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清脆的銅鈴聲在靜謐的黎明中穿梭,透過薄霧,馬蹄觸摸著碎石上的裂縫,那是時光的皺紋,領頭的黑臉漢子站在晨曦中將一些銅器裝在馬背上。遠去了的是馬幫的銅鈴聲聲,和運銅之路的千山萬水,卻留下了無數的故事供人們傳頌,無數的會館供人們憑弔“錢王之鄉”的繁華。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提起會澤,無數的會館和寺廟吸引著人們前往。有一位日本建築師叫磯崎新,他曾這樣告誡中國建築界。他說,不要再去想什麼才是中國的,什麼才是中國的傳統;他說,你們做出一件東西來,然後告訴世界——這是中國。這就夠了,這是當代中國的一個使命。你不要再想中國原來有什麼瓦片,什麼樣的屋簷、房子。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可是,走進會澤,眼前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會館和寺廟,卻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裡原來有什麼樣的瓦片,什麼樣的屋簷,以及什麼樣的房子。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2013年5月,會澤因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古城傳統格局和風貌保存完整,會館寺廟眾多,歷史地位突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會澤為後人留下了規模龐大的會館寺廟群,是中國封建社會以銅業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獨特城市。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說到會館寺廟,還得從銅商文化說起。會澤歷史上是東川府治所在地,位於雲南省東部,境內山高谷深,地蘊五金,銅脈蜿蜒,資源豐富。早在商朝晚期,會澤的銅礦資源開始開發利用,東漢時期製造的堂琅銅洗,三國兩晉時期產生的白銅均產於今會澤(東川)地區,東晉常璩所撰的《華陽國志》就記載:“螳螂縣因山名也,出銀、白銅、雜藥”。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到明清時期,會澤銅礦業發展至鼎盛高峰。《東川府志》雲:“滇地多產銅,而東郡湯、大兩廠所產甲於諸郡。今上乾隆元、二年間,減採外洋,取材中國。京局鼓鑄之供,東川為最。其所以權其盈絀,而使之恆足者,要視經理何如耳。”自明永樂以後,由於海洋航線和周邊陸路的發展,國內外貿易交流擴大,帶動了市場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明末清朝初期,銅礦主要還從日本進口,隨著日本銅礦資料枯竭以及不斷抬高的銅價,成本越來越高,朝廷不得不採取其他渠道採辦銅斤措施。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雍正、乾隆以後,東川府銅的大量開採取代了每年從日本進口上百萬斤的洋銅,保證了充足的貨幣進入市場流通。現今,一枚標誌性的古錢幣“嘉靖通寶”雕塑立於城市公園的中軸線上,古錢幣雕塑是按“嘉靖通寶”紀念幣放大39倍後建造的。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朝廷令雲南鼓鑄造幣,東川府因其豐富的銅礦資源,符合“即山鼓鑄”詔令精神,於是設爐鑄幣,鑄造了一枚錢範又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紀念幣---“嘉靖通寶”。嘉靖通寶,為方孔圓錢,直徑58釐米,重41.5千克,厚3.7釐米,錢面鑄“嘉靖通寶”四個字,是至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這象徵會澤輝煌的銅業歷史。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銅礦資源的開發,吸引贛、陝、湘、閩、川等大量外來移民紛至沓來,他們彙集在這裡採礦、冶煉、採辦、鼓鑄、京運等,“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在這塊敞開胸懷接納八方人士的土地上,人們生產活動、經濟交往,因銅而聚的城市迅速發展起來。當時的縣城佈局為城方十字,在縣城東西、南北中軸線上,形成十字形的主要街道,在十字形的街道再連接次要的巷道,形成棋盤式的道路格局,以十字街為中心的東西直街和南北直街,是縣城的主要商業區,街兩旁店鋪林立,街兩旁錯落有致的青瓦屋面及貓拱牆和古式雕花門窗獨具特色,那時江西話、客家話、湖廣話、陝西腔、四川聲音與當地土話混雜在這片繁華熱鬧的集鎮上創造社會財富,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繁榮生活畫卷。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清雍正時期,東川府出的銅佔全國銅產量80%,銅商經濟興起帶動了運輸、冶煉、建築、加工、紡織、商業服務等行業的發展,那時候經濟輝煌繁榮,文化鼎盛。萬水千山來到這裡淘金的移民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開始眷念故土、思念家鄉,為了保障同鄉以及同行的經濟利益,同鄉結黨建蓋一個個遠離家鄉數千裡之遙的遊子“聚會寄居場所”—會館,以解思念家鄉之情。