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何止是“小”強

蟑螂,何止是“小”強

它是曼妙的"香娘子",它是"著赤衣,狀如美女"的"髻",它是"灶神"。搖身一變,它又成了"偷油婆"、"黃賊"、"灶馬子"。這些都是我們給它的名字,其實這些自相矛盾的諢名遠遠不能體現它身上糾結的諸多矛盾。

它誕生於恐龍之前,它又不為人知;它散播病菌,它又是一味良藥;它讓一些人作嘔,它又讓另一些人垂涎;有人視之為魔鬼,唯恐避之不及、殺之不盡,有人視之為寵物,恨不得不離不棄、同床共枕...它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昆蟲。

這就是蟑螂,現在更多的人喜歡叫它"小強"。其實,"小強"不是一般的強,它也是地球上最強悍的生物之一。

確切的講,蟑螂不是一種,而是一類昆蟲,它是蜚蠊目幾千種昆蟲的俗稱。

我們熟悉的,不過是這幾千種蟑螂中的幾種,比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和德國小蠊。

如果要追溯起蟑螂的身世,那就要比給它們分類起名字的人類久遠的多了。人們曾經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煤礦中發現過一塊琥珀,裡面包裹著一隻蟑螂,經過測定,這塊琥珀形成於3億年前的石炭紀。事實上,蟑螂是地球上產生的最早的一批有翅膀的昆蟲。

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幾億年來,蟑螂的外形並沒什麼大的變化。

不管是這塊恐龍誕生前琥珀中的蟑螂,還是遼西熱河化石群裡趴在中華龍鳥身邊的蟑螂,直到山東臨朐山旺化石群裡陪伴著東方祖熊的蟑螂,都與現在的蟑螂沒有什麼區別,沒有任何古生物知識的你一眼就能認出來,那就是"小強"。

可以說,蟑螂在我們地球表面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目睹了恐龍的出現、繁盛,目睹了白堊紀的大滅絕,目睹了冰川的來了又回,目睹了第一個猿人的站立,目睹了第一次的鑽木星火,目睹了核爆的火球,可以肯定的是,它還會目睹更多的事情,甚至可能目睹人類的滅亡。

這是一種"成功"的生物,如同其他諸如藍藻、老鼠一樣的"成功"生物一樣,蟑螂同樣擁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

同其他"成功"的生物一樣,蟑螂擁有強大的繁殖能力。雌蟑螂一生只會交配一到兩次,然後將精子儲存起來慢慢使用。一隻雌蟑螂一生可以繁育數萬個後代。

它用特殊的分泌物將卵塊包裹起來,這些分泌物乾燥後變成棕色的硬殼,稱為"卵鞘"。

這些看起來像小豆子一樣的卵鞘抗高溫,耐乾燥,一般的殺蟲劑也奈何不了它。

於是乎每當人們使用各種武器剿滅蟑螂,初看上去戰果頗豐,不多時一撥小蟑螂又迅速滋生起來,這就是卵鞘的作用。某些蟑螂,比如美洲大蠊,還有一手絕技,那就是"孤雌生殖"。

在生存條件險惡,無法完成交配的時候,它們的雌蟲也會產下可以孵化的卵,當然,這些沒有爸爸的蟑螂,也都是雌性的。

數量龐大的蟑螂大軍決不挑食,在野外,它們吃動物屍體、糞便、各種新鮮或者腐爛的植物;在人類的空間裡,它們幾乎吃我們產生的一切垃圾--從殘羹剩飯、書籍衣物、頭髮、肥皂乃至電纜電線和破舊的老唱片。

蟑螂是所有昆蟲中唯一擁有"沙囊"的一類,這個神似鳥類"嗉囊"一樣的結構可以讓它們磨碎一切堅硬的食物。它們雖然不挑食,但是也有偏好,蟑螂偏好脂肪類食物,"偷油婆"絕非浪得虛名。

吃嘛嘛香的蟑螂,身體自然也是"倍兒棒"。蟑螂身體富含脂肪(這也是它喜好油脂的原因),這使得它可以一個月不進食而安然無恙。這些小蟲看上去很不起眼,德國小蠊成蟲只有一釐米多一點,號稱大塊頭的美洲大蠊最大不過七、八個釐米長。

其實,它們並非一直這麼小,前面提到的3億年前的蟑螂,個頭就大得很,足有幾十釐米長。億萬年的演化使得蟑螂明白,只有變小,才能變強大。

小而扁平的身軀,讓它們可以從容的棲身於任何角落,不管是岩石縫隙還是故紙堆和暖氣片裡。說起它們的運動能力,那真是小而強,蟑螂是六條腿的奔跑專家,據有的科學家測算,它們每秒可以跑過50倍身長的距離,而且他們平衡能力極強,可以在崎嶇不平的表面奔跑如飛。如果蟑螂擁有跟劉翔一樣的"身高",它的110米欄的成績大概是--1.2秒!

