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蕾 郎平一条短信打开心结

曾春蕾 郎平一条短信打开心结

曾春蕾 女,1989年11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女排队员,2014年世锦赛亚军、2015年世界杯冠军、2018-2019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冠军。

曾春蕾 郎平一条短信打开心结

曾春蕾帮助北京女排夺得23年来首个职业联赛总冠军。图/Osports

从一个懵懂少女到世界冠军,

再到因伤病落选里约奥运会……

曾春蕾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坚守。

绽放全运、留洋海外、回归救主……

她找回了最好的自己。

一个多月前,

作为绝对主力,

曾春蕾帮助北京女排实现联赛冠军零的突破,

完成北京三大球大满贯最后一块拼图。

夺冠后,

曾春蕾哭了。

她说自己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也期待着达到职业生涯另一个高点。

联赛夺冠“眼泪往外涌”

在3月结束的2018-2019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中,随着最后一分制胜球落地,光彩体育馆沸腾了,“北京是冠军”响彻全场。这是北京女排时隔45年重夺全国顶级联赛冠军,同时也是23年来的首个职业联赛总冠军。北京成为中国体坛唯一实现三大球职业赛事大满贯的城市。

赛后,曾春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度哽咽,导致采访几次中断。“没想到会这么感慨。”曾春蕾赛后不断重复这句话。

15岁进入北京女排,曾春蕾一打就是15年,这期间的每一年、每一届队伍所遇到的困境,她再清楚不过。北京女排曾在保级、降级中苦苦挣扎,队伍曾因成绩不佳找不到赞助,也很难回到主场作战,即便回到北京也因为资金问题无缘光彩体育馆,那时候的北京女排在联赛中的地位极低。不停地换帅,一批又一批的队员更新换代,队伍的成绩却不见起色。

一步步打回甲级,冲进联赛4强,到如今成为联赛冠军,北京女排经历了一段极其难熬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曾经遭人看不起的“丑小鸭”在不断的奋斗中,成就了一段传奇。

夺冠那天晚上,曾春蕾“本以为高兴会多一点”,但想到过去的队友和教练,想到那些荒唐的事、青涩的自己、痛苦的蜕变以及看台上的爸爸妈妈……“15年的种种都随着眼泪往外涌”。

一个月后,回想夺冠时的情景,曾春蕾依旧忍不住红了眼圈。

曾春蕾说,北京女排之所以能够在今年崛起,主要在于板凳深度,一个位置可用的人多了,针对不同的情况换上不同的队员,对手没法做针对性的布置。再一个原因就是班子齐,北京精神、北京女排的队魂逐渐被塑造出来了。

说到“队魂”,最大功臣要数北京女排主教练张建章。

在曾春蕾看来,张建章的到来进一步激发了队伍的凝聚力。以往大家都知道,只要把北京拖到第5局就能赢下比赛,但这个赛季,他们打了8个5局比赛,赢了6个。

“大家在关键时刻‘你搀我一把,我拉你一下’这种劲儿出来了,是张导在训练中细小环节上的要求,让我们慢慢形成了这种精神。”曾春蕾说。

无缘里约家人不敢说话

如果说北京女排夺冠是曾春蕾最难忘的高光时刻之一,那落选里约奥运会就是她记忆最深刻的艰难时期。

对曾春蕾来说,落选奥运会就像是一个结了痂的伤口,即使再不愿意去提及,可疤痕还在那里。要知道,2015年世界杯,中国女排的几大主力因伤缺席,外界极不看好,是曾春蕾扛起了队长的大旗,顶住压力带队夺冠,并拿到次年里约奥运会的入场券。即将出征里约时,却被告知落选,昔日冠军队长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但相比于出征大名单公布之后的失落,曾春蕾在争取名额的过程中更加煎熬。当时,她很想随队出征里约,也知道有机会,但膝伤让她在竞争中掉队,“膝盖就是不争气,跳不起来。”

曾春蕾的内心很挣扎,“你也不是不行,你也不是不知道这个球该怎么处理,但你的腿就拖在那儿动不了”。

眼看着慢慢被边缘化,却力不从心,个中滋味只有曾春蕾知道。

在最煎熬的那段时间,曾春蕾给最亲近的家人打电话,爸爸告诉她一定要善始善终,在最后这个阶段,哪怕队伍只是需要你在场上练,也要把每堂课练好。对球队的责任感让曾春蕾渐渐走出阴霾,她相信队伍是一直在的,自己还有机会。

