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成長的煩惱”:零售轉型難言樂觀,資產質量劣變凸顯

5月將至,年報公佈步入尾聲,上市城商行過去一年的成績單陸續出爐。

亮眼數據仍難掩“成長的煩惱”。在資管新規和嚴監管下,向零售轉型成為多數銀行的選擇。然而,在大行和互聯網巨頭夾擊下,城商行零售轉型環境並不樂觀。

與此同時,此前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問題逐漸凸顯,資產不良率的趨升、資本補充壓力的加劇等仍橫亙在城商行的眼前。

零售轉型加速,處境難言樂觀

縱觀2018年銀行年報,不難發現,城商行的零售業務發展勢頭在上市銀行中較為迅猛。

11家A股上市城商行幾乎都明確提出了零售轉型目標,零售業務所佔比重逐漸加大。一方面,以信用卡為代表的高收益息差收入不斷增長;另一方面,零售理財的非息收入價值貢獻明顯。

從資產配置角度分析,城商行開展零售業務主要集中在個人房貸、消費貸和經營性貸款三方面,不同銀行各有側重。以北京銀行為例,個貸資產中,房貸和經營性貸款佔比較高,分別為67.16%和27.34%;上海銀行則是消費貸和房貸佔比較高,分別為56.94%和26.37%;寧波銀行消費貸以佔比83.88%的絕對優勢位居第一,其次是經營性貸款,佔比為15.21%。

上海銀行可謂城商行中的“零售黑馬”,聚焦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養老金融等具體業務,2018年年末該行零售貸款餘額達2768.2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9.05%,佔比較上年末提高6.33個百分點,遠高於其他同業。其中消費貸款佔比68.07%,較上年末提高14.01個百分點。

寧波銀行則是老牌城商行零售龍頭,長期堅持“大零售戰略”,截至2018年末,該行個人貸款總額為1370.66億元,比年初增長29.72%,佔貸款和墊款總額的31.95%,比年初提高了1.43個百分點。此外像杭州銀行、南京銀行也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不過,城商行零售轉型也面臨不少難題,如大行加碼進軍零售領域、互聯網巨頭攻陷支付場景等,讓不少銀行不得不摸尋渠道和場景以穩固江湖地位。

江浙一位城商行零售業務部人士告訴記者,大多銀行仍是在存量客戶基礎上開展零售業務,如何佔領場景、獲取新增客戶是關鍵。目前行內正在積極利用金融科技以挖掘更多場景,如汽車消費貸、小微貸款等,但和互聯網公司相比差距較大。

可以看到的是,互聯網巨頭正依靠天然的流量優勢“入侵”區域金融,如生活類水電煤繳費場景、交通出行場景等,“直搗”城商行的核心腹地。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稱,當本地政務類、民生類場景被攻陷,城商行大廈最底層的基石就開始鬆動了。“互聯網大潮必然加速零售業務的集中化,這是不可逆的趨勢。零售業務,弱者恆弱、強者恆強。”他如是說。

不良有增有減,資產質量面臨劣變壓力

和國有大行、股份行相比,城商行的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規模近兩年增長較快。11家銀行中,5家銀行報告期內不良率上升,6家銀行微降。

其中,鄭州銀行不良率同比上升最快,上升0.97個百分點達2.47%,是11家銀行中最高的。其次是北京銀行,上升0.22個百分點至1.46%。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的不良率較低,分別為0.78%和0.89%。

鄭州銀行表示,該行不良率的大幅上升主要是受區域環境制約、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因素影響,同時根據監管要求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貸款,而這兩個因素也是多家銀行行年報中提及的不良率上升的理由。

除了上市城商行外,將範圍擴大至整個城商行,不難發現其資產質量正面臨劣變壓力。銀保監會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國城商行不良率為1.79%,較去年末增加0.28個百分點,增幅為18.54%;不良貸款餘額為2660億元,規模較上年末增加837億元,增幅為45.91%,兩者增長均明顯快於同業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大行、股份行和農商行2018年四季度末的不良率分別為1.41%、1.71%和3.96%,與2017年相比,股份行無變化,大行和農商行則分別降低0.12和0.8個百分點。

一位頭部城商行的資管部副總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城商行的資產增長率高於行業水平,另外又是依託區域經濟,對單一地區的集中度較高,因此信用風險加大。“再加上把逾期90天以上納入不良,風險暴露更為明顯。”也有業內人士稱,2018年多數城商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力度加大,儘管貸款組合較為分散,但缺乏地區和行業的多樣性,資產質量如何優化成為面臨的難題。

城商行規模擴張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即資本金壓力。隨著資產質量的惡化,信貸成本增加,加之在利率市場化的環境下,利潤率有所收縮,導致銀行資本充足補充受限。數據顯示,城商行整體資產利潤率在2018年末為0.74%,比當年一季度下降0.16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