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八路到红歌手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从小八路到红歌手

2011年7月10日下午,我正在病床上休息,忽然电话铃声响了,拿起话筒一听,是北京刘际华打来的,我非常高兴。

刘际华,乐亭县芍榆坨人,她读小学时是我的学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现住在北京,是离休干部,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经常通过电波保持联系。际华说,最近特别忙,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她们合唱团连续演出,把最美的歌献给伟大的党,大家的情绪非常高涨。

我对她们合唱团的事很感兴趣,让际华详细讲给我听听,据她说2004年离退休干部开会,会后有时唠唠嗑,唱唱歌,有一次大家唱起了《夕阳红》,这首歌使她们受到了启发,有人说,我们人老心不老,应该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又有人说,我们就成立个老年合唱团吧,不仅能给群众带来欢乐,而且我们自己也有了精神寄托,大家一致同意,就这样合唱团成立了。当时不到20人,后来发展到30余人,开始会唱的歌曲不多,如今已学会了一百多首,有经典老歌,民族歌曲,通俗歌曲,主要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英雄等红歌,每周三集合一次,学唱、排练,逢年过节或纪念日,就到社区和广场给群众演出,有大合唱、小合唱、独唱,演员们穿着整齐的服装,自然大方,更显得年轻,唱起歌来精神饱满,洪亮的歌声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刘际华是合唱团的负责人之一,她原来参加合唱,因近两年腿有病,站立不便,只好弹电子琴伴奏。说起练琴,际华尽了很大努力,几年如一日,每天利用一个小时练习弹琴,现在已经学会了40多首曲子,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马杏雨回老家,路过北京去看际华,她用电子琴弹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渔光曲》等几首歌曲,杏雨听着悠扬的琴声,赞不绝口。

际华她们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人民奉献的精神,我很钦佩。最后通过电波又传来了际华的歌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支动人的歌,把我带回到6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们搞抗日宣传的情景。

1942年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来到我的家乡乐亭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当时我在张石埝小学教书,一天晚上,忽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我把门打开,走进三个陌生人,他们态度和蔼,自我介绍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同时报了姓名,翟海亭……请他们坐下后,翟海亭同志简单的询问了学校和老师的情况,接着就谈起了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三光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奴化教育噬蚀着纯洁的心灵,讲抗日救亡的道理,最后情绪激昂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话像火种点燃了我这颗爱国的心,使我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3年,建立民主政权后,区长李贺光和教育助理等同志,经常深入学校,动员教师积极参加抗日,有志青年要站在斗争前列。

在党的领导下,我和几个教师刘际华、马杏雨、马永明等10余名学生,成立了抗日宣传队,张贴标语、大会讲演、动员青年参军、妇女支援前线、教唱革命歌曲、表演小型话剧,当时刘际华13岁,个头比较高,在学校是优秀学生,爱好文艺,也善于演讲,是宣传队的骨干。有一天晚上,李素兰老师和刘际华在新庄子召开妇女大会,李老师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刘际华讲潘家峪惨案,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把潘家峪全村杀光、烧光、抢光,讲到灭绝人性的惨状,声泪俱下,激起群众的愤怒,高呼:“坚决打到日本强盗,为死难同胞报仇!”

1944年,面对日寇疯狂扫荡,抗日烈火越烧越旺,7月1日成立了县知救会,主任是李晓光同志,我是常委之一,负责宣传工作,二区中小学教师纷纷入会,一部分教师还参加了我们的抗日宣传队(有高化明、韩亚云、马仁、党书理、张瑞之、付彩琴等20来人),我们的队伍扩大了,宣传的范围也广泛了,大家经常在一起排练节目,利用话剧、歌剧、演唱、活报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国。

刘际华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不少的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例如“锁着的箱子”,剧情是一位农村妇女,机智勇敢的掩护八路军脱险,刘际华演得很好。还有“放下你的鞭子”,剧情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一位老人带着孩子流亡到关里,老人控诉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高化明饰演老者,刘际华饰演一位女同志)。我们还编写了一部和封建家庭作斗争的故事,形容一个地主家庭,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性情懦弱,对包办婚姻不敢反抗,自杀未遂,二女儿性情刚烈,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离家出走参加革命,二年后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回到家中,给家里人讲党的政策,随后把弟弟带走当了小八路(刘际华在剧中饰演二小姐,演的很出色)。

有马杏雨、刘际华、严士良、严俊英等10多名学生组成的小合唱队,他们穿着整齐的服装,腰扎皮带,打着腿绷,精神抖擞的站在舞台上,唱的歌曲有《团结就是力量》、《反动派一团糟》、《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由高化明老师拉胡琴伴奏,马永明指挥。

从1943年到日本投降,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的抗日宣传队走遍了许多村庄,还到新寨、闫各庄、马头营、乐亭县城等地演出,这支朝气蓬勃的战斗队伍,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我们是冒着枪林弹雨,在艰苦的斗争中进行宣传的,听到敌人的枪声,赶紧卸妆,躲藏起来,紧要关头假扮老乡的亲人,敌人走后,我们重新化妆,继续演出。

我们不畏艰险,在游击环境中,表演的节目不计其数,我们的宣传队,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政治热情,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45年春,军区文工团的领导李劫夫、刘大为、管桦几位同志来乐亭,看过我们的演出后,给了很大的鼓舞,并提了一些建议,他们和县委提出调我去军区文工团,因为有些客观原因我去不成,劫夫同志说:“乃禾宁当牛头,不当马尾。”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劫夫笑着说,这是和你开玩笑,然后又提出,刘际华表演的水平不错,很有前途,那就动员她去吧,刘际华一听非常高兴,也没和家里人商量,就准备和他们一起出发,她姐姐知道后,便来和领导谈,说际华年龄小,母亲还有病,让她以后再去吧,文工团的领导无奈只好把她留下了,为此际华还哭了一场,直到现在提到这件事,她还感到遗憾哪。

60多年前,刘际华还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演员、小八路,60年后的今天,虽然她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但人老心不老,却成了深受群众欢迎的红歌手。

(作者付朋秀系原吉林省职工疗养院院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