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作為橫跨歐亞大陸並鐵定要充當陸上絲路主要途經國的俄羅斯,清楚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政治互信與和平紅利,它與中國的協調與協作不僅造福兩國,更能惠及世界。


“從問題的涵蓋面和與會代表的層級看,北京論壇是今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之一。”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舉行,幾十位國家領導人在北京 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文件,特別是普京總統活躍的身影讓俄羅斯工商界和學術界感到莫大的希望。俄羅斯-亞洲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主席維塔利·維肯季耶維奇·蒙克維奇激動地說,“‘一帶一路’非常及時而有益,這已不是中國的倡議,而是今天所有與會者的倡議——讓這樣的活動常態化。”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的確,作為橫跨歐亞大陸並鐵定要充當陸上絲路主要途經國的俄羅斯,清楚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政治互信與和平紅利,它與中國的協調與協作不僅造福兩國,更能惠及世界。一個直接的例子是,普京多次邀請“一帶一路”論壇參與者繼續到聖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託克經濟論壇上討論,“在主要政治經濟中心的不確定性增強的條件下,(‘一帶一路’)論壇發出的信號帶來了穩定的希望”。

“普京總統出席首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論壇,凸顯中俄關系的特殊性。”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給出了明確的總結。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2017年5月15日首屆“一帶一路”論壇期間習近平同普京熱烈交談

俄工業界已吹響“集結號”

這次北京論壇上,普京都顯得很輕鬆,暢談了文明問題、風險和希望,還高興地接受了中國清華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他不光在本屆論壇上盛讚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成為國家間關係的典範,而且早在2017年首屆論壇上就間接承認“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新模式的雛形,俄羅斯《獨立報》記者阿納託利·科姆拉科夫援引普京當時的話說:“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全球化舊模式的危機,給國家間關係和國際安全帶來了負面影響。總的來說,舊模式的邏輯已經無法解決任何當代問題。需要新鮮、不循規蹈矩的思想。”而在本屆論壇上,中俄官員和學者形成共識,“一帶一路”不只為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更在乎降低地區政治緊張氣氛,讓中國與一些地緣支軸國家特別是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一帶一路”側重通過基礎設施、能源和製造業領域的合作,帶動整個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從經濟發達的中國東部穿越“經濟版圖上不那麼醒目”的俄羅斯、中亞,一直延伸到歐洲腹地,“衛星夜間照片裡,歐亞大陸兩端總是明亮如晝,而中間燈光稀少的部分正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蒙克維奇說,“一帶一路”倡議極大拓展俄中合作空間,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框架下,互補性極強的兩國進一步釋放了經濟潛力,一個印象深刻的數字是——去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讓莫斯科高興的是,俄羅斯對華出口結構已經調整,我們對華供應的汽車、設備和農產品數量大幅增長,貿易結構在近兩三年內有積極變化,尤其俄中還在航空航天展開成功合作,連對華提供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都列入議事日程”。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2017年9月29日中俄聯合遠程寬體客機命名為CR-929

“別以為我們參加‘一帶一路’只負責提供過境便利。”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拉林提到,同中國的合作,讓俄羅斯重新有機會開發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併成為“一帶一路”事業的“倍增器”。2018年11月,中俄聯合研製CR-929寬體客機方案公開,預計2023-2025年完成原型機,它將在中國境內總裝,採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PD-35超級發動機,推力達到35噸,這種發動機以前只有通用電氣和羅·羅公司製造過。俄聯合發動機公司總設計師亞歷山大·伊諾澤姆採夫說,發動機開發甚至先於中俄飛機合作兩年(2016年)就啟動了,“幾乎所有俄動力科研單位都參加了,而且科研花費達1800億盧布(約合28億美元),全由總統基金劃撥”,之所以強調這個細節,是因為俄羅斯對中國夥伴有信心,“中國有足夠的合作研製意願與巨大市場去接受CR929,這種可預期性加快了我們的腳步”。

