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荫木耳成了百姓摇钱树,黑木耳变身“黑金”鼓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嘉荫木耳,新鲜木耳耳片胶质,富弹性、半透明;干耳耳片碗状圆边,自然卷曲;背面有筋脉,黑褐色至黑灰色,腹面黑色有光亮感;耳肉肥厚有弹性,口感细腻清新。

2018年8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嘉荫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摄影师深入到嘉荫县“黑木耳专业村”——青山乡建华村采访。  

步行至村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立即映入眼帘:村子的街道两旁、农民的园子里、村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着摘木耳的村民。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刚刚搭建好的晾木耳的架子,架子上晾晒着大朵肥硕的耳子,放眼望去,黑黝黝一片,着实招人喜爱;再看看忙碌着的村民,笑脸像绽开的鲜花,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黑龙江嘉荫木耳香溢天下,嘉荫黑木耳以其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维生素B2含量是米、面、白菜的10倍,比猪、羊、牛肉高3-5倍;灰分比米、面、白菜及肉类高4-5倍。嘉荫木耳还有补血、强精、镇静、减低血液凝固、缓和冠状动脉硬化等功能,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药用食品。

嘉荫县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山丰林茂,有着得天独厚种植黑木耳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嘉荫黑木耳产品基本为天然野生产品,产量极低,8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为木椴栽培阶段,年产量平均500吨左右。2000年以来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嘉荫县因势利导,将袋栽黑木耳生产作为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大了对袋栽木耳产业的扶持力度,拉动了袋栽黑木耳产业迅猛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嘉荫县黑木耳栽培数量由1998年的5万袋猛增到目前的年6000多万袋,黑木耳栽培已经成为嘉荫县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全县73个行政村共有近50个村发展黑木耳,其中超100万袋的村有15个,超50万袋的村12个,超30万袋的村6个,并有超10万袋的专业大户33户,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黑木耳产业的兴起,也影响和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嘉荫县木耳以肉厚、朵大、色泽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收到国内外的盛誉。2013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嘉荫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先进称号。嘉荫县除2000多户耳农外,另有0.6万农村富余人员和城镇下岗职工从事黑木耳相关产业生产,包括黑木耳经纪人、黑木耳加工企业、食用菌菌需物资商店等。可以说,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嘉荫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嘉荫县开办网上营销电商新平台,拓宽市场,做强做大黑木耳产业,让更多的村民依靠种植黑木耳走上致富路。

村干部高兴地对摄影师说:“今年我们建华村黑木耳又喜获丰收,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准能卖上好价钱。今年全村共养殖了270万袋木耳菌,农户最多的种了10万袋,最少的种了1万袋。全村木耳总产量可达8.1万公斤,每公斤要是能卖32元钱,你算算得收入多少钱?200多万元呐!

黑木耳让村里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黑金”,村民们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建华村也成了嘉荫远近闻名的木耳专业村。 

村民王大姐边摘耳子边兴奋地说:“今年我家第一茬采摘的这些耳子就有100多公斤,如果行情好,能卖2万多元钱呢。我对奔小康充满了信心。”

像王大姐这样的农户,在建华村里比比皆是。

乡亲们高兴地告诉摄影师,明年这个村的黑木耳将发展到300万袋,而且计划建一个小型加工厂,进行食用菌深加工,生产小包装的优质黑木耳。

还要上大型烘干机,筹建一座大型黑木耳烘干房;同时发展蘑菇、猴头等食用菌栽培,增加农民收入。

特别是在今后发展黑木耳产业上,将进一步统一品种和推广实用科学技术,使养殖地摆木耳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迈进,让村民早日把“小康”接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