溪縣家朋鄉的磡頭古村落,相比聲名遐邇圈起來收費的西遞,宏村,沒有充分開發的免費遊覽的磡頭村顯得默默無聞,然而就是這種默默無聞使得磡頭古村落更顯得原始與自然。

磡頭村位於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該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環水抱,村民沿溪谷兩岸依山築舍,就勢造房,石階奇多,甚至有的房屋從門口到床上也須拾級而上,所以村名俗稱"磡頭"。2018年,磡頭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今年1月,磡頭村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由於地處皖南北部山區深處,交通不太便利,知名度也不高,磡頭村並不被太多的旅行團所關注,但卻備受自駕遊和攝影愛好者的鐘愛。在村子周邊有連綿的群山和層層疊疊的梯田,春來秋往,這裡的油菜花海和金色稻田吸引來大批的自駕遊和攝影愛好者。我們三月中旬來到這裡的時候,油菜花剛剛開始吐蕊,漫山遍野的金黃還要過些時日。


來磡頭的初衷是看這裡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的,沒曾想來到早了。失望之餘卻發現在這個偏僻大山環抱裡的山村竟然隱藏著一條原始古樸的千米水街,由此進一步延伸,一個典型的皖南古村聚落風情畫卷徐徐展現在我們面前。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水街”,顧名思義是因水形成的街。在皖南徽派建築傳統聚落佈局裡是標配的元素。最初的聚落往往是依山傍水而居,大多的傳統古村落都是這樣形成的。磡頭古村更是如此。村落群山環抱,溪流貫穿,發源於荊坎嶺的雲川溪蜿蜒曲折,由南向北呈“S”形穿村而過,造就了這條長約千米的“水街”。街道隨溪流落差鋪設石階,並建有六座石拱橋和4座便橋連接兩岸融為一體。兩岸有28處取水石磡方便了居民的用水。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澗洲許氏始祖許泰來來到這塊“雲山拱秀,山水瀠洄”的風水寶地,在雲川溪畔傍山築舍,依勢建屋,成為許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村落所建年代要比百十公里之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還要早。經過700多年的繁衍發展,形成一個長約千米,寬約500米,以水街為中軸的巨大的傳統古村聚落。


在水街的中部位置,矗立著一座巨大的石牌坊——節婦石坊,雕樑畫棟,建築精美。這是嘉靖十六(1537)年,族人許金為祖母章氏守節撫孤奏旌其門,世宗朱厚囪恩准建四柱三門五樓“節婦”石牌坊立於許宗祠前。這也成就了許氏宗祠前坊後祠的獨特風格,而且是在全國眾多祠堂中唯一的獨特格局。

節婦石坊後面的“許氏宗祠”共分上、中、下堂。佔地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雕樑畫棟,氣勢恢宏。氣勢恢宏,佈局緊密。牌坊石刻與祠堂的木構雕樑畫簷相映成趣。許氏宗祠歷經400多年,見證了水街的滄桑變化。這裡自民國初興辦洋學堂至上世紀50年代,還一直作為磡頭村的辦學場所。

臨溪跨街而建的“聽泉樓”,始建於嘉靖三十五年,“聽泉樓”又名“水閣樓”,至今已有450年的歷史。清咸豐已末年,“聽泉樓重修,”當時的縣令王峻所撰寫的《聽泉樓重修志》扁額,至今仍懸掛在聽泉樓臨溪的正上方,上面的字體也清晰可見。“聽泉樓”的樓角掛著四串銅質風鈴,隨著不同的風向,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磡頭地處安徽與浙江交界,自古有徽浙古道,與外界相連,至今依然是許多自駕遊的便捷路線。這種地理優勢也使得磡頭水街成為徽商古道的一個節點,古時的水街店鋪林立,肉店、布店、雜貨店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不僅滿足本地村民的商業需求,附近甚至臨省的商販也常來貿易。”

水街半月塘——這樣佈局在徽州古村經常見到,類似宏村的“小月昭”。

水街上平時很寂靜,居住的人不多,大都分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年輕人有的搬到了新村區的現代化樓房裡,有的則是長年在外打工。只有到了逢年過節,年輕人返鄉或走親訪友,水街上才會熱鬧起來。

村中民宅多為內開"四水歸明堂"(俗稱天井)式的兩層樓房,三間兩過廂,結構合理實用。斗拱飛簷,窗欞隔扇均雕花,雕刻手法細膩,圖案豐富多彩。廳堂擺設條桌、八仙桌,懸掛匾額、對聯,鮮明地體現了古徽州的理學傳統。

水街與老人,構成原生態的古樸生活畫面,向人們描述著悠悠的歲月與鄉愁。

水街向外延伸有24條古巷弄,古巷弄縱橫交錯,青石鋪路,羊腸百折,曲徑通幽。走進古巷,彷彿走進悠久的歷史文明。

漫步磡頭,古街古橋古牌坊、古巷古祠古民居...真可謂一步一景,令人流連陶醉。由於沒有大規模商業開發,水街已及石磡老村區的原汁原味基本得以保留,遊客也不多。但願在以後的旅遊發展過程中,這種難得的原汁原味能夠不被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