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郟縣茨芭鎮山頭趙村: 一個深山溝就這麼變成了“聚寶盆”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王俊生 見習記者 王佳寧 實習生 王向宇/文圖

平頂山郟縣茨芭鎮山頭趙村:    一個深山溝就這麼變成了“聚寶盆”

4月22日上午,從郟縣縣城開車沿曲折的山路西行近一小時,記者一行到達了茨芭鎮山頭趙村。沒有想象中的貧瘠、雜亂,路兩邊一溜青磚、寬縫、翹簷的民居素雅且頗具古韻,最吸引人的便是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加之隨風搖曳的一株株古樹,整個小山村處處彰顯著文化的印記和歲月的厚重。

近年來,藉助國家級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金色名片,平頂山市郟縣的這個深山溝——山頭趙村,巧用、活用文化資源,把鄉村旅遊做得紅紅火火。

“只要是文化的,就是該保護的”

在山頭趙村,有一座清朝時期建成的關帝廟,歷經200餘年的風雨,寺廟上青瓦斑駁。幾年前,山頭趙村啟動文物保護計劃,在關帝廟原貌的基礎上,加固了房梁和屋柱,使關帝廟成為山頭趙村更加鮮明的文化符號之一。

“搞旅遊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文化環境,老君廟、關帝廟、奶奶廟等,這些珍貴的古蹟,就是山頭趙村的寶貝,我們要堅決保護好。”來自郟縣司法局的山頭趙村第一書記吳帥攀說。

老街古井、後北拐、趙氏祠堂、古街老巷等7個特色景點分佈在村子的不同角落。500多年的古槐掩映下,山頭趙村的滄桑感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瀰漫開來。

除了保護好已有的文化資源,還要建立起新的文化生態圈。吳帥攀告訴記者,以前,山頭趙村的環境屬於典型的“髒亂差”,兩丈寬的路是村民用腳踩出來的,家家戶戶將豬圈裡的廢料直接排放到街上,一到下雨天,雨水、黃泥、糞便混雜在一起,汙水橫流,“最多隻能走個七八步,鞋襪就全溼了”。不僅如此,村裡的學校也沒有教室,孩子們都是趴在樹下的石頭上聽課、寫作業。

從2010年開始,這些尷尬與抱怨一一消失:鄉道、村道紛紛被加寬、硬化;去年,常年發臭的村蓄水池被修整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體育器材應有盡有;家家戶戶裝上了自來水,大大小小的路上都安上了路燈,學校建得像個花園一樣,村民出門見綠,到處古色古香。

“俺最稀罕的就是村口這個戲臺子,你看看多氣派!”71歲的村民趙海山指著村口的戲臺說。這個面積達200多平方米的戲臺約有兩層樓高,兩根臺柱雕藝精湛,最上方“鈞天廣樂”的牌匾透出古樸莊嚴的韻味。

“村裡人都喜歡聽戲,但原來只有個又小又破的戲臺子,師傅們表演都施展不開。後來,村裡花了大價錢修了這個臺子。”趙海山說,村裡現在隔幾天就有戲看,一到春節更是大戲不斷,讓村民們過足了戲癮。

文化活起來 村民動起來

在山頭趙村,有一個出了名的農民舞蹈隊。今年1月,這支平均年齡達到60歲的舞蹈隊,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美麗鄉村中國行欄目的春節特別節目《豐收中國過大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舞蹈隊的隊員大部分是農村婦女,舞蹈基礎差,年齡偏大,記憶力也不好,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靠的是大家的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和一股子拼勁。”舞蹈隊隊長李偉飄說,2015年前後村裡會跳廣場舞的只有幾個人,後來慢慢發展為十幾個人,“從那時起,歡快的樂曲聲便時常回響在夜幕下的山村”。

雖然處於深山中,但山頭趙村村民的業餘生活並不匱乏,銅器隊、秧歌隊、打鐵花隊、舞龍舞獅隊等各種文藝小團體層出不窮。一到晚上,村民們便走出家門,開展各種藝術活動。

作為國家級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山頭趙村在鄉村旅遊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藉助國家獎補資金,山頭趙村不斷完善文化環境,相繼舉辦了山貨大集、桃花節、豐收季、過大年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節會活動,將自己打造成茨芭鎮鄉村旅遊中一張金色名片。

