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4G,“孤島”墨脫不再孤單

高速公路,4G,“孤島”墨脫不再孤單

1月下旬的林芝,天朗氣清,寒意仍未退去。而在100多公里外的“蓮花聖地”墨脫,則微風和煦,溫暖如同陽春三月。

雖然平面距離僅100多公里,但因蜿蜒曲折、路況較差,乘車仍需至少5個小時。而對於駐守於此的林芝軍分區“墨脫戍邊模範營”官兵來說,這已經是一條溝通內外的“高速路”了。

筆者有幸與官兵們一起,乘車進入墨脫,真切感受新時代戍邊官兵身邊的點滴變化,聆聽發生在那裡的新故事。

高速公路,4G,“孤島”墨脫不再孤單

“雪域孤島”成為歷史

“現在條件好了,官兵們不再擔心困在裡面。”新婚燕爾的“墨脫戍邊模範營”司務長張濤和妻子離別時一臉不捨,坐上開往墨脫的汽車後,愁雲漸漸散去。

“以前進入墨脫只能靠兩條腿。”張濤說,2013年墨脫公路通車之前,官兵只能經由“老路”進入墨脫,一趟下來需要3天時間。而現在,在不遇到泥石流、山體滑坡的情況下,官兵從波密乘車幾個小時便能到達。

官兵所說的“老路”是一條騾馬小道,經米林縣派鎮翻越多雄拉雪山到達墨脫縣背崩鄉,再進入墨脫縣城,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通過,稍不注意就可能跌落數百米深的懸崖。

“那時候最怕下雪。”張濤說,一旦下雪,多雄拉山變得寸步難行,大風夾雜雪粒瘋狂拍打著身體,讓人眼睛睜不開,看不清前方道路,就連常年往返的騾馬隊也不得不停歇下來。如果發生雪崩,情況更是不堪設想。

“一日之內見四季”是官兵最深的體會。翻越高山時還是一派北國風光,缺氧難行,下了山之後海拔陡然降低,氣溫升高,蚊蟲滋生。曾有官兵休假歸隊經過時,腿上吸附了90多條螞蟥。

2010年,在墨脫公路正式通車之前,有官兵搭上試通車的快車,喜悅的心情難以言狀。而在墨脫公路正式通車後,現代文明也向這片藏南秘境張開了懷抱,官兵們總算和內地接軌了。

“媽媽,我在墨脫很好,不用擔心我。”新排長李麒訓練之餘給家人打了個視頻電話,隔著屏幕分享在墨脫的收穫。這個在南京長大的小夥子進藏前聽說很多地方連3G信號都沒有,到來之後才知道官兵們早就邁上了網絡通信的 “高速路”。

三連軍醫鄭宗釗說,以前信號差,官兵與家人通電話基本靠吼;而現在每個點位都通了4G網絡,官兵隨時可以和家人開視頻聊天,不再擔心“親情掉線”。

這幾年墨脫相繼通網通電,官兵不用再為了找信號打一個電話走很遠的路、爬一座又一座山,以前為了打電話找信號用的“信號樹”成為老墨脫對新戰士的談資。

“對官兵而言,‘雪域孤島’正在成為歷史。”該營教導員楊進說,為了破解官兵休假及家屬來隊難的問題,上級機關積極排憂解難,徵求官兵意見,探索實施“休假探親直通車”,官兵家屬再也不用擔心進不來。

高速公路,4G,“孤島”墨脫不再孤單

巡邏官兵吃上了火鍋

“現在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蔬菜!”走進駐地海拔1800多米的四連營區,餐桌上每天都能見到新鮮的綠色蔬菜。該連指導員孫燦林說,這得益於他們積極探索野戰條件下後勤保障,進行戰建一體取得的成果。

