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中國零售市場在互聯網巨頭攜資本及科技的影響下,正煥發全新活力。 然而市場變幻難以預料,房產及股票市場調整、金融去槓 杆攻堅戰以及中美貿易爭端雜音,使宏觀經濟走勢面臨挑戰,亦可能對消費者信心產生影響。 從零售角度來看,中國市場實可謂別具一格。互聯網滲透 率位居全球前列,線上市場發達程度可比肩發達經濟體, 新型零售理念層出不窮;線下市場高度區域化、頭部品牌 集中度低,又在承接大量新增商業項目建成,令整體市場 格局顯得分外複雜。 但是,繁雜的市場形勢往往意味著全新的商業機會。在互 聯網聯通全球的數字時代,商業和人才交流的全球化趨勢 難以逆轉。撥雲見日之時,亦希望零售業者唯新不破,為消 費者帶來更為優質的商品、服務及體驗。

國貨潮起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但從早期生產代 工到逐步發展自有品牌歷時僅二三十年。歷史積澱的 缺乏,導致品牌形象整體遜色於成熟的海外品牌。但 近年來,中國龍頭品牌無論生產體系還是零售渠道建 設都愈發成熟,且隨著互聯網巨頭和更多資本涉足服 裝市場,中國服裝品牌逐步擺脫去庫存壓力,以全新 姿態面向不同消費者。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部分品牌更嘗試以更國際化的 營銷方式演變,逐步提升價值鏈。例如,安踏涉足高 端市場的SEEED系列NASA 60週年紀念款,電商渠道 上線當日即售出10,000雙,約700至800元的單價較 其主流鞋款高出二至三倍。 中國品牌形象及品質升級,將為一度主導一、二線 核心城市潮流的國際品牌帶來衝擊。部分成熟的國際 品牌面臨核心城市佈局飽和、市場下沉困難的尷尬境 地,與此同時中國品牌正以全新形象重回一、二線消 費者視野。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餐飲多樣化

中國的餐飲文化歷史悠久,市場競 爭充分:八大菜系各據一方,區域性 中小型餐飲遍佈各地,而行業百強 連鎖企業的市場份額在2017年僅有 7%。 一座城市餐飲品類的多樣性不但 有助於吸引更多外來品牌和菜系, 其間接展現的豐富生活方式也有助 於整體零售市場的多元發展。北京和上海的第一菜系僅佔當地市場約 12%的比重,其餘主要零售城市中 僅天津與之最為接近。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相比之下,內陸城市餐飲市場的地域特徵較為顯 著,如長沙的本地菜系佔比超過 40%。 近兩年新進中國的國際餐飲品牌 數量明顯增加,且品類更為豐富,各 類異域美食均有身影。上海在吸引 國際品牌餐廳方面獨具優勢。近兩 年首進內地的國際餐飲品牌 中,73%的門店落戶上海。北京、杭 州、成都、深圳及廣州合計佔25%。 這也意味著,目前98%的新進國際 餐飲品牌集中於以上六座城市。其 中包括美國精品咖啡Peets Coffee、日本拉麵納吉、米其林餐 廳The Butcher’s Club(香港)及 松發(新加坡)。

中國餐飲市場收入規模近四萬億。餐飲正成為很多購物中 心最為倚重的業態配置——在北上 廣深四座城市,購物中心餐飲租戶 的平均佔比約為29%。近兩年新入 市商場的餐飲比例更普遍超過平均 水平,部分商場甚至可達50%。

受限於各地飲食喜好及消費水平 的差異,能夠實現全國規模擴張的 餐飲品牌極為有限,且多圍繞快 餐、火鍋及咖啡三大品類,分別對 應速食、聚會、商務三大就餐場景。 肯德基在中國有超過5,000家餐廳, 為餐廳數量最多的國際快餐品牌; 門店超過650家的呷哺呷哺是國內 最大連鎖火鍋品牌;咖啡零售龍頭 星巴克在中國擁有約2,800家門店, 數量僅次於美國。

進入中國市場超過三年的餐飲品 牌擴張意願亦有所加強,雖然餐廳 總數並未大幅提升,但城市覆蓋卻 有鋪開之勢。例如已在北京和上海 運營的Cova自2017年以來在廣州、 深圳、長沙連續開出新店;TWG Tea 也在上海首店運營三年後,陸續進 駐北京、廣州和西安;翡翠拉麵小籠 包新店亮相武漢、蘇州和廈門。

大型零售

上萬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店,多為傳 統超市、百貨及頗具歐美特色的品 類殺手店、會員制倉儲店,在過去 12個月裡依然擴張緩慢。自2014年 起,這一類別在20座城市的擴張速 度均不及5%。 在線上市場衝擊下,傳統的外資大 型零售店近幾年進行了多種嘗試, 包括與互聯網公司探索線上線下結 合,以及與中國本土行業龍頭合作。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例如,百盛與奢侈品電商寺庫合作 構建線上線下銷售網絡;沃爾瑪目 前持有京東10.1%的股權,超過140 家門店入駐京東到家平臺,藉由京 東物流體系實現一小時配送。 在過去12個月間,幾大主流品牌 均有關店動作。而在新店方面,沃 爾瑪新開門店約50%位於中、西、 南區的三四線城市,北區未開一間 門店;家樂福僅在上海和深圳開出 全新智慧零售概念店Le Marche, 更多以小型便利超市形態的“家樂 福easy”試水市場。

