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每次我去浙江音樂學院,看到這個大石頭,都會站立在天地間想很久,然後轉頭仰望旁邊的李叔同雕像。這塊石頭安放在李叔同的雕像邊上,雕像和石頭之間的綠樹中,安放著李叔同先生的簡介。石頭上刻著李叔同先生的集字: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浙江音樂學院秉承李叔同先生倡導的“學堂樂歌”精神,以“事必盡善”為校訓,以“高水平音樂學院”為辦學目標,追求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水平辦學。

浙江音樂學院的前身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是浙江省最早開設高等音樂教育的高校,被譽為全國最美的音樂學院。李叔同先生早年在這裡從事學堂樂歌的寫作和教學,學院因此成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百年前,李叔同先生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授學堂樂歌,唱出了浙江現代音樂的啟蒙之聲;百年後,浙江音樂學院的成立,填補了文化大省缺少高等音樂學府的空白,更承載了浙江人殿堂級的音樂夢想。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李叔同是一位以創作“學堂樂歌”而著稱的音樂家。同時,他在戲劇、美術、詩詞、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較深的造詣,特別是在我國近現代美術和話劇等方面,有著開創性的貢獻,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充滿傳奇經歷而又多才多藝的曠世奇才。

李叔同是我國近現代的啟蒙音樂家和樂歌作家。我國近現代音樂起源於大多用外國曲譜填詞的“學堂樂歌”,李叔同就是“學堂樂歌”的重要作者。李叔同的音樂教育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樂歌創作中。李叔同編寫的樂歌,體現了他“促社會之健全”和“感精神之粹美”的音樂觀,影響深遠。

李叔同由一個富家風流公子和文壇名士,變為一個剪掉辮子改穿西服的留日學生,變成一個西裝革履佩戴金絲眼鏡的報紙編輯,變成穿長袍馬褂足蹬布鞋的教師,又在中年決然皈依佛門,以苦行僧而終其一生,最後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

可以說,李叔同把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的角色,都發揮到了極致。在音樂上,他以《送別》作為留在紅塵世界的餘音,百唱不厭,經久不衰,感人至深。

■李叔同樂歌代表作選《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李叔同雕像屹立天地間,靜靜地守望著這片與他緣分殊勝的大地,這不僅是一種紀念,更多的是感召;當然,更重要的是用實際行動回應當初李叔同先生留下來的餘音,讓音樂教育——薪火相傳、引商刻羽。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浙江音樂學院從籌建到啟動再到建成,經過了3年多辛勤建設,順利完成了夢想之旅。無論是75天的浙江建設史審批速度之最,還是3年裡完成的35.2萬平方米建築體量,“浙江速度”的背後,是省委省政府對“八八戰略”的深入貫徹和推動;是各級部門和單位的統籌、協調、服務和管理;是設計方派出最強班底構築藍圖;是西湖區的主動請纓徵遷;是杭州市集結市區兩級40多個部門骨幹力量,全程負責項目代建;是多個部門的精誠合作和數萬勞動者的日以繼夜……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這就是“事必盡善”精神的充分體現,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締造奇蹟,才能讓不可能變為可能、讓可能變為更好。事必盡善,任何事情不是隻考慮做過,而是追求盡最大可能做得更好、做得更美、以至完美。

還可以更好。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價值觀,什麼事情都追求速度,結果導致整個社會都蔓延著急功近利的浮躁。

事必盡善,不只是追求品質,也是對“節約型社會”的一種響應,因為草率會導致沒有必要的浪費。快,不是目的,目的是好;又快又好,才是盡善。借用音樂的語言來說,就是——和諧的樂曲關鍵不是快慢,而是有規則的律動,才能悅耳動聽。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把“事必盡善”作為校訓,好。

今生今世,我是沒有因緣在這裡接受薰陶了,只要每次走過,能停下腳步,用心感受一份能穿越歷史的力量,足矣!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在浙音,看到了事必盡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