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清流,禁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應該期待嗎?

這幾天家長、老師、微信家長群、出盡風頭,博盡版面,吸引眼球的能力,趕上娛樂新聞了。畢竟,中國那麼多適齡孩子,家長們對教育方面的各種新聞、資訊都非常敏感、重視。

最近沸沸揚揚,發生在家長群裡的不愉快新聞,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心有慼慼,“那不就是自己身邊的事嗎?”

“我們的群裡也發生過這事。”

一股清流,禁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應該期待嗎?

五味雜陳的家長們,一邊吐槽著別人的故事,一邊顧影自憐,繼續在家長群裡看著不想看,也得看的信息;說著不想說,也得說的套話。

現在,終於迎來了一股清流,西寧城西區教育局明令防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出臺了《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具體要求如下:

1、 休息時間不要發;

2、 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批評表揚、拉票評比不發;

3、 未經區教育局許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動信息不要發。一般性通知,原則上不點贊、不回覆,避免“拍馬屁群”的出現;

4、 與工作無關的言論、圖片、鏈接等信息不要發,避免“廣告群”的出現;

5、 他人隱秘信息不要發。啥也別說,先為西寧城西教育局點個贊。就衝對輿情的積極掌握,並主動作為,該教育局就值得敬佩。


一股清流,禁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應該期待嗎?


“五要五不要”規定的具體內容來看,基本上把準了“家長群綜合症”的脈,“家長群”裡經常出現的一些讓人厭惡,但又無法避免,甚至不得不做的事項,也大致被羅列。

比如第3條提到的“拍馬屁群”現象。這應該是每位家長都有的切身體驗。

但凡有個什麼節日,群裡一早就有熱心的“帶頭家長”,為老師送上祝福。結果就是“雄雞一唱天下白”,有人帶了頭,其他家長情不情願,也要硬著頭皮跟進,麻溜兒地跟著“蓋樓”。

要是遇上教師節,更不得了,蓋個幾十層高的樓(樓層數一般取決於班級人數),是基本款。有時還有更進階的做法,由“帶頭家長”呼籲並攛掇,為老師買束鮮花或其他小禮物,想真真切切的表示一下家長的心意。

一般來講,老師都是拒絕的,“帶頭家長”就會拋出預案,變成為班級添點新東西……

還有一種更常見的現象,老師在群裡宣佈點啥消息,下面馬上齊刷刷“收到”,隊形整齊,回覆神速。後知後覺進來的家長,要看到老師發的正事,還得慢慢爬樓查找。

事實上,這些情況不僅家長不樂見,許多老師也很不喜歡。平時工作就夠忙了,還要三不五時看看家長群裡分分鐘就能蓋起來的萬丈高樓,檢查一下有沒有“有效”的、需要回復的信息,萬一錯過了,可能還要惹得家長不高興,何苦來哉?

但,就是這種把家長、老師都搞得精疲力竭,都不討喜的現象,卻一直既“堅強”又尷尬的存在著。西寧城西區教育局的這一硬性新規,甫一出臺,很多家長、老師都歡呼雀躍,奔走相告,評論區紛紛留言表示支持,甚至呼籲各地跟進,全國推廣。看這陣勢就知道家長、老師“苦群久矣”。

一股清流,禁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應該期待嗎?

中國是禮儀之邦,凡事喜歡講人情,講面子。這麼遭人恨的“家長群”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確實有比較實用的功能性,比如發佈信息,即時互動。但又造成如此尷尬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國人傳統的“人情世故”所賜。

比如,在群裡對老師表達尊敬之情。不能說有錯,也不能一口認定是虛偽,或拍馬屁。但一旦形成“羊群效應”就很容易讓人覺得不適,虛偽。

“最真摯的話,被一個人說,是深深的感動;被一百個說,則是味同嚼蠟的矯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中國人講人情、愛面子的習慣,又“逼迫”著大家自發地組成“羊群”。

“別人都發了,咱也得發,不發多不好”

“快發吧,老師看到別人都發,就咱們沒發,多尷尬”

“趕緊發,別落了後,別讓老師對孩子有啥偏見”……

事實上,你以為老師就喜歡這樣的“場面”,估計老師也是一萬個尷尬和嫌棄,但怎麼辦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最後大都選擇用沉默化解。

此外,群裡存在的老師和家長情緒對立的情況,實際上很多也是“面子”問題造成的。

一股清流,禁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應該期待嗎?

同樣的話,同樣重的語氣,如果是老師和家長私聊,估計家長可以接受。但如果放在群裡就不一定了,畢竟有那麼多家長看著呢,“面子”還是要找回一點的。這樣的氛圍,往往容易把一件原本簡單的事,搞得很僵。

再加上有些其他的“熱心”家長,為了表示對老師 “力挺”和助威,往往喜歡站在老師的角度,和老師一起“指責”另一位家長,無形之中,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和對立。

還有一種,屬於“無關言論”引起的“無妄之災”,“家長群”純屬背黑鍋。

比如有些愛在群裡發言、曬圖的家長,難免有些言論、表現讓其他家長看不順眼,雙方就把家長群當成了“戰場”。如果真到了“戰火紛飛”,影響惡劣的時候,老師必然要出手終止紛爭,甚至把一方過激者清理出去,這些都可能成為更大紛爭的導火索。

西寧城西區教育局的這項新規,能否興利除弊,化解家長群的種種“頑疾”,還未可知,但從輿論上看,很多人還是抱有期待的。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這項規定的落實和效果不樂觀。甚至有人主張一步到位,取消這些群,而且也有說得通的理由“我們以前唸書的時候,也沒各種群,不一樣過來了嗎”。

也許最近見諸媒體的,有關老師和家長間不愉快的事件較多,也可能是大家“為群所累”太久,讓很多人都有些想法和情緒。其實,老師和家長之間,根本不存在對立,相反,卻是目標和行為都高度重合的“一致行動人”。這項規定的意義,更多的是引導大家趨利避害地使用“家長群”這個工具,而不是一棍子將其打死。

真說起來,這項規定的出臺,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感到慚愧。就像牆上貼著“禁止大聲喧譁,違者罰款”標語一樣,如果大家有充分的自律和默契,類似這樣的警告,其實可以不寫的。不成想自律不見了,默契沒有了,沒辦法,秩序要維持,就只能靠這些更強硬,更有“衝擊力”的標語和規定出面了。其實,這種“清流”的背後,也是尷尬。

一股清流,禁止家校網絡平臺成“拍馬屁群”,應該期待嗎?

新規出臺了,效果會不會好?別向新規要答案,答案在每個人自己身上。從最近不斷出現的不愉快事件中,得到警醒,遠比分出對錯更有意義。老師和家長之間,哪裡有誰對誰錯,哪裡有大的矛盾,只不過大家慢慢放鬆了自律,又不斷破壞雙方的默契,“以為這個時間聯繫,沒有問題;以為這個態度溝通,他能接受”。殊不知,這些沒有充分換位思考的“以為”,正一步步打破原有的平衡和平靜。

規定雖然出臺,默契和自律依然需要重新喚醒,相輔相成才會有效果。“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先完成“人”的自我救贖,“規定”才能真正彰顯作用,不然,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