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今日主題:喪屍片與人性的關係

幾乎所有喪屍故事都有一個主題:個人如何在極權的控制下逃生——這其中包括瘋狂的政府、瘋狂的暴力機器、瘋狂的商業托拉斯以及瘋狂的科學家。為了控制傳染,社會往往都會啟用極權體制,就像浣熊市那樣。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極權體制很強大但也很僵硬,在個體抗爭之下也有斷裂的可能。在極權體制下應該如何選擇個體命運?這是STARS的問題,也是喪屍片想要討論的問題。

極權體制和個人意志的對撞走到另一個極端,則是無政府狀態。以《28天后》等喪屍片為例,討論的則是無政府狀態和重建社會秩序是如何交替的。但正如片中那位士兵所說的那樣:“無論是28天前的正常社會,還是28天后病毒蔓延的社會,我看到的都是人在吃人。”

喪屍片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對科技與未來的擔憂。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大多數喪屍片以及電視劇,都是以不遠的未來或者一個模糊的時間來發展故事,有的喪屍來源是某一些公司或者個人的製造,因為氣候變化出現的始前未知病毒,外星材料的突變,神秘力量的詛咒……這些題材都是從人類自我的恐懼及擔憂中提取出來的,也有可能是部分真實,但通過加工就形成了人們恐懼的具象表現了。

對喪屍題材的熱衷可能符合一部分人群的需求。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首先在看到喪屍時,人們的印象通常是什麼(大眾)?喪屍通常是人類自身的變化形成的事物,而它的原形是人本身,那是不是在暗示著喪屍其實表現的是人原始的部分?飢餓、暴力、憤怒、恐懼、逃避,而這些性質電影電視通過殺戮這些代表我們原始的部分,而得到一種區別原始的高大,高級感。在其中以理性的旗幟,以科學的口號來對其宣戰,賦予反抗的合理性與正義責任感。當然這些只是我的看法。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還有一些的喪屍片題材是通過展示結合進化論與人性的光輝的形式來,滿足大眾的口味的。較於前面的,這些電影更是經過精心的製作,裡面的理論與內容更是讓觀眾大呼痛快與滿足。

喪屍題材的電影還帶有一種隱含的背景在裡面。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在喪屍爆發的情況下,其背景是毀滅性的社會或者是世界危機。社會制度與結構會分崩離析,在恐懼與慌亂人性的原始面出現了。通過對暴力、搶劫、偷竊等在正常社會模式中被反對的行為描寫,一定程度上發洩了觀看者的壓抑不滿的情緒,而又通過家庭、組織、親情、愛情、朋友、希望等概念的描畫,發散了人性中光輝的形象。這就好比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找到了一艘能帶著我們開往美好未來的船。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在災難中人們害怕沒有依託的希望念頭甚於沒有食物與水。電影一方面通過這種給你發洩與展示自身的幻想機會,給人們一種在日常中平淡無奇甚至是乏味的新奇感與可以改變的魅力來吸引大量“粉屍”。。。又通過在危機爆發後的秩序與希望,在人性的光輝中用愛、事業、親情、朋友、偉大目標來塑造一種可確性又有希望的情況,來滿足人在無依無靠的未來中的寄託。

喪屍片往往都映照著人們內心深處的“飢餓”,它其實一直都在身邊

就這樣一方面觀眾不滿於現實的情況,渴望改變。另一方面觀眾著希望未來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完美的發展,有所依靠又美好,充滿刺激。電影就像商品一樣滿足不同口味觀眾的需要,在形式的表現中塑造真實的鏡像,來讓人們暫時逃避現實中的各種無趣煩惱。

ps:我是粉粉,每日推薦分享綜藝、電影、電視劇觀後影評、娛樂頭條、明星八卦、喜歡的朋友,歡迎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