難怪很多研究仿生的科學家都把蟑螂作為最佳運動模型,漫步火星的六個輪子的火星車,就借鑑了許多蟑螂的經驗。

它們不僅身體強健,感覺也異常靈敏。蟑螂的視力中等,它們有一對複眼和一對單眼,那對單眼主要用來感知光線,是它們的夜視鏡。它們最為靈敏的感官,是觸覺。蟑螂擁有兩條各有100多節的觸角,每節觸角上都有若干感覺毛,身後還有一對各19節的尾須,每一節上也有11條特別敏感的感覺毛。

只要有些許的氣流運動,這些感覺毛就可以感知,所以,你想從背後偷襲它們,是徒勞的。

它的觸角還是良好的化學感受器,不僅可以"聞"到食物和水的氣息,還可以聞到同類的"信息素"來彼此交流。蟑螂的神經系統並不發達,在人類的標準下看上去甚至十分簡陋--說它們沒頭腦一點不為過。

它們的腦,只是整條神經上許多膨大的神經節中的一個,斷了頭的蟑螂,還能存活一個星期以上,無頭雌蟑螂甚至還會順利產卵,只是由於無法進食進水,最終飢渴而死。

毫無疑問,隨著人類文明的繁榮,蟑螂的好日子也跟著來了。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先秦時代,人們所能生產出來的糧食甚至不能果腹,留給蟑螂的部分也更加少得可憐了,《左氏春秋》裡記載"蜚不為災,亦不書也"。也就是說,蟑螂,那時候還是不值得一提的小蟲。

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物質生活的豐富,特別是全球貿易的盛行,給蟑螂在人類居所的繁盛創造了前提。原本屬於區域性分佈的蟑螂跟隨著阿拉伯香料、中國瓷器和非洲黑奴一起走遍了世界。原本屬於蟑螂生存禁區的廣大的溫帶地區,溫暖的人類居所也使得蟑螂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原本在野外作清潔工的蟑螂,發現人類的居所裡有更多的"垃圾"需要打掃,也正是由於它們時常出入各種隱蔽陰暗的角落,身上不可避免的攜帶了諸如志賀氏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諸多致病菌。

然而與老鼠不同,蟑螂從未造成過大規模的傳染病疫情,因為雖然它們會沾染細菌,但是這些細菌從來不會在其身體內繁殖擴增。其實,我們平常飯前不仔細洗手,產生的效果,同蟑螂汙染一樣嚴重。

有人說蟑螂骯髒,這就大錯特錯了。前面我們說過,蟑螂的感覺,主要靠觸角、尾須和遍佈全身的細小的感覺毛,保持這些感覺毛的清潔,對蟑螂來說十分重要,如同我們要擦亮眼睛一樣。

事實上,它們把一天中除去覓食、交配的時間,都用來清潔身體,如果你仔細觀察過蟑螂,就一定不會忽略它們仔細的把長長的觸角一節一節的用口清理的場面。

我們對蟑螂的不良印象,多數源自我們的"不厚道"。

蟑螂從不主動打擾人類,在陰暗的角落默默做著清潔工作。在熱帶魚飼養者眼中,它是魚食,可以讓熱帶魚體色鮮豔;

在蟑螂愛好者眼中,它是寵物,它們低調、安靜,從不會咬你;

在工程專家眼中,它們是最好的運動模型,它們的觸角給了無線電專家許多啟示;

然而在大多數人眼中,只因為它們時常出現在清理垃圾的第一線,就把它們同垃圾劃上了等號,這能算得上"厚道"麼?

還好,已經有不少人開始為蟑螂奔走呼號了,比如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金盾教授,研究蟑螂16年,宣稱"它不髒,它是我兄弟!"。再比如雲南大理學院藥物研究所的所長李樹楠先生,45年如一日研究蟑螂的藥用價值,讓它為人類健康服務。

只要肯用心瞭解,破除成見,"遇見蟑螂",我們當然"不怕不怕啦",它們只不過是一種古老而低調的小蟲而已。

蟑螂的種類

蟑螂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各種昆蟲的俗稱。蜚蠊目下轄蜚蠊科(Blattidae)、光蠊科(Epilampridae)、地鱉科(Polyphagidae)和折翅蠊科(Blaberidae)等23科。

按照不同的分類系統,有700-7000種的紀錄。我國有記錄16科240多種。

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野外,與人類比鄰而居的主要是黑褐大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國小蠊、日本大蠊、蔗蠊等少數幾種,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蟑螂名字前面的地理名稱並不是它們的原產地,現存多數伴人而居的蟑螂都起源於非洲北部,它們是隨著腓尼基人的航船傳播到歐洲進而遍佈世界的。

蟑螂的繁殖能力

我國南方常見的美洲大蠊,一隻雌蟲在它一年左右的繁殖期中可以產下70多枚卵鞘,平均每個卵鞘內含有16粒卵,可以孵化出大約13只若蟲。

考慮到這些卵自產下到孵化到成熟,只需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可以產生下一代,這樣的繁殖速度是相當可觀的。

北方常見的德國小蠊,它的雌蟲一生產卵鞘4-10個,平均每個卵鞘可以孵化出40只若蟲,2個月,德國 小蠊就可以完成從蟲卵到可以繁殖的成蟲的生活史。

雌蟑螂會妥善照看它們的卵鞘,美洲大蠊會把卵鞘掩藏好,而德國小蠊則會將卵鞘帶在腹部直至孵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