現在,除了定期採購,連隊溫室大棚能種三季蔬菜,全年保障官兵新鮮蔬菜需求。用官兵的話來說,頓頓有瓜果,餐餐不重樣,徹底告別了以前每頓吃罐頭的歷史。

不光如此,他們還群策群力,積極解決巡邏路上熱食保障難的問題,探索機動途中熱食保障機制。

說著,官兵還自豪地展示最近幾次巡邏時吃各種美味佳餚的手機視頻。

“現在巡邏路上也能吃到熱騰騰的火鍋了呢。”教導員楊進說,以前條件有限,官兵上山巡邏主要採取定點保障的方式供應熱食。而巡邏官兵遠離點位只能靠乾糧充飢,隨身帶幾塊壓縮乾糧和一壺水就是一天。

一次巡邏途中,患有胃病的戰士周強肚子痛得難受,什麼也吃不進去,讓楊進很是心疼。

“要是能吃口熱的就好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為讓官兵以更好的狀態參加巡邏任務,楊進想出了“野戰火鍋”的點子:採取用保鮮膜封裝的方式,將便攜易帶的新鮮食材帶上山,就近利用山上木柴生火做飯,讓官兵吃上了熱氣騰騰的火鍋。

此後,官兵們在巡邏路上創造了多個第一:出發前將滷肉和作料真空包裝好,吃午飯時煮上一鍋麵條,再將滷汁澆上,第一次吃上了打滷麵;將煮熟的肉剁爛封裝起來,休息時取出饅頭掰成兩半,再將肉放進去,第一次吃上了肉夾饃……

“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三連班長李旭入伍以來先後參加過20多次巡邏任務,談到巡邏路上的變化感慨不已。

“現在上山巡邏可是個香餑餑。”李旭說,現在每次巡邏前,除去各項準備工作,他們還要專門徵求官兵意見,開會決定下次的“巡邏套餐”。如今,人人爭當巡邏王。

全年都是訓練黃金期

“戰爭不會選擇天氣,訓練也要不分白天黑夜。”說話時,五連連長陳顯剛正指揮連隊進行夜間射擊訓練。五連駐防離江水近,全年大霧天氣多,晚上和早晨可見度低。為此,官兵結合營區周邊實際,積極錘鍊夜間射擊硬功。

老墨脫們介紹,現在真訓實訓的作風貫徹到了每個邊防點位,部隊也經歷了從戰建一體到以戰為先的轉變,軍事訓練湧現出了一群嗷嗷叫的“小老虎”。

“我們現在要抓緊時間固強補弱,狠練打贏本領。”去年,四連連長何明飛帶領9名戰士參加陸軍部隊組織的“精武—2018”比武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初步檢驗了前期訓練成果,但也看到了存在的不足。

“官兵的思維打開了。”該連結合“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討論辨析活動,積極開展練兵備戰研討,班排之間相互挑應戰,全連掀起了群眾性練兵熱潮。

為進一步提高軍事訓練效益,何明飛帶著連隊官兵積極探索新的訓法戰法,積極借鑑友鄰單位好的經驗做法,並給自己定下了2019 年的小目標:參加上級比武,勇爭第一!

“現在全年都是訓練黃金期。”從前,官兵都覺得每年的10月至次年4 月氣候溫和、降水稀少,是訓練黃金期。而現在,官兵抓住全年不同時間備戰打仗。

高速公路,4G,“孤島”墨脫不再孤單

“每年的5月至9月是雨季,大雨可以連著下幾十天不停,對室外軍事訓練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響。”越是挑戰,就越是提升戰鬥力的機遇,越能激發官兵練兵備戰的動力。他們將官兵拉到野外練兵場,頂風冒雨訓練,不僅激發了官兵血性虎氣,還強化了戰鬥素養,鍛鍊了戰術技能。

如今,全營不斷興起練兵比武的小高潮。一連駐地偏遠,官兵進行潛伏與反潛伏、偷襲與反偷襲等重點課目訓練;由於地形限制,射界受限,三連官兵群策群力攻克小口徑火炮的俯仰角射擊;四連駐地海拔高,視線良好,官兵依託完備的陣地系統組織班組對抗。

“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也是軍隊職能所繫、使命所需、價值所在。”教導員楊進說,官兵們利用多樣地形和複雜天候練兵備戰,不斷探索創新戰法。

(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