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講話”功能探析

方濤 郭文亮 | 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講話”功能探析

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講話”功能探析 ——以改革開放以來黨代會前的總書記重要講話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領導講話,是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從1992年開始,在黨代會召開前,中共中央總書記都會發表重要講話。以此為中心進行考察可以發現,“講話”在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具有以下功能:一是通過定性歷史進程、總結歷史成就和提煉歷史經驗,進而建構歷史記憶;二是通過強調理論創新的原則、明確創新理論的定位、豐富黨的創新理論,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三是科學分析、判斷形勢,為執政黨決策提供現實依據;四是通過闡明執政路線、明確執政目標、確定執政政策,宣示未來一段時間的執政綱領;五是對召開黨代會、向新目標奮鬥、實現全黨團結進行政治動員。

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黨和執政黨,是最強大、最活躍的力量。對執政黨的理解,是理解中國政治的關鍵。在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每逢重要關鍵時間節點,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發表講話。這一現象,是中國特色政治運行中的生動圖景,也成為判斷未來中國政治走向和國家發展的重要依據。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7·26”講話)。實際上,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就形成了一個慣例,即在黨代會召開前的幾個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發表一次重要講話。講話一般是對黨代會的主要內容,在一定範圍內聽取意見,以統一思想,從而為黨代會的召開做好準備。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機關,討論並決定黨的重大問題。相應地,黨代會召開前的總書記講話十分重要,而且出席會議的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各省區市、中央和國家機關及軍隊主要負責人參加,級別很高。對於這一現象,理論界主要是進行宣傳闡釋為主,較少上升到學理層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此為中心,探討中國特色政治話語表達的功能,有助於進一步把握當代中國政治運行的特點和規律,亦有助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建構歷史記憶

記憶的產生,需要在對歷史的理解中形成。建構歷史記憶,是保存民族文化、政黨文化的基礎,也是執政黨凝聚力量、整合社會的方式。在每次黨代會前的總書記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都會對過去5年或10年或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行回顧和總結,藉以呈現黨治國理政的歷史過程、詮釋歷史發展的前因後果、總結歷史經驗,從而建構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發展的基本記憶,書寫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新篇章。

(一)歷史進程的定性

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黨不斷帶領人民朝著民族復興的目標邁進,創造新的歷史。對歷史進程定性,相當於對過去歷史發展進行素描,給人以整體印象,這是建構歷史記憶的關鍵。講話中,總書記常會突出強調歷史進程的不平凡性,彰顯執政黨的艱辛和努力。如2002年,江澤民在“5·31”講話中,把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前兩步、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的歷史進程稱之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指出,十六大以來,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強調5年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把“十八大以來的5年”稱之為“很不平凡的5年”。這一定性,基本符合黨代會對過去歷程的判斷。但黨代會亦會做出一定的調整。比如,黨的十九大根據黨內外徵求意見情況,明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極不平凡”。從“很”到“極”,這比“7·26”講話要更進一步,突出其不平凡性。

(二)歷史成就的總結

對歷史成就的總結,是建構歷史記憶的主要內容,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的有效性。比較而言,從新華社發佈的通稿看,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對歷史成就的總結,用的篇幅是最多的,專門有一段話。他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並分別從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從嚴治黨等九個方面加以總結。在這九個方面的成就中,把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放在第一位,而且直接涉及到黨建工作的就有三個方面。這充分肯定了黨建工作取得的成就,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推進的基本思路。而其他幾次講話,篇幅較少。如1992年,江澤民在“6·9”講話中僅用了一句話,強調十多年來建設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增強了經濟實力。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也是一帶而過,強調綜觀十六大以來這10年,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歷史經驗的提煉

建構歷史記憶,重要的目的在於運用歷史經驗,啟迪現實,為治國理政提供借鑑,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寶貴財富。在對過去歷史進程、歷史成就的回顧後,講話一般都會提煉總結執政黨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並將其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遵循。如2002年,江澤民在“5·31”講話中,把黨成立以來的全部歷史經驗和黨帶領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經驗概括為“三個代表”,即“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強調,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指出,十六大以來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據此,他強調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些經驗,也為黨下一步施政提供依據,作為繼續做好各項工作的原則。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雖然沒有專門談到歷史經驗,但在各部分的論述中,實際上運用了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比如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等。