中國《艦載武器》雜誌主編石宏表示,先進發動機的開發時間往往比飛機長1.5-2倍,“先導開發”帶有風險性,“如果沒有可確信的潛在用戶和市場,將意味著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費”。他強調,蘇聯解體後的20多年間,俄羅斯一度陷入“去工業化”,大量昔日走俏的工業品被歐美同行擠出市場,日益淪為“能源出口立國”。“隨著‘一帶一路’共同市場效應逐步顯現,PD-35發動機乃至CR929客機項目都具備充分的、可持續的盈利空間,不啻為俄工業科技界再次崛起的‘集結號’。”通過這類合作,中俄都能提高科技和工業自主能力,提高國家創新能力,也是北京和莫斯科明確的重要政治任務。

除此之外,能源項目繼續佔據中俄合作範疇裡的頭等地位。普京曾提到,通向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的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我們將聯合生產液化氣,並穩步邁向第三國市場”。他還提到與中國、法國公司合作的“亞馬爾”液化氣項目,外國夥伴對該項目的投資達到數十億美元。普京還提議建立大亞洲電力圈,向中國、日本和該地區別國輸電,“這對俄羅斯非常有利,因為俄羅斯的電力行業產能很大,甚至可以說是過剩,特別是遠東地區。如今,已經在通過引進大量外資來實施能源領域的具體項目,包括中國資金”。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2015年6月29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開工鋪設

不只當過境運輸國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俄羅斯最在意與自己密切關聯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思考自己在裡面扮演什麼角色。

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2018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2.4萬億美元,其中歐洲約佔30%,美國約佔20%。作為對比,俄羅斯與歐盟貿易額只有0.4萬億美元多一點。俄國有鐵路公司專家稱,現在中國幾乎全部對歐出口都通過海路,中國在2013年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的想法,試圖把中國與歐洲國家連接起來,並鞏固亞洲與非洲的合作,換言之,就是在優惠條件下建成東西方商品直運的“貿易走廊”,中國希望打造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網,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擴大本幣結算系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運輸部分一旦落實,將有多達一半的中國對歐出口貨物經未來洲際鐵路系統運輸。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全長9288公里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以符拉迪沃斯託克為起點一路西進莫斯科

俄羅斯歐亞開發銀行行長德米特里·潘金表示,這條“新絲綢之路”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俄羅斯也能從中得益。2013-2016年,中國與“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超過3.1萬億美元。沿線國家希望從這個超級項目中獲得投資,哪怕在過境運輸上掙錢也是好的,俄羅斯也不例外,但競爭非常激烈。除了俄羅斯之外,蒙古、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土耳其和保加利亞也在爭奪把中國商品運往歐洲的新陸地走廊。“絲綢之路有幾個歷史方案:經印度洋環繞非洲的海路,經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到波斯(伊朗)和地中海的陸路,以及裡海以北、經俄羅斯到歐洲的陸路。這些方案都在研究當中,但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它們在經濟上是否現實可行。”潘金覺得,這不是很容易算明白的方程式。

不久前,歐亞開發銀行測算過六條從中國到歐洲的“新絲綢之路”路線方案,能讓俄中聯繫最緊密的當屬歐亞北部走廊和歐亞中部走廊(均系俄方稱呼)。該行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塔拉斯·楚卡廖夫介紹,北部走廊的純陸地路線是滿洲里(中國)-外貝加爾斯克-赤塔-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大鐵路-葉卡捷琳堡-喀山-莫斯科-聖彼得堡,然後走水路抵達歐盟國家。中部走廊是上海-西安-烏魯木齊-多斯特克(哈薩克斯坦)-喀山-莫斯科-佈列斯特(白俄羅斯),完全由陸路進入歐盟國家,鐵路總長9500公里,其中2366公里在俄羅斯境內。當然,歐亞中部走廊還有一個小改方案,走中哈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建立的“霍爾果斯-東大門”經濟特區,縮短在俄行駛距離幾百公里。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2017年9月15日山東威海港直達德國杜伊斯堡港的中歐直達班列發車

不管怎樣,中國經歐亞北部和中部走廊至歐洲的貨物往來正在蓬勃發展,像在2015年增長43%後,這兩條路線的20英尺標準集裝箱(TEU)運量在2016年又翻了一番,達到14.8萬個。2017年上半年,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歐洲過境直運路線的貨運量同比增長100%,從3.6萬TEU增加到7.3萬TEU。無疑,俄羅斯(某種程度要算上哈薩克斯坦)是這些路線上受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國有鐵路公司總裁奧列格·別洛澤羅夫表示,如果未來“新絲綢之路”基幹線路能放在俄羅斯,那麼在物流費平均佔貨物價值10%-12%的情況下,僅提供運輸服務就能為俄羅斯帶來約1362億美元的收入,佔俄羅斯現在年均GDP的11.2%,相當於國家所有油氣收入的四分之一。這種前景也感染了普京,他在2019年2月20日的年度國情諮文裡,特別提到俄羅斯要在2025年前把西伯利亞大鐵路和貝阿鐵路的年運輸量增加到210億噸,這恰恰是拓寬歐亞走廊的關鍵。