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不在一起,曾春蕾每天都和队友在场地里摸爬滚打,泡在会议室,泡在治疗室……她知道大家有多不容易,不管谁去,拿到好的成绩就不辜负大家在场上挥洒的汗水。

国家队出征里约后,曾春蕾回到北京,为了顾及女儿的情绪,曾春蕾的父母变得小心翼翼。

其实,曾春蕾已经调整好了,反而是父母有点没跟上节奏。她一回家,妈妈就跟爸爸说,“千万别跟蕾蕾乱说话,别刺激她。”爸爸就不敢跟她说话。后来妈妈又跟爸爸急了,“你也不关心闺女。”

每每想到这些细节,曾春蕾都感觉到幸福。她知道爸妈很想关心她,但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关心合适,“但那都是围绕着爱的。”

虽然没能亲自上阵,但曾春蕾的心与姐妹们紧紧系在一起。小组赛输给荷兰队后,曾春蕾难受得吃不下、睡不着,因为当时的荷兰队对中国女排来讲还不是主要的竞争对手,这让后面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当1/4决赛赢了巴西队后,曾春蕾又感动得直哭。

曾春蕾很自豪,感觉自己就在队里。

转眼间,又是一个新的奥运周期。对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曾春蕾觉得“弥补遗憾”并不合适,但她希望能达到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高点。

重回赛场一年打三份工

正是落选奥运这件事,激发了曾春蕾的一些潜能。在同龄的队友选择退役、组建家庭、再就业之际,曾春蕾选择重回赛场。

她不是没有动摇过,也考虑过离开球场。但师姐冯坤的一番话让她坚定了选择。冯坤告诉曾春蕾,赛场转身是很快的,打球这件事情如果放下了,以后就很难再回来了,但工作岗位是一直都有的。

曾春蕾仔细想了想,自己的竞技状态还在,也还想打,那就继续打吧,但心态不一样了。

以前,曾春蕾在球场上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拿成绩,打出好的数据,要有好的发挥。虽说目标没有问题,但每一天、每一场球都有点太注重这些东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反倒影响了本来的技术发挥。

从2016年以后,那些都不重要了。球队输过不该输的球,也赢了外人不看好的比赛,曾春蕾觉得,这些都经历过了,就知道了什么是平常心,去享受每一场球,精力集中在过程上面就好。

在人生的岔路口,曾春蕾选择把排球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她放下了很多,同时拾起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了技术的发挥上。

2017年天津全运会,曾春蕾带领着北京队的姐妹们从资格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拼得一枚宝贵的铜牌。随后,她再度入选国家队,重回中国女排大家庭,跟着姐妹们一起拼搏获得大冠军杯赛冠军。

2017-2018赛季,曾春蕾打了“三份工”,意甲联赛、临时救火北京女排、二次转会又加入上海女排,凭借曾春蕾出色的防守和一传实力,撑起了上海女排右翼进攻,最终帮助上海队获得亚军。

对于曾春蕾来说,每个阶段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相比于15年前,曾春蕾不知不觉间在思想上迎来蜕变。以前更想要突出个体,锋芒毕露的心态,但是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更看重的是怎样托着大家一起往上走。

排球在曾春蕾的生活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她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曾春蕾说,做一件事情的坚定性、乐观的态度都是排球带给她的。

比如奥运会落选,其实她根本没觉得那件事有多大,她反倒觉得在摔倒之后汲取经验教训、学会翻篇更重要。这也是她在打排球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不对自己改变不了的事纠结太久。”

即便经历了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曾春蕾依然相信还有提高的空间。

恩师郎平叮嘱不要放弃

今年3月9日,北京女排主场3比1力克天津队,首次夺得女排超级联赛冠军。那一场,曾春蕾的球迷后援团从新加坡、中国香港、广州、新疆等地专程赶到北京光彩体育馆。在他们眼里,曾春蕾乐观、坚韧,在场上敢打敢拼、永不放弃。

