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本文共 2914 字 預計閱讀時間 8 分鐘

導語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理由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電影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在全球影迷都為復仇者聯盟新作“瘋狂”不已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在4月29日悄然上映。

並不是特效大片、也沒有豪華的明星陣容,但這部電影的重量著實不容忽視。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何以為家?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

迦百農是聖經裡的一個地名,在法文和英文中“迦百農”都解釋為亂和不規則的意思。

事實上鏡頭中的黎巴嫩因為常年的戰亂,已經儼然是一片“廢墟”的模樣。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影片開頭是小主角扎因在接受審判。

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這一次的庭審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現。

他面對自己的父母,異常冷靜、面無表情的說道: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一個12歲的小孩要起訴親生父母,他究竟經歷了什麼?

跟隨著鏡頭,我們才終於明白了扎因說出此話的原因。

扎因的家裡有七個姐妹,全家一共九個人住在狹小、衛生環境極差的小屋子裡,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則是父母製造和販賣毒品。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扎因經常拿著處方去藥店騙回止疼藥,拿回家中用來製作毒品。

父母會把藥片搗碎,放入水盆中,拿衣服浸溼、再晾乾。之後穿上已經有藥劑的衣服前往監獄,交給服刑的哥哥賣給監獄裡的人。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扎因的父母製作毒品的時候,也完全不會避諱家裡的孩子在旁邊。

扎因沒有合法身份,無法上學,平時要給人打工做苦力,小身板經常提著重重的東西,風雨無阻的穿梭在凌亂的街道中。

這種成長環境下長大的扎因,有著本不應該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成熟。

他對自己的妹妹們非常寵愛。得知妹妹來了月經,扎因十分害怕,讓妹妹小心注意千萬不要被媽媽發現,因為來了月經就標誌著妹妹可以嫁人。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但扎因還是沒能阻止妹妹被父母強行帶走,父母為了能解決住宿問題,把11歲的妹妹賣給了一個老男人做媳婦,扎因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沒有錢、沒有地方住的扎因,在街上隨意流浪,他有幸遇到了在遊樂園打工的拉希爾。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拉希爾是非法移民,她有一個私生子尤納斯。

拉希爾的生活同樣一言難盡,她拿著偷來的身份證假扮成照片的樣子,做著苦工。

因為沒有時間照看嬰兒,她只能偷偷的把自己的孩子塞到提竿箱裡照料。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因為心疼扎因,拉希爾讓扎因暫時住在家裡。她上班的時候正好扎因可以留在家裡照顧孩子。

扎因因此在這裡度過了一段雖然有些無聊,卻比之前生活溫暖萬分的時光。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但好景不長,拉希爾還是沒能躲過被遣送的命運,家裡只剩下了扎因自己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接下的日子,要怎麼繼續下去?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無法想象如果是我們自己,遭遇扎因的困境,究竟要如何才能挺過來。

但扎因沒有放棄,可他同時也開始重複著父母曾經做過的一切。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扎因撿破爛、製造和販賣毒品、甚至包括照顧嬰兒的方式,也和自己父母照看他自己的方式一樣,這完全是惡性循環。

當他真的再也無法保證日常吃喝的時候,他也最終只能無奈的把尤納斯賣掉。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這和自己父母把妹妹賣掉的行為,又有什麼差別?

可是扎因沒有其他的選擇。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

在鏡頭裡,你能切實的感受到來自於靈魂深處的無助。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扎因的父母面對扎因的控訴,流著淚說,他們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

他們也明白賣女兒不對,可一家人沒有辦法活下去,女兒去了別人家裡,最起碼她可以有口飯吃。

面對扎因的指責,扎因母親大聲質問著:“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有什麼資格批評我。”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從被害者的身份變為施害者,扎因的父母不是個例,扎因不是個例,從前、現在乃至將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悲劇不斷上演。

就像扎因的案宗夾在厚厚的案宗檔案架裡一樣,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漲中。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在法庭上法官問扎因有什麼訴求,他說不要再允許父母生孩子了。可母親的肚子裡,已經又有了新的生命。

扎因帶著恨意冷漠地看著父母說道:

“你懷的孩子會像我一樣。”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但誰又能有權力,阻止一個新生命的降臨。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現實裡,扮演扎因的演員扎因·拉費阿本身也有著相同的經歷。

電影拍攝之後,扎因獲得了聯合國的幫助,有了合法的身份,順利移民到挪威定居。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片中其他的難民不是專業演員,大部分都是“本色演出”,扎因的人生是改變了,可這世界上,還有無數個“扎因”,他們的生活依舊看不到希望。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何以為家,對扎因來說,他沒有家,他不知道哪裡才可以成為“家”。

“家”並不是指要住多麼豪華的房屋、也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家。

生而不養,即使有父母兄弟姐妹,它也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完整的“家”。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電影能夠改變世界

電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一個很優渥的環境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她是在戰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看到很多人的掙扎與痛苦。黎巴嫩目前承擔了50萬難民,特別是底層兒童的生存現狀對她觸動特別大,街頭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小孩,他們從事各種工作,搬運重物,賣口香糖。有天凌晨,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個母親懷裡抱著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邊乞討,孩子沒有哭鬧,似乎只想睡覺。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腦中,最終形成一幅畫面:一個孩子對著父母哭喊,控訴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最終,這成為電影《何以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場景。

作為一位導演,娜丁·拉巴基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呈現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去正視他們的問題,“如果繼續保持沉默,就有可能成為促成他們現在境況的幫兇一樣。”在影片開拍之前,娜丁·拉巴基做了三年的走訪調查,獨自一人戴著墨鏡和帽子去了黎巴嫩很多地方,主要包括貧民窟、監獄、拘留所、法庭等影片中涉及的場景,還與貧民窟的兒童與父母交談,瞭解他們的境況,同時瞭解這個體制出現了哪些問題。

娜丁·拉巴基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她特別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不希望大團圓結局只出現在銀幕上:“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引發人們思考”。2018年,該片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9年又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關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原生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社會對家庭環境的影響等等話題,如今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重視起來的問題。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不要把傷害重複在下一代的身上,那樣只會留下更深的痛。

天博雅短評:

每一個觀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淚流滿面難抑悲傷。而網絡上發人深省的提問“假如父母生而不養,你會告他們嗎?”也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很多人都有被遺棄的經歷,也有很多人從未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從小就面對生活的重壓 。“生而不養”不僅僅出現在戰亂的黎巴嫩,它同樣也是許多國人幼年的苦痛的根源。許多人也因此感慨: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就如同導演所說:“電影是改變的開始。”這部電影就承擔著帶來改變的希望。

電影《何以為家》關乎生存,也關乎成長。對於“為人父母是否需要資格考試”的探討,相信每個人在看完電影后都會有更深的解讀。

年度扎心電影《何以為家》:以愛為名,緣何使我顛沛流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