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作者|唐小仙兒

1998年,導演孫樹培首次到內地拍攝了《還珠格格》,是香港最早北上的電視劇導演之一。此後,內地電視劇行業裡,香港導演鞠覺亮、李國立、賴水清等先行一步成為了新千年之後內地流行劇的締造者;靠瓊瑤劇與偶像劇井噴時代起家的臺灣導演沈怡、林合隆等也不落下風,北上之後成為了內地言情劇的重要代言人。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某種程度上,早期港臺的娛樂業影響了內地的電視劇行業。港臺導演進入內地拍劇也推動了內地電視劇行業向娛樂化和商業化的發展。

由於文化背景不同,港臺導演們受市場驅動的娛樂精神佔上風,這與如今內地所流行的類型融合、打破次元壁、題材細分等特點不謀而合,娛樂至上對於港臺導演來講其實是早已習慣的市場訴求。港臺導演經歷了在TVB、臺視十多年的實戰經驗積累下來的能量,令他們可以衝破年齡層跨度,越過文化壁壘,直接面對更年輕的受眾,操作新時代的網絡IP。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IP劇大爆發之後,危與機並行。正如曾在TVB製作出《壹號皇庭》《天地豪情》的編審鮑偉聰對港劇“成也流水作業,敗也流水作業”的看法,港臺導演定時定量,模式化生產的創作方式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香港導演:金古武俠劇締造者

按時交貨,商業規律佔主導

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港臺影視劇的萬金油,尤其在香港,許多香港導演至今仍然有斬不斷的金古武俠情結,還在挖掘著屬於這個時代殘留的俠客夢想。如鞠覺亮、賴水清、朱瑞斌、蔣家駿、黃偉傑等,都拍過不同時期的金古武俠劇(包括大家熟悉的央視版《天龍八部》、李亞鵬版《射鵰英雄傳》也都均出自香港導演鞠覺亮之手)。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相比內地導演專攻歷史、現實、涉案、諜戰等嚴肅題材,香港導演可以說是最早一批操作大IP的創作者。在極致壓縮製作成本的港產片生產體系中,培養了緊貼市場的嗅覺、高度流程化完成任務的能力。與科班出身的內地導演不同的是,香港導演大多沒有經過科班訓練,而是在實踐經驗中練就了執導大IP的能力。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1998年,李國立同許多香港導演熱衷金古武俠劇一樣,他拍攝的臺灣版《絕代雙驕》播出時在內地引起不小的反響,成為了一代人的童年印象。

同年,李國立在內地創立了唐人電影,2000年,由他執導的神話劇《天地傳說之魚美人》破冰內地玄幻劇。2005年,一部遊戲改編劇《仙劍奇俠傳》奠定了唐人仙俠劇的地位。胡歌、劉亦菲被推入內地觀眾視線,第一批的“流量小生/小花”就在當時誕生。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期間幾年,香港導演鞠覺亮、賴水清在張紀中、華策影視等內地製作方的促成下,拍攝了新一輪金古武俠劇,雖然陣容從未弱勢,但由於根深蒂固的港版印象,這一時期陸港融合下所生產出的武俠劇口碑褒貶不一。2017年之後,蔣家駿再次接過金庸武俠的班,由他拍攝的新一版《射鵰英雄傳》為武俠劇迎來了新契機,2019年,新版《倚天屠龍記》在騰訊播出,蔣家駿版的“射鵰三部曲”目前三缺一,《神鵰俠侶》很可能也在路上。

唐人影視繼續深耕仙俠劇,《天外飛仙》《聊齋奇女子》《怪俠一枝梅》等具有強烈偶像氣質的電視劇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追捧的對象。2009年,《仙劍3》再次將唐嫣、楊冪、劉詩詩、霍建華推入觀眾視線,往後的十年裡,“仙劍幫”曾一度承包了內地古裝、仙俠偶像劇,吸粉無數,“流量”“CP粉”等二次元流行概念在當時還沒有傳遍網絡,但已經十分具象地表現在了他們身上。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隨後幾年中,唐人在《步步驚心》《女醫·明妃傳》《秦時明月》《仙劍雲之凡》等劇中繼續貫徹影遊改編、仙俠神話的路線,但同一時期,其他公司也開始啟用香港導演執導同系的仙俠大IP,並且持續收穫市場的熱烈回應。比如歡娛出品,李慧珠、黃俊文執導的清穿劇《宮鎖心玉》,慈文出品,林玉芬、高林豹執導的《花千骨》,華策出品、林玉芬執導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完美影視出品、朱瑞斌執導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等。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網絡大IP的風靡帶來的熱潮使得題材、類型的多元失去了絕對的優勢,但仙俠大IP在過去十年間仍然不時有爆款出現,帶來的是電視劇視效、畫面、服化道等審美與技術的嬗變。

