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納頓節:獨具特色的民間廟會,它有一個美麗動人的來源傳說


關於納頓節的起源,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

納頓,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人民為祛病消災、驅邪納吉、祈福祈願、酬神還願而進行儺舞和儺戲表演的廟會。

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

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但皇帝為了獨享其成,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派大軍前來鎮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制好的戰旗,揮舞著已塗上染料的兵器向村莊的廟宇走去。

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則告之:“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呢。”於是大軍撤回。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傳了下來,並逐漸隆重起來,成為慶祝豐收的盛大節日。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進行。

正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跳"法拉"三部分組成。

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開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負責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管理等,節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

納頓節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