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臺灣花蓮北迴歸線紀念碑,看看你的影子是否不見了?


我國臺灣花蓮縣豐濱鄉北迴歸線紀念碑,位於東部海岸旁,頻臨太平洋,在省道臺11線27公里處。紀念碑健在環島公路邊一塊空曠的田野上,高約20米,為一白色塔形石碑建築。

碑頂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圓柱形的標誌,中間有狹長的細縫,石碑上有“北迴歸線”四個大字,標誌碑的石臺上刻有緯度。

熱帶和溫帶以北迴歸線為界,北迴歸線以南為熱帶,北迴歸線以北為溫帶。 在我國境內,北迴歸線穿越雲南、廣西、廣東、臺灣四省區,長達2000多公里,其中廣東境內的迴歸線約佔四省總長的三分之一。南澳北迴歸線標誌塔“自然之門”位於南澳縣青澳灣北迴歸線廣場,是迄今我國建成的第11座北迴歸線標誌塔。

北迴歸線大約經過30個國家和地區,但大多是沙漠地帶或離城鎮較遠的峻嶺山區,都不太適合建立標誌碑塔。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線標誌塔最多的國家,共有11座,由東向西分別是臺灣花蓮、嘉義,廣東汕頭、封開、從化,廣西桂平、武鳴,雲南墨江、西疇。

北迴歸線橫過臺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臺灣就在島的東、西兩面各立碑誌,西標誌碑就是嘉義北迴歸線標誌碑,東標誌碑則建在花蓮縣。

而花蓮縣的北迴歸線標誌碑有兩座,較早的一座建在瑞穗鄉舞鶴村,還有一座就是靜浦北迴歸線標誌塔。

嘉義的北迴歸線標誌碑建於1908年,即清光緒三十四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迴歸線標誌碑。靜浦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的北迴歸線標誌塔,東臨太平洋,圓柱形,燈塔狀,一柱擎天,頗為壯觀。

標誌塔的南北兩面,上刻“北迴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迴歸線正從這裡通過。

為了展示國家的文明,普及科學知識並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在地理標誌線上建碑立塔的做法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重視。

北迴歸線是北半球看到太陽到達天頂的最北緯線,就在每年夏至日。此後,太陽即逐漸南移至南迴歸線,即為北半球之冬至日。週而復始,不斷在北緯與南線兩個緯度之間移動,故稱謂迴歸線。 迴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三千年前巨蟹座曾是夏至點的所在,所以將北迴歸線稱為TropicofCancer.

太陽於夏至日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正午時的陽光直射,所有的直立物都無影。 下一個夏至日,記得回到此地,可站在北迴歸線碑縫隙中央,看看你的影子是否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