憑藉電影《樹大招風》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黃偉傑在2012年與製片人劉小楓合作了《新白髮魔女傳》,由吳奇隆主演,隨後三人一起合作了《蜀山戰紀》系列、《犀利仁師》等劇集,港、臺、陸三地武俠劇的基因不斷在內地市場融合、翻新。

2019年,香港導演的待播劇中,仍不乏古裝大IP的身影,例如李國立的《夢迴大清》、林玉芬的《三生三世宸汐緣》,鍾澍佳的《倩女幽魂》、吳錦源的《有匪》、黃偉傑的《天醒之路》等。而演員也橫跨了在熒屏上征戰近十年的流量型花旦唐嫣、鄭爽,新入局電視劇的電影咖倪妮、張震,以及新生代的李蘭迪、陳飛宇、程瀟。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10年IP之路,流水的演員,鐵打的香港導演。

除了古裝劇,現代劇也是香港導演擅長的類型,並且把職場、商戰、時尚等元素併入內地製作中,蔣家駿2000年執導的都市劇《男才女貌》刷新了內地愛情題材電視劇的新面貌,而後,蔣家駿的《醜女無敵》系列、《無懈可擊》系列都曾取得不錯的收視。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而TVB黃金時代傳承而來的現代劇基因目前還未得到充分發揮,由於內地對於警匪劇的把控,香港導演大多無可發揮,例如早年在香港拍過警匪劇《刑事偵緝檔案 II》《900重案追兇》的林玉芬北上之後成為了“仙俠劇專業戶”,曾執導過《天地男兒》《O記實錄》等劇的黃俊文也專攻起古裝言情IP而一發不可收拾。

但也有例外,近幾年的現代劇多元化發展也少不了香港導演的加入,例如高林豹執導了奇幻言情劇《重返二十歲》,黃國強有時裝商戰迷你劇《東方華爾街》,鍾澍佳執導了時裝愛情劇《時間都知道》(未播)……而香港公司與內地視頻網站的合作也讓TVB早期警匪劇再露苗頭,例如愛奇藝與寰亞傳媒合作出品的網劇《無間道》,就由TVB導演洪金潑、梁國斌執導,其中啟用了王陽等內地演員出演;愛奇藝自制劇《原生之罪》由香港電影導演葉偉民執導。而TVB與愛奇藝聯合出品的《盲俠大律師》《再創世紀》等劇基本是由TVB原版底創作,企鵝影視出品的《使徒行者2》也是相同情況。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臺灣導演:偶像劇教父入駐

流量型劇集引發IP搶奪戰

可能導演孫樹培也沒想到,第一次到內地拍攝的瓊瑤古裝劇會引發如此之大的反響,這部擁有臺灣主創陣容的《還珠格格》在1998年首播時創下平均44%收視,最高達到65%。從此之後,孫樹培一路執導了《康熙微服私訪記》《十三格格》等劇,成為最早來到內地拍攝電視劇的代表。