“當然,‘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意味著俄羅斯會比中國得到更多的好處。至少是一段啟動時間裡,這個項目對中國來說很大程度上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和戰略問題。”俄羅斯《獨立報》記者弗拉基米爾·斯科瑟列夫也算了一筆賬,今天走海路把一個TEU從中國上海運到荷蘭鹿特丹的價格約為800美元,而走“新絲綢之路”的陸上鐵路則需要2500-4500美元,但運輸時間少了10天,“我們能否找得到用三四倍價錢換取十天時間成本的商品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現在還沒有答案。來自中俄歐的專家對物流進行了分析,試圖搞清楚這個問題。但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商品並不很多”。

多年來一直與中國高層打交道的潘金認為,俄羅斯不能只醉心於充當過境運輸國,還應成為與所有沿線國家開展貿易的“實力型夥伴”,把俄羅斯有競爭力的商品銷售出去。一個充分的例證是,俄羅斯主要工業區(如南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就被歐亞走廊穿越,這些地區提供的產品種類十分廣泛,包括多種機床、石油天然氣設備、鐵路和海上運輸工具以及汽車,其中俄羅斯技術集團旗下的無線電集團公司(KRET)就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合作生產發光二極管等高附加值產品。

俄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科研負責人魯斯蘭·格林貝格說,俄羅斯必須圍繞“新絲綢之路”周邊項目做文章,與中國工業、科技、貿易與產業部門對接合作,達成某種程度一體化,才能讓這條“共同命運之路”煥發全部活力。俄高等經濟學院物流基礎設施教研室副主任維多利亞·格拉米指出,“從振興經濟的角度來說,與中國合作對俄羅斯非常重要,但中國不喜歡俄羅斯變成簡單的‘養路工’,而是希望我們成為平等夥伴,提升產業能級,拿出更多受歡迎的產品。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所作為。”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2016年7月26日中國製造的鑽井平臺核心模塊運往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氣田

更重要是“心橋”要牢

“一帶一路”固然從物理上連通了中俄乃至別的相關國家,但世間最堅固而持久的是“民心相通之橋”,在這一方面,中俄都驕傲地拿出令人羨慕的“答卷”。李輝大使介紹,近年來,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規模、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先後舉辦“旅遊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體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國家級活動,極大增進了雙方民眾對彼此文化的瞭解和興趣。2018年,赴俄中國遊客達184.74萬人次,赴華俄遊客達197.75萬人次,中俄已互為重要的旅遊客源國和旅遊目的地國。

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在2018年舉行的“俄羅斯-中國:國際一體化的挑戰與前景”科學實踐會議上預測,2019-2022年,這股“文化客流”有望增長到每年300萬人,俄羅斯博物館、自然保護區、建築瑰寶對中國人的吸引力無以復加,俄羅斯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還打造了中國遊客喜愛的“紅色線路”。“一帶一路”的發展促進大眾旅遊和商務旅遊。“根據我們掌握的數據,從2015年起,商務旅遊增長了近兩倍。這證明中國企業和政府機構對投資俄羅斯更有興趣了。”俄羅斯-亞洲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主席蒙克維奇不忘補充一句。

俄人口學專家伊萬·祖延科進一步提到,經濟活力高於俄羅斯的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及其他原蘇聯國家公民紛紛尋找發展機會的目的地,身份從商務白領到T臺模特,這一趨勢更因“一帶一路”推進呈現火爆局面,“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已出現來自原蘇聯國家的移民群體,它是這些國家心口一致承認的‘偉大鄰邦’”。

