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作者:董戰峰研究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政策部副主任,環境審計中心主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打造生命共同體,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闢了新天地。“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的一個重要貢獻,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推進共建共享綠色、開放、廉潔、持續的“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全球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願望,規劃了全球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藍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一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多方合作共贏,推動各方發揮優勢,通過雙邊合作、三方合作、多邊合作等各種形式,把大家的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二是堅持開放、綠色、廉潔原則。“一帶一路”朋友圈是開放的,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把綠色作為“一帶一路”持續前行的底色,致力於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堅持一切合作都在陽光下運作,與“一帶一路”共建各國一同以零容忍態度打擊腐敗。

三是堅持可持續目標原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同聯合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成為探索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推動企業在項目建設、運營、採購、招投標等環節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尊重各國法律法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貢獻智慧和作用。

促進構建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繁榮的新型全球治理體系

一是深化基礎設施領域合作是基石。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礎,也是許多國家發展面臨的瓶頸。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有利於各國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聯動發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中國將致力於共同構建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依託的互聯互通網絡。中國也將創新運用綠色金融手段,推動多方參與實現共同受益的目標。

二是推進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貿易是主線。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國際流通,可以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積極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反對保護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商籤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加強海關、稅收、審計監管等領域合作,建立共建“一帶一路”稅收徵管合作機制,加快推廣“經認證的經營者”國際互認合作,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搭建廣闊國際合作平臺。

三是科技創新交流是重要驅動。全球各國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共同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共同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協力推動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中國繼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各國深入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信息通信能力建設、創新人才交流等。

四是攜手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是共同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項目選擇、實施、管理的方方面面。致力於加強綠色經濟合作,共同探索綠色發展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包括同各方共建“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制定《“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共建“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深化農業、衛生、減災、水資源等領域合作,同聯合國在發展領域加強合作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等。

五是不同文明互學互鑑是橋樑路徑。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遊、衛生、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學術團體交往,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社會組織廣泛開展民生合作,深化各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設立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新聞合作聯盟等機制,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致力和平發展,致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這不僅是中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中國將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改革開放工作領域將更廣、力度將更大、政策將更實、成效將更好。

一是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中國已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未來將繼續大幅縮減負面清單,推動現代服務業、製造業、農業全方位對外開放,推進一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嚴格實施《外商投資法》。

二是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持續致力於同“一帶一路”共建各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推動同各國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基礎上開展技術交流合作,致力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營商環境。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大力強化執法,加強對外國知識產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依法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三是不斷深化綠色貿易合作。不斷擴大貿易領域和範圍,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積極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四是促進持續性、包容性增長。強化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性,共同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積極支持和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共同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綠色經貿規則。

五是實施落實好對外開放政策。履行落實好同各國達成的多邊和雙邊經貿協議,建立有約束的國際協議履約執行機制,按照擴大開放的需要修改完善法律法規,清理廢除妨礙公平競爭、扭曲市場的不合理規定、補貼和做法,完善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