二、推進理論創新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思想理論建設,注重推進理論創新。而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必須打破既有的思想束縛、破除思想僵化的影響。因而,重大理論創新前的醞釀,進一步統一思想顯得十分重要,這是凝聚共識、集中各方智慧、順利推進創新的前提。講話中,總書記一般都會闡述黨代會將做出的理論新概括,這既是進行思想、理論上的準備,也是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醞釀和徵求意見,是黨內協商民主的一種形式。正如胡錦濤曾指出的,江澤民“5·31”講話“為召開黨的十六大作了重要政治、思想、理論準備”。其中,不少相關重要論述,被寫進即將召開的黨代會報告及其新通過的黨章修正案中。

(一)強調理論創新的原則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新時期黨的思想路線,也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原則。講話中,總書記一再重申這一原則,並進一步做出新的論述。1992年,江澤民在“6·9”講話中,專門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了論述並提出要求。他強調,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解放思想是幫助思想和工作上保持生機活力的法寶,必須長期堅持下去。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應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法寶。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做出新概括。對這些原則的強調,彰顯理論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激發全黨推進理論創新的動力和勇氣。

(二)明確創新理論的定位

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定位,就是對其歷史地位進行評價,特別是闡明其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係問題。1997年,江澤民在“5·29”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用其來指導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2002年,江澤民在“5·31”講話中指出,“三個代表”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三個代表”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三)豐富黨的創新理論

講話均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這也是對黨代會理論創新的醞釀和準備。1992年,江澤民在“6·9”講話中,談到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提法。經過醞釀,黨的十四大正式使用了這一提法。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從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方面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果,強調必須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大特色”,即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強調要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更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當然,總書記在黨代會前的講話並不是一錘定音,而是要經過黨內的反覆討論、徵求意見,並吸收合理意見做出適當調整。比如,習近平在“7·26”講話中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的論斷,到了十九大時,則更準確地表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表述,避免“新的發展階段”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混淆。這表明,雖然總書記是黨的理論創新的主要推動者,同時,這也是一個集中全黨智慧、貫徹民主集中制的一個過程。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對各個時期的理論創新成果都一再強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分析判斷形勢

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路線方針政策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決策的基本方法。改革開放以來,總書記講話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客觀、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從而為制定方針、確定目標提供現實依據。正如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指出的,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做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而且,在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時,中國共產黨既看到成績和機遇,更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具體來講,就是要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從而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打下好的基礎。

(一)科學分析世情

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繫。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的聯繫更為密切。對世情的科學分析,也是對中國在世界上方位的把握,直接影響著執政黨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做出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重大判斷。在這一判斷的指導下,講話進一步分析各階段黨和國家面臨的世情。1992年,江澤民在“6·9”講話中認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加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但總的來說,經濟發展有利條件不少。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指出,新世紀新階段,必須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強調,要從國內和國際結合上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二)準確判斷國情

講話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強調這是基本國情,也是最大的實際,同時結合實際分析這一階段的新特徵。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理論問題,江澤民在1997年的“5·29”講話中作了詳細論述,進一步強調緣由以及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和基本路線,並在2002年的“5·31”講話中提出21世紀頭一、二十年是必須緊緊抓住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指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準確地把握其不斷變化的特點。這些新變化就是: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特點,實際是黨的十九大做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的實踐依據。

(三)客觀面對黨情

治黨和治國是統一的。在當代中國政治中,執政黨和國家政權緊密聯繫,兩者緊緊交融一起。對形勢的分析判斷,離不開對執政黨黨情的評估。歷次講話都會對黨情進行分析,特別突出強調要客觀面對黨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992年,江澤民在“6·9”講話中多次談到黨情。他指出,黨肩負的任務變了;有些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不以身作則,不率先垂範,反而帶頭搞不正之風,或者隨波逐流;懂經濟的幹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問題很多。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強調,新形勢下,黨所處歷史方位、執政條件、黨員隊伍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來自外部的風險前所未有,黨的建設特別是黨員、幹部隊伍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指出,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成果,人民群眾給予了很高評價,成績值得充分肯定,經驗值得深入總結。但是,決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樂觀。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可見,歷屆黨中央對黨情的分析,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保持著清醒頭腦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四、宣示執政綱領

黨的領導,必須通過黨的執政來體現。執政綱領是執政黨“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具體就是要向黨內外宣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實行什麼樣的戰略和政策、朝著什麼目標而努力。黨代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對未來五年或更長期的發展做出部署。相應地,講話中,會涉及到黨代會即將確定的重大決定,向黨內外宣佈執政綱領的主要內容,這是講話的核心內容,也是執政黨履行利益綜合、政治輸出功能的體現。正如李克強在主持開班式時指出的,講話深刻闡明瞭未來一個時期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