會館不但為同鄉商人聚會、遊民尋找依靠、求職者找工作提供幫助,又為同鄉之間祭祖、團拜提供了活動場所。歷史上會澤縣城曾建有會館108座,其中也包含了位於今天昆明市東川區的祝國寺,涵蓋了國家級、省級、府級、縣級四級會館。會澤的會館在全國的縣城中門類最多,現存會館以八大會館最為出名,分別是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雲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和四川會館。在八大會館中,又以江西會館、湖廣會館最為典型,佈局和建築頗具特色。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俗稱江西廟,是江西籍客商在會澤建造的同鄉會館。位於縣城三道巷 49 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八年(1730 年)毀於戰火,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 ) 重建。佔地面積 7545.92平方米 , 建築面積 2874 平方米,坐南朝北,沿中軸線作縱深佈局,為三進兩跨院。由門樓戲臺、正殿、後殿等組成。正殿為“真君殿”,供奉江西道教創始人許遜神像,殿內是“忠孝神仙”匾,兩側為偏殿。東偏殿懸“玉龍萬壽”匾,西偏殿懸“砥柱西江”匾。後殿為觀音殿,供奉觀音、文殊、普賢神像,懸“慈航普渡”匾。另闢東西跨院,東跨院為花園,西跨院內建有室內劇場,可容觀眾 500餘人。江西會館最有特色的是門樓戲臺。戲臺為穿鬥抬梁混合式歇山頂結構,前簷開山門,樓層作戲臺。前簷三重,後簷五重,簷下有裝飾性的密集型斗拱挑簷,挑簷中設一神龕,內供福、祿、壽三星。屋頂前後共 42 只翼角,造型別致,設計精巧,有如仙鶴展翅,凌空飛翔。戲臺面闊 16 米,高 13.6 米,可供較大型的傳統戲曲演出。在會澤的會館寺廟建築中素有“會館五子”之譽,被認為是會澤“縣寶”。“江西廟的臺子”即被視為“五子”之首。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湖廣會館又稱壽佛寺、東嶽廟,是湖南,湖北2省合辦的湖廣籍同鄉會館。位於縣城寶善直街11 號。始建於明末,後毀於火災,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年 ) 重建。佔地面積 8474.4平方米,建築面積3127.6 平方米,由門樓戲臺、前殿、中殿、後殿及東西偏殿、廂房、韋馱亭等組成。前殿名“禹王宮”,供奉大禹王;中殿名“東嶽宮”,供奉閻王爺 ;後殿名“壽佛寺”,供奉藥師佛。湖廣會館最具特色的是各殿的雕花鏤空格子門,全採用整塊樟木鏤空透雕,內容均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圖案精美,線條流暢;技藝精湛 , 刀法細膩 ;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飛禽走獸,呼之欲出 ;花草魚蟲,幾可亂真。因此又有“壽佛寺的格子”之譽。據說,湖廣會館當年槅子門是由劍川木匠雕刻而成,在支付工錢時,“有一兩銀子一兩渣”之說。遺憾的是這些凝聚了我國古代人民聰明智慧的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部分已被國民黨軍一趙姓營長盜走,流失海外,據說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內。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歷史如同江西會館裡的古戲臺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人來人往化作煙雨中。會澤,一座會館就是一縷鄉愁,一座會館演繹一方文化,一座會館就是一種信仰。隨著歷史變遷,清代持續近二百年銅業開發的輝煌業績已載入史冊。繁華退盡,人們再也見不到當年鼎沸場景和商幫往來的喧囂,一座座會館廟宇散落在會澤古城的各個角落,演繹著昔日輝煌的獨幕劇。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旅遊貼士

必遊理由

銅商古都,錢王之鄉。雲南最早設置的郡縣之一,以“銅商文化”而輝煌,因“嘉靖通寶”而得名錢王之鄉。城中會館林立,曾富甲一方。

印象

會館文化

城中林立的會館和遺址多達108座,建築精美、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穿梭其中,可以領略“古建築博物館”的韻味。

錢王

嘉靖通寶,直徑58釐米,重41.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

萬里京運第一站

娜姑白霧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作為萬里京運的第一站,在上百年的銅運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寺廟會館,古色古香的民居民宅,蹄痕累累的青石古道。

天南銅都

銅作為會澤繁榮興盛的起源,有著三千多年的制銅石。這裡的斑銅製作工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美食

稀豆粉、都督湯(據說是唐繼堯最愛吃的一道美食)、燕麥粑粑、蒸洋芋、黑山羊、土八碗、灰豆腐等。

會澤會館:轉角處的獨幕劇

圖片:普中華 楊芸華 王華 陳耀邦 李永星 李金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