“春節的時候,我們這裡可熱鬧哩,打鐵花、敲鑼鼓,張燈結綵的,下一年,你一定要來看看!”村民張振霞自豪地對記者說。

藉著鄉村旅遊,山頭趙村不僅改變了村容村貌,也聚起了渙散的人心。

“1997年到2011年的14年間,俺村換了8個村支書,群眾不滿意,班子也不穩定。”採訪中,山頭趙村支部書記趙萬選告訴記者,如今以發展鄉村旅遊為契機,村子裡的人氣才開始聚起來了。“我們從小事做起,比如恢復了古寨門和古戲樓,整修了石板街道,讓群眾看得到進步,感受到實惠,這樣就夯實了群眾基礎,村民也願意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了。”

文化振興讓深山溝成了“聚寶盆”

上午11時許,村文化廣場上,七八位村民正圍在一起,加緊趕製一臺5米高的餄餎面機。

“這個機器一次能做50碗餄餎面,大概一個星期之後就能完成,我們準備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到時候肯定又能吸引很多遊客過來嚐鮮。”吳帥攀自信地說。

對如今的山頭趙村民來說,文化帶來的不僅是精神富足,還有實實在在的物質增收。

“文化振興使鄉村旅遊有了強力支撐,為村裡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去年僅僅趕山貨大集一個活動,就讓100多戶村民的山貨賣了出去,一下子增收20多萬。”趙萬選自豪地說。

一棵掛滿了紅色絲帶的皂角樹下,是村主任趙殿臣剛開不久的壹號農家院。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廚房裡忙得滿頭大汗。“誰也沒想到,俺們這深山溝生意會這麼紅火!”趙殿臣說。他覺得,村裡既然決定發展鄉村旅遊,就一定要留得住遊客,讓吃喝、娛樂、住宿等一條服務鏈儘快完善起來,農家樂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

“過年的時候,我們的打鐵花活動吸引了幾萬名遊客,但村裡既沒啥吃的,也沒啥住的,根本留不住人。”為了鼓勵村民大膽嘗試,趙殿臣利用自己做菜的好手藝,率先示範,今年年初開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沒想到每天都能接待七八桌客人,營業額近3000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還得帶動村民。作為村裡旅遊活動策劃的“靈魂人物”,趙殿臣現在滿腦子都是如何讓村民通過旅遊致富,他覺得遊客數量一多,經營摔碗酒、唱戲說書、燒烤喝茶等生意都能帶來不錯的收入,很有可行性,“我最近正在琢磨咋上這些項目,咋樣才能讓其他村民也跟進”。

“有文化底蘊,鄉村旅遊的獨特魅力就能充分展示,有人願意來、來了能留住,深山溝就能變成聚寶盆。”吳帥攀告訴記者,現在不少村民都搞起了農家樂,“大家的信心很足,都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點評

以文化振興撬動鄉村振興的 郟縣模式需要更多長期產業鏈

□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 楊建國

郟縣茨芭鎮山頭趙村通過巧用、活用文化資源,大打文化牌,讓鄉村振興有了強力支撐,可以說為全省以文化振興促鄉村振興提供了可以借鑑的樣本。

未來想要形成更加系統、全面的用文化帶動鄉村旅遊升級,進而推進鄉村振興的郟縣經驗,就不能僅僅只有少數山頭趙村這樣的點,而應該形成以點帶面,以面撬動整體的方式,從鄉村旅遊升級為全域旅遊,從鄉村文化,升級到城鄉互動上來。

對於郟縣以文化振興撬動鄉村旅遊,推進鄉村振興,我有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開發利用鄉村文化的時候,要守住文化的根,不生搬硬套,不簡單複製,不盲目跟風,避免一些地方出現的盲目擴張重建和低層次無序開發等亂象,紮實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和名片。

第二,要重視長期產業鏈打造,包括結合本地特色文化旅遊項目,也包括對鄉村文化及鄉村旅遊的管理和運營,以及對鄉村人才的持續培養等等。只有做好這些,才能讓文化振興真正能夠持續不斷地賦能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