(一)闡明執政路線

執政路線,是黨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大政方針,就是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行什麼樣的方略。在1992、1997、2002年的講話中,江澤民分別強調要更深刻地領會和全面落實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精神,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在2007、2012年的講話中,胡錦濤分別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指出,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二)明確執政目標

作為領導黨,中國共產黨要為人民群眾當嚮導,不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人民指明新的目標。總的來講,中國共產黨的遠大目標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在當代中國,就是要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黨的十四大以來,執政目標具體就是要完成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在此基礎上,歷次講話,都對這一總體目標進行細化。2002年,江澤民在“5·31”講話中指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強調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20年後,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三)制定執政政策

執政政策,更為具體和具有操作性,是講話中內容和篇幅最多的一部分,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工作。1997年,江澤民在“5·29”講話中,重點談了經濟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兩項重點任務。2002年,江澤民在“5·31”講話中,從經濟、政治、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四個方面闡述未來五年的政策。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首次就社會建設專門做出部署。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首次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既談了做好各項工作的方法論,即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又強調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還特別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從新華社發佈的通稿中,習近平關於未來政策的論述中,有兩段話專門闡述了黨建工作,彰顯了偉大工程的重要性。他強調,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只有進一步把黨建設好,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黨才能帶領人民成功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黨治黨不僅關係黨的前途命運,而且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氣力抓緊抓好。要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把全面從嚴治黨的思路舉措搞得更加科學、更加嚴密、更加有效,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五、實施政治動員

在黨代會召開前這個關鍵時間階段,總書記發表講話,闡明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明確奮鬥目標,這是執政黨進行政治動員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特色政治話語表達的重要功能。

(一)召開黨代會的動員

講話的直接目的,就是對即將召開的黨代會進行動員。一般地,講話都會要求各級黨委做好相關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代會的勝利召開。如2002年,江澤民在“5·31”講話中要求切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方面的工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六大召開。2012年,胡錦濤在“7·23”講話中要求紮實做好各方面工作,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勢頭,關心群眾生產生活,加強宣傳輿論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專門用一段話闡述黨的十九大的重大意義,以突出十九大的重要性,引起各方的重視和關注。他指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明確宣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這一論述,揭示了黨的十九大召開的背景和任務,闡明瞭黨的十九大的政治意義、實踐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向新目標奮鬥的動員

領導黨,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人民提供嚮導,為人民指明前進的方向。講話,不僅明確新階段的執政目標,而且還動員全黨和全國上下向新的目標而奮鬥。比如,江澤民在1992、1997、2002年的講話中,分別號召把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搞得更快更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號召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2017年,習近平在“7·26”講話中強調,要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三)全黨團結的動員

在黨代會即將召開的關鍵時刻,全黨團結至關重要。歷次講話,都會強調加強黨的團結。而實際上,講話本身,有利於統一思想、實現全黨的團結。正如胡錦濤曾指出的,江澤民“5·31”講話對於更好團結和動員全黨肩負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92年,江澤民在“6·9”講話中強調更加緊密團結全黨,齊心協力地不斷開創新局面。在1997年和2002年的講話中,江澤民都專門強調要維護和增強黨的團結。2007年,胡錦濤在“6·25”講話中,要求全黨同志一定加強團結、顧全大局,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2017年7月26日,李克強在主持開班式上指出,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講話精神上來,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總之,分析十四大以來黨代會前的總書記重要講話,可以初步呈現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講話”的功能,包括建構歷史記憶、推進理論創新、分析和判斷形勢、宣佈執政綱領、實施政治動員等,從而為黨代會的勝利召開做好思想、理論和政治上的準備。由於“講話”本身具有即時性、時效性和靈活性等特點,能充分發揮其感染、強化和聚焦的作用,具有獨特優勢,能夠及時應對瞬息多變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這作為轉型期執政黨的施政方式,將繼續在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講話不僅是總書記個人意志的表達,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更是以總書記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意志的表達。相比法律法規而言,講話的權威性相對較弱,這也為講話的進一步完善留下很大空間。講話本身,也是一個醞釀的過程,在一定範圍內徵求各方意見,並逐步對有關論斷、提法進行調整和完善,最後再由黨代會做出決定。可見,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正在推進、法律制度還沒有完全成熟和定型的條件下,講話作為中國政治生活、政治過程中的重要方式,為黨內民主、協商民主提供了很好的載體,體現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有助於實現中國共產黨的科學執政和民主執政。

​本文刊發於《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6期,如需引用,請上中國知網下載原文。

《理論與改革》投稿網址:llgg.cbpt.cnki.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