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把玩小物件兒,不要把“汙垢”當成是“包漿”!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現在網上有個流行語叫“盤它”,是被德雲社一位年輕相聲演員帶火的。這個“盤”其實屬於北京方言,具體還跟咱們文玩界有關。如果您買了那種觀賞性的核桃,又嫌它表面太粗糙,您就可以“盤它”,讓它變得圓潤一點。而這裡的“盤”,就是拿在手裡把玩的意思。

馬未都:把玩小物件兒,不要把“汙垢”當成是“包漿”!

其實不光是核桃,玉器也是一樣,都說人養玉十年,玉養人一生。佩戴玉器自古以來都是君子的象徵,“懷瑾握瑜”形容一個人品德高尚,而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拿著玉器。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盤”玉,因為“盤”玉一方面可以感受玉的溫良手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給玉帶一點“包漿”。

所謂“包漿”,通俗一點來說就是玉器或石器木器表面那層瑩潤的光澤,有些年頭的玉器都會有所謂的“包漿”,有了這種東西,玉的表面會更加光潔瑩潤,它的品相會更好,價格當然也會更高一點。很多人在買到玉器之後,都會先“盤”它一段時間,讓它有“包漿”,這樣玉器也會更光潔瑩潤,摸起來也更舒服。

馬未都:把玩小物件兒,不要把“汙垢”當成是“包漿”!

但是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在這種情況下,玉器表面形成的也可能不是包漿,而是汙垢。馬未都就曾經在節目中說過,把玩小物件兒,不要把“汙垢”當成是“包漿”!

當時馬先生帶了一件玉器到節目錄制的現場,主持人看到這塊玉就開始“盤”,在手上把玩了好久還不過癮,還放在臉上,貼著自己的臉搓來搓去。馬先生一看就樂了,說自己有個朋友也喜歡這樣把玩玉器,而且他比主持人更狠,不光是往臉上磨,人家還喜歡把玉器往嘴裡塞。當然他的目的也是給玉器“盤”出一點“包漿”來,這樣東西看起來瑩潤光潔,也能賣出個好價錢。

馬未都:把玩小物件兒,不要把“汙垢”當成是“包漿”!

但是他走入了一個誤區,這樣“盤”出來的玉器,它的表面並不是真正的包漿,而是汙垢。那什麼才是包漿呢?馬先生說,真正的包漿是文物再長期暴露於空氣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層氧化膜,是它年代久遠的標誌。而這種人為形成的光澤,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汙垢,不僅不屬於包漿,而且還不衛生。為什麼不衛生呢?首先就說玉器吧。

現在存留的很大一部分玉器都屬於古人的陪葬品,而古人在下葬的時候是要用玉來封“九口”的,萬一您放進嘴裡的那塊正好是用來封肛門的,那可就有點噁心了。而錢幣一類就更不用說了,現在的錢都經過多人觸摸,是很不衛生的東西,古代的錢幣沒有消毒,又在千年風霜中不斷輾轉,表面細菌更多,為了給它“包漿”而不斷把玩,一旦染上什麼病菌可就得不償失了。

馬未都:把玩小物件兒,不要把“汙垢”當成是“包漿”!

而且如果玉器表面是被雕刻過的,那一直的摩挲也會破壞雕刻的圖案,影響到玉器的品質,進而讓它的價值大幅下跌。所以有玉的人可以盤玉,只是放在臉上搓甚至放在嘴裡就有點不合適了。在買玉的時候,我們其實也要擦亮眼睛,真正的包漿是歷史形成的氧化層,不是把玩過程中形成的汙垢層,現在的古董,表面有汙垢層的要遠遠多於有包漿的,所以千萬別把汙垢當做包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