球迷们的评价,让曾春蕾不好意思地笑了,但是她觉得“他们说得很对”。

曾春蕾说,她身上的这些特质,都是从郎平那里学来的。

从一个青涩少女到北京女排的“定海神针”,曾春蕾一直视郎平为“导航灯”。

在曾春蕾对排球还没入门时,郎平这个名字就已经在她心中扎了根。当时,郎平是中国女排的实力担当,她的暴扣打法让曾春蕾心生崇敬,希望有一天也能像郎平一样成为国家队的中流砥柱。到后来,郎平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曾春蕾又看到了郎平在做人、做事上的优点,并深受影响。

曾春蕾清楚地记得郎平对“乐观精神”的定义。乐观不是说打顺风球的时候乐观、或生活顺风顺水的时候嘻嘻哈哈,而是体现在你困难的时候、别人不看好你的时候,你依然坚定、能看到后面的光明。

正是从郎平那里,曾春蕾学会了任何时候都不要沮丧、不要放弃。

2016年最严重的伤病期间,曾春蕾除了忍受伤痛,还要忍受无缘里约奥运会的巨大压力。郎平看出了曾春蕾坚强的外表下内心的“郁结”。一个平常的中午,一条短信让曾春蕾打开心结:“曾,不要放弃,还有机会。”

这是一条来自郎平的信息。这条信息对曾春蕾很重要。

曾春蕾说,这条信息不是说给她当时冲击里约奥运会燃起了多大的希望,对她而言,它意味着更多。有了郎平那句话,她相信就算没去里约,以后也还有机会,“只要我不放弃。”

郎平的很多细节都让曾春蕾受益良多。曾春蕾明白,郎平为什么能成为大人物,就是因为她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兢兢业业。

中国排球发展空间很大

随着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和全明星赛结束,曾春蕾越来越感受到中国排球发展的迅猛和多元化。

从前的联赛,关注度不高,排球市场也做得一板一眼。近几年,联赛的形式越来越趋于成熟。曾春蕾举例说,这个赛季北京女排最后几个主场,上座率很高,她能感受到场上得分之后,球迷给的反馈完全不一样,包括DJ与球迷的互动、中场拉拉队、还有球票一票难求的现象……

包括前些天参加的排超全明星赛,曾春蕾和很多球员一起与赞助商的互动,在她看来也是排球运动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感觉排球在中国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2017年,曾春蕾到意大利联赛打球,50天里,除了保证自身的竞技水平,还学习了意大利的排球周边,包括球市、球迷、场馆、市场运营等。

热爱排球不光是打球,她还想尽己所能参与一些排球周边的事。

对于国内外排球氛围的区别,曾春蕾深有体会。意大利的排球氛围跟中国相比很不一样,中国人相对含蓄,意大利人比较奔放,每一场球都高声呐喊,每一支球队不管是主场还是客场都有各自球迷的区域,他们带着鼓、喇叭,有固定的曲子和口号,是一个很系统的组织。

好在,目前中国在这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好了。球馆的装饰、运营,包括球队、球员、球迷这三方的互动,以及周边产品销售都越来越职业化。

曾春蕾说,作为球员,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好状态,用成绩说话。不过,将来进入下一个人生选择时,她希望也跟排球有关系,用其他方式延续对排球的热爱。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曾春蕾:乐观,越来越乐观,打球越来越洒脱。比如以前一场球发挥失常、或是特别想打这场比赛却只能当替补时,心里就会很难受,吃不下饭。但是今年就觉得,只要赢球就开心,无论谁打都行,当然自己也时刻做好了准备。

2

新京报:未来,你对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曾春蕾:我希望排球市场越来越好,每个人对排球都有一定的了解,都有一定的排球知识储备,也就是所谓的普及率。我也希望排球在赛场以外的趣味性越来越强。

3

新京报:未来,你对国家社会有怎样的期待?

曾春蕾: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就特别好,每个人的民族信念非常强。我出国的那段时间更坚定了这种看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我们的社会都进步得太快了。

我觉得充满活力应该是一个人的常态,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从事哪个行业,你都要有热情。坚定性是现在年轻人相比父辈缺失的东西,我很高兴在运动队的成长中学会了坚持,走到最后的都是那些懂得坚持的人。 ——曾春蕾

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涵予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