倉儲型會員制 超市關店情況好於傳統超市,新店 仍集中在二線城市。在麥德龍和山 姆會員店之後,Costco也將在2020 年開出首家實體店。 幾乎所有的傳統大型店都在探索 店鋪面積較小的新型門店。在上 海,入駐購物中心的超市(包括傳 統大型賣場和中型超市)平均面積 較兩年前縮減了22%。隨著零售市 場發展,以及大量購物中心出現帶 來的購物習慣的變化,消費者對超 市的訴求也與以往不同。不少超市 愈發注重高頻次的生鮮產品供應, 增加更多半成品、檔口、現場製作 等飲食選擇,並大力拓展手機下單 和即時配送;傳統的電器、平價服裝 區域愈發少見。

輕奢與美妝

輕奢及美妝護膚品市場在2017年 擴張最為明顯,2018年開店速度回 歸零售行業平均水平。平均每個城 市新增0.3間輕奢店鋪及0.2間美妝 護膚店鋪。北京依然在兩個品類錄 得最大增幅,其後分別是西安(輕 奢)和深圳(美妝護膚)。北京高端 市場近年走勢矚目,除在頂級奢侈 品市場保持領先優勢以外,在輕奢 及高端美妝護膚市場的表現已經非 常接近上海。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美妝護膚已 取代運動娛樂成為增速最快的零售 品類,2017年限額以上企業銷售額 同比增長13.5%。其中高階品牌對 市場驅動更為明顯,在兩個細分品 類中的市場份額均超過50%。資生 堂集團2017財年中國市場銷售額同 比增長20.1%,旗下高端品牌Clé de Peau Beauté(CPB)、Shiseido 和Ispa增長強勁;雅詩蘭黛集團亦 在中國市場取得兩位數增長,旗下 La Mer、Estee Lauder、Jo Malone 等高端品牌功不可沒。

如何挖掘中國線上市場的巨大潛 力仍是奢侈品牌面臨的重要課題。 麥肯錫預計至2020年,中國奢侈品 線上銷售份額為11%,佔全球奢侈 品線上銷售額的36%。雖然仍有部 分消費者顧慮第三方平臺貨品的真 實性,但考慮到近80%的消費者已 是全渠道消費者,線上平臺無論營 銷還是銷售,都已成為吸引年輕消 費者關注的重要渠道。事實上,市 場成功品牌往往在線上和線下都有 不俗表現。部分護膚品牌的線上銷 售佔比已達到20%~30%。

大眾及中端市場

大眾及中端品牌的擴張表現較 2018年同期截然相反。在過去12個月間,大眾品牌在20個城市的新店 增速僅4%,不及多個主要品類;但 絕對值在各品類中仍為最高——平 均每個品牌每個城市新增5.5間 店。中端品牌在每個城市新增3.7 間店,但擴張呈加速走勢,較去年 同期增加11%,這也是中端品類近 四年的最高增速。 從新增店鋪數量來看,上海和北 京分別在兩個細分市場領先,而深 圳在兩個品類均列第二位。 大眾服飾市場近年擴張放緩,部 分受到運動休閒品牌時尚化的影響。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在上海,運動及戶外品牌在購 物中心的市場份額近兩年上升0.5 個百分點,服裝則下降2.3個百分 點。 一些領先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 已約五至十年,但品牌及門店形象 變化較小(而一些中國本地品牌頻 頻調整升級),加之門店佈局在某 些區域幾近飽和,目前增長正面臨 新的挑戰。品牌的應對策略也不盡 相同:H&M入駐天貓,並積極拓展 較高端的子品牌Cos;Gap增開多間 折扣店和奧特萊斯店;Zara除拓展 Zara Home門店,更試水以電商業務 主導的概念店。

頂級奢侈品

得益於奢侈品牌縮小境內外價 差、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崛起以及線 上市場開拓,中國奢侈品市場自 2016年持續回暖。貝恩數據顯示, 中國大陸奢侈品市場2017年同比增 長20%,佔全球市場8%份額,並預 計2018年增速仍有望達到約20%。 品牌開店計劃通常滯後於市場表 現,新店增速連續兩年下降之後如 今終於有所起色。過去12個月中, 奢侈品牌在20座城市平均每個城市 新增0.1間門店,同比增加8%。 值得注意的是,奢侈品牌新店高度 集中於三座中西部二線城市——西 安、長沙及重慶,新店數量佔比高達 86%。


孜孜不倦看東哥事件的同時,你已經再被無數大牌算計了


除了經濟增長強勁、消費市 場潛力巨大之外,標杆商業項目入 市或許起到了更強的帶動效應。例 如2018年全新開業的西安SKP和長 沙國金中心,均位於城市核心商圈, 且項目品牌本身具備強大號召力, 是當之無愧的標杆項目。前者將 Hermes帶入西安;後者則有Dior和 Prada長沙首店。這使得西安和長 沙的奢侈品平均店鋪數在2018年中 大幅上升,超越二線城市均值。從排名來看,西安由第11位升至第5 位,長沙由第18位上升至第8位。這 也使西安、重慶、成都、長沙四座中 西部城市的奢侈品市場影響力全面 超過東部沿海的多數二線城市。 北京、上海與瀋陽仍是頂級奢侈 品牌最為集中的三大市場。但排名 第4的杭州與瀋陽的差距已非常微 小。(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