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別對待開心的朋友和不開心的朋友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最近一直忙著手頭上幾件比較重要的事,沒顧上更新節目。我的聽眾和粉絲催了我好幾次了,正好前幾天有空,想靜下來寫點東西,結果一個哥們打電話來了,說出來陪我喝幾杯吧,有事,心裡不爽。

按照我多年來的習慣來說,朋友要是有什麼開心的事,而正好我走不開,我就推辭了,可是如果朋友有什麼不就開心的事,那基本上不管多晚,我都會一個電話就跑出去了。我曾經開玩笑說,你可千萬別誇我有多仗義,而是因為我好奇,因為不開心的事一般才有些秘密啊、隱私啊什麼的,才離人性更近,我願意瞭解這個,長見識嘛,再說了,有什麼不開心說出讓大家開心開心也好。

怎樣區別對待開心的朋友和不開心的朋友

這是玩笑話,是我的自嘲,大家別當真。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開心的時候,我們想見的那些人,一定都是我們心裡認為關係最好的朋友嗎?

其實不一定。

當人在情緒不穩定,內心壓抑需要宣洩和排解的時候,其實我們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和我們的情感位置一致甚至比我們的情緒位置更低一點的人。比如境況、處境和感受差不多的朋友,比如某些社群團體,比如有些有著相似經歷的同類人哪怕是陌生的網友,或者乾脆是有能力把雙方情緒調整到同等位置的人,比如心理醫生等等。我們把自己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其實並不一定指望對方給出什麼具體的幫助,很多時候,其實是在潛意識裡希望獲得一種承認,對失敗、無助、孤獨、痛苦的承認,這種承認一方面來自於對方的接納、理解、認可、安慰,另外一方面也來自於對方的相同經歷或感受。

也就是說,負面的消極的失敗的悲慘的遭遇,不僅僅是我自己才有的,你看,別人也有,甚至比我還慘,這就等於是承認了我的存在啊。這叫什麼,這就叫同位置換,也叫同理心。

怎樣區別對待開心的朋友和不開心的朋友

所以,面對一個既不開心又信任你的人,最好的溝通方式不是說教、批評、安慰。因為人在脆弱痛苦失敗的時候,很難建立起科學理性的行為模式,這時候,那些安慰人的話基本上都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癢,你說一整天別人也未必能聽進去幾句。所以這時候比較理想的處理方式是放低姿態,站在和他平等的位置去交換各自的悲慘經歷,並能給出一點切實有效改變現狀的方法。

同時,別忘了,當面對一個不開心的人的時候,如果可以溝通和交流,一定要抓住這個好機會,因為這是拉近你們人際關係的最好時機。這時候彼此信任的大門是打開的,心理防線是比較薄弱的,而大腦的刺激度和記憶度又是比較高的,很容易促成雙方關係的親近。什麼叫患難見真情啊,不是平時真情太少,而是患難的時候我們記得最清楚。

怎樣區別對待開心的朋友和不開心的朋友

不開心的時候,找人說說沒壞處,那開心的時候呢?是不是也需要一點來自周圍人的響應呢?

我覺得是。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常的最普通不過的心理需求。

人在開心或成功的時候需要的是什麼呢?承認?讚美?還是羨慕嫉妒恨?

這些都有。哪怕是羨慕嫉妒恨也能證明自己的成功。

但是,人在開心的時候,如果身邊有個理智成熟一點的朋友或是長輩,他們會知道,其實這個時候是建立一個人行為模式的最佳時機。

什麼叫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就是我們有動機、有目標、有特點的各種行為。簡單點說,就是你做事的方式。有些人目的性強,重視結果,表現出來就是直奔主題,目標堅定,行動力強;有些人看重規範,畏懼權威,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表現出來就是做事規規矩矩,有想法沒膽量,行動遲疑,按部就班。這都是行為模式。

那為什麼人在開心和成功的時候,有助於建立他的行為模式呢?

說到底,行為模式是受一個人的價值觀、外界環境條件和人本身所扮演的角色的影響並且是可以被塑造的。

怎樣區別對待開心的朋友和不開心的朋友

打個比方吧。你被評上了單位先進工作者,或者是模範員工,年會上風風光光上臺領獎。這是你開心的時候吧,也說明你一年的工作有不錯的成績。這種頒獎或激勵的形式,首先就是對一個人行為的肯定和認可,當然,同時也是一種角色塑造,你是優秀員工或單位的佼佼者,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別人和我們自己都會有意無意地以這樣一種優秀的標準來看待你和衡量你,那你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發生一些變化,比如更尊重自己的領導,更嚴格的要求自己,更努力的工作,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等等。

說到底,頒獎、鼓勵、表揚等等這些外界的反應和具有儀式感的活動,都會形成一種明示或暗示,使我們成為一種社會角色,並且形成自我認知和自我激勵,進而塑造你的行為模式。

怎樣區別對待開心的朋友和不開心的朋友

這個方式不止對成年人管用,對孩子更有幫助。孩子犯錯的時候、沒做好事情的時候,你批評他,一次兩次還行,時間長了未必管用,而且孩子在緊張、害怕、膽怯的狀態下,很難調整好自己的行為狀態,基本上是表面服從,過去就忘。

所以這個時候,做家長的乾脆別吼了,拿出我們剛才說的第一條辦法——同理心,就說自己小時候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也有寫不好作業,沒考好試的時候,贏得他的同情,讓他放鬆,拉近關係,然後再正面引導,教給他正確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

同樣的,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有了成績的時候,做事情優秀、有進步的時候,一定得認可和表揚。咱們也說了,這時候是塑造行為方式的最好時機啊,這時候給孩子一個明示或暗示,給他一點具有儀式感的東西,比平時給他講一堆大道理可能還管用。

最後,我得感謝樊登老師,因為這個觀點是我跟他學的,只不過我說的比我囉嗦了一點。但是道理都是相通的,每個人都自己的體會。還是那句話,喜歡我的節目,別忘了在您收聽節目的平臺或是APP上給我留言,加入我的微信粉絲群,有什麼觀點和話題,大家都可以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