臺灣的言情之風,從上世紀瓊瑤小說影視化開始興起,作為指導最多瓊瑤劇的導演沈怡,將《青青河邊草》《梅花三弄》《一簾幽夢》分別影視化,沈怡北上之後拍攝的《夏家三千金》《愛情睡醒了》將臺灣八點檔的言情劇基因帶入內地。改編自日本漫畫《花樣男子》的《流星花園》曾經稱霸亞洲,內地的《一起來看流星雨》與臺灣偶像劇的套路如出一撤。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灰姑娘和王子的意外相戀”成為那個時期臺灣偶像劇的母題,完成女生的“白日夢幻想”成為當時臺灣偶像劇義不容辭的責任。偶像劇的爆發期可以說是由這些臺灣導演共同開啟的,蔡嶽勳有紅遍亞洲的《流星花園》,林合隆有《惡魔在身邊》《海豚灣戀人》《公主小妹》,包括劉俊傑早期的《薰衣草》《王子變青蛙》,陳銘章的《命中註定我愛你》,統統離不開那個原始母題。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去年,由林合隆執導的2018版《流星花園》搬上湖南衛視周播場,全新的杉菜、F4新鮮出爐,強大的童年回憶IP籠罩之下,沈月、王鶴隸等新人速成名,但整部劇的勢頭與當年的熱浪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網絡IP的風靡,四小言情天后(匪我思存、桐華、寐語者、藤萍)、六小公主(辛夷塢、顧漫、繆娟、金子、李歆、姒姜)等網絡作家的小說成為搶手貨,各大影視公司紛紛數著排行榜入手,買到最最熱門的IP,就證明了擁有了先天的粉絲基礎,受眾這關已經不愁。劉俊傑執導的《何以笙簫默》《杉杉來了》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但除了這兩部劇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和可觀的收視之外,劉俊傑北上之後拍攝的《錦繡緣華麗冒險》《新流星花園》,都不能得到大多數觀眾的支持,無獨有偶,當年拍出《鬥魚》的柯翰辰執導的《甜蜜暴擊》也同樣不甚合內地新一代觀眾胃口。其中當屬蔡嶽勳的《深夜食堂》受到的爭議最大。去年,黃天仁導演的《溫暖的弦》雖收視率達標,口碑也是平平。

“懸浮”成為了形容近十年內與真實生活有巨大隔閡的劇集的新名詞,曾經擁有響亮作品傍身的資深港臺導演與內地製作、文化、生活、價值觀產生的“水土不服”讓都市劇、武俠劇、偶像劇無法換髮新生,即使有新IP的人氣加持,整個市場仍然缺乏爆款。

憑藉《命中註定我愛你》一戰成名的導演陳銘章北上之路則相對順利,《遇見王瀝川》《克拉戀人》都給言情劇增添了一抹亮色,並推出電視“頂流”迪麗熱巴。而於中中則走了網生路線,《端腦》《親愛的,公主病》《親愛的王子大人》等請輕體量甜寵劇發揮了臺灣導演清新、細膩的優勢,收穫了一票網劇粉絲。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憑藉《催眠大師》《重返20歲》《記憶大師》在內地電影圈闖下一席之地的80後導演陳正道初涉網劇就贏來開門紅。去年,《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成為近年為數不多的豆瓣評分過7的偶像劇,其中加入的不易討巧的玄幻元素也成為了加分項,男女主分別是從電影《紅海行動》中脫穎而出的黃景瑜和韓國女團歸來的宋茜。

在經歷了2018電視劇小年之後,一方面,現實主義作品成為了政策提倡的重點,另一方面,在題材越來越多元化的網劇市場,“清掃排行榜式”改編IP這樣簡單粗暴的思路不再行得通,資本趨於冷靜,對於流量與類型表面化的探索已經接近飽和,往日裡陣容+類型的吸引力已經不具往日風采。真正的全民爆款、頭部作品愈發匱乏,是現階段IP劇亟待破冰的問題。

相較於前些年北上臺灣導演來到內地仍然在熟悉的偶像劇領域深耕,今年現實題材的增多在他們身上也有所體現。在2019年的未播劇中,就有陳琨暉執導的聚焦國際郵輪行業的《海洋之城》,講述快遞與互聯網創業的《在遠方》,兩部劇都將焦點對準新興行業的起步。陳銘章導演的《第二次也很美》關注“畢婚族”再婚的現實問題。

港臺電視劇導演北上20年的攻與守

而IP也不再侷限於網絡小說,比如由劉俊傑執導的《讓全世界都聽見》翻拍自日劇《交響情人夢》,於中中則導演了漫改劇《從前有座靈劍山》。

對於極速更新的內地電視劇市場和觀眾來說,真正的好內容還在路上。對於生長土壤有所不同的電視劇創作者來說,港臺注重娛樂效果和內地追求文藝態度的天秤始終需要保持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