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聽書稿特別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在哪裡

寫聽書稿快一年了,也成了三家平臺的簽約作者,在聽書稿的寫作上有了一些心得。同時,因為受邀成為青橙學院聽書稿拆書稿的點評老師,給很多立志寫聽書稿的同學做了一些點評工作,也看到了大家容易犯的一些常見問題。所以,想著寫下來,既有個總結,也算是一個分享,對與不對,權在體會。

第一是邏輯結構的問題。

聽書稿邏輯結構問題要求特別高,很多平臺都會要求你提供思維導圖,那麼思維導圖對邏輯的要求就更高了,從大標題到小標題之間都要有一個邏輯關係的存在。或是遞進,或是平行,總之,就是要看到一個清晰的邏輯層次。

我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害怕陌生人》的聽書稿。那麼中心標題當然是這個書名,就是害怕陌生人,圍繞這個中心標題,我寫出了三個大標題,第一是你在害怕什麼?第二是你為什麼會害怕?第三是如何擺脫害怕的困擾。

這三個大標題就是一個遞進的關係,第一個是你害怕什麼?what 。第二個為什麼害怕是原因?why。第三個就是結果就是方法論 how。

之後呢,我再來看看細分的小標題,在第一部分你在害怕什麼中,我的三個細分小標題是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害怕他人的敵意反應,害怕自己的焦慮症狀出現。這就是並列的一個關係。

第二部分你為什麼會害怕,我就採用了一個遞進的關係,第一個小標題:基因家庭環境提供了焦慮的基礎,第二個:創傷性事件和社會整體價值觀是焦慮的助推器,第三個:對事物的不合理看法進一步加重的焦慮。概括起來,第1個是基礎,第2個助推器,第3個進一步加重,這三個詞使得這三個小標題形成了一個遞進的關係。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破題。

破題,就是文章的首篇,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也就是引出本書主要內容的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個故事,可以是一系列的情景等等。

破題,注意的事項,第一個就是要吸引人,就是讓人一下子聽進去;第二個呢就是要緊緊圍繞你的中心主題去舉例說明,而不能場景過於分散;第三是把把握好節奏,用適當的長度破題。

下面我還是舉我的兩篇文章的例子。

我的《強迫的愛》的聽書搞,用的是一個詩人的愛情故事破題。我是這麼寫的:顧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的名字,她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他的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可以說是傳遍大江南北,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浪漫氣息的詩人卻在1993年,以殺妻後又自殺的行徑引起大眾一片譁然……後面通過顧城執迷戀情造成的悲劇引出了全篇。

顧城和謝燁的愛情故事裡有很多內容,包括一些風花雪月呀,還有為了追求愛情,怎樣不懈的努力,這些很豐富的東西,但是我只用它的這個執迷階段的這個情節來引出主題。

再舉一個例子,還是《害怕陌生人》,這篇聽書稿我用的是一系列的場景來破題。我是這樣寫的:你一定曾經有過以下的體驗,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就會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和陌生人面對面交談會感覺不如通過隔著屏幕交流自在,有的人呢則是不敢直面別人的目光,在別人的注視下就會手足無措等等,這些症狀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社交焦慮症的表現……在很多場景之後,緊接著我又舉了一些有焦慮症的名人的名字,還有一些數據的支持,做了一個很好的破題。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新知的問題。

文章中的新知問題,也就是新的知識點的問題。

大家一定要知道聽書稿是要在在20分鐘左右的時間把整篇書的內容給大家做個介紹,如果把它浪費在一些大家很熟悉的知識點上,那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在我點評的文章中,很多作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對一些大眾再熟悉不過的內容也給予了大篇幅的解釋和介紹,比如什麼是知己知彼,什麼是熱情、專注等等,這就大大降低了他的文章的含金量。

因為聽眾們是想通過在有限的時間內瞭解到對他來說更新鮮更有趣、更有助於自我成長的一些東西。如果你的文章裡沒有一定的含金量,當然無法過稿。

以上三點,是我的一點小小的體會,希望與同仁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