俄羅斯《報紙報》主筆阿爾喬姆·伊萬諾夫就是這樣的典型,身為傑出的舞蹈家,他通過社交網站參加了中國的藝術團體,從最初在北京的生活不適應——不懂中文,只會基本英文,有時在商場和咖啡館中上演啞劇來表達想法,點菜時還學過雞叫和牛叫,到久居上海,陶醉於特色鮮明的房屋道路與友善熱情的當地百姓,再到融入動感十足且完全國際化的廣州,“我用兩年半的時間學會還湊合的中文,交流免不了手勢,但已用不著學雞叫和牛叫,我喜歡中國人對他人、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尤其中國人永遠領先一步的態度”。“中國人熱愛食物——俄羅斯人在見面時會說:‘你好嗎?’而中國人會說:‘你吃了嗎?’”伊萬諾夫說,自己已變得像中國人那樣愛說“你吃了嗎”,“這裡的一切我都喜歡”。

祖延科表示,多數俄羅斯人尚不指望自己永遠定居中國,要麼回俄羅斯,要麼“再去另一個國家”,意味著他們只能算移民而非僑民,“但隨著中國更加開放,對各種國際性技能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如果中國對外國人的法律規定出現某種變化,可能隨著時間推移,俄羅斯移民中會誕生出真正意義上的僑民群體”。上海俄羅斯人俱樂部主席米哈伊爾·德羅茲多夫稱,在中國居住的俄羅斯人呈現流動性強的特點,他們頻繁在各個城市間穿梭,“儘管多數人在華工作不超過三年,但已開始出現在中國特別是上海工作生活20年以上並引以為榮的人,這些‘長城南邊的同胞們’覺得很幸福”。

俄羅斯《連塔網》援引非官方統計,中國現有約4萬名來自俄羅斯等原蘇聯國家移民,超過半數生活在上海、北京和廣州,這是涵蓋各個年齡、職業和國籍的群體,既有在中國學習的大學生,也有中國人的俄羅斯妻子或丈夫,骨幹是所謂的雅痞——受過語言和國情教育,從事物流、採購、質量控制等職業,或在教育、IT、諮詢等行業工作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普遍認可中國的治安環境比俄羅斯好,一些上等的俄羅斯移民住在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幽雅的高檔住宅區裡,享受著發達的休閒娛樂服務,這是他們在老家無法得到的,一些定居上海的西伯利亞人在心理上無法接受重回苦寒陰鬱之地的痛苦感。“當然,回國時間長了,終歸會讓人適應,但最初的那種心理衝擊還是會讓很多人想趕快再回去上海。”德羅茲多夫說,對俄羅斯移民來說,他們是能在發展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方面起主導作用的獨特人群,“隨著俄中關係深化,莫斯科最終將學會利用這些資源。要知道,俄羅斯移民積累了與中國人合作的寶貴經驗,這不僅是語言,還有一整套關於國情、商業文化、民族心理的知識。總而言之,這是俄羅斯官員、企業家、科學家、專家把對華合作從語言變成行動所缺少的一切”。祖延科指出,莫斯科必須把在華俄羅斯人的商業和專業潛力利用起來,就像40年前中國興起改革開放事業那樣,積極利用華人華僑的知識和經驗,來創造本國的經濟奇蹟。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上海俄移民俱樂部主席德羅茲洛夫

松和竹,總相宜

如果用選擇某種植物來形容中俄關系乃至“一帶一路”合作,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俄羅斯前外長伊格爾·伊萬諾夫的看法是松和竹。“俄中夥伴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國,兩國不是互相“制衡”,而是互相補充——在政治、經濟、人文和其他領域皆是如此。”伊萬諾夫描述,“這很像中國傳統藝術形象:相生相伴的松與竹,它們盤根錯節,相互扶持,形成和諧共生的體系。這是永恆友誼的象徵。顯而易見的是,兩國關係水平越高,下一步發展道路上面臨的任務就越艱鉅,這些新任務要求在雙邊關係領域以及國際舞臺上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挖掘新模式和新潛力。”

李輝大使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當前中俄兩國均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任務,雙方之間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兩國應把握好有史以來的最佳時機,並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以‘一帶一盟’對接合作為平臺,不斷擴大兩國之間的直接投資,加強經貿合作,不斷推動兩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從建交到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中俄關系走過了極不平凡的70年。兩國在磨礪和考驗中,不斷推動相互關係深入發展,並將繼續沿著一條正確的相處之道行穩致遠。


這次來北京,普京顯得特別輕鬆


烏拉爾山腳下的歐亞分界線紀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