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告訴你,家庭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12月1日,四川省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成都龍之夢酒店會議中心盛大舉行。

這場論壇,還沒開始就收到了家長們大大的贊。

幾名同行家長正討論該如何走,意外的,一出地鐵站,就看到工作人員高舉指示牌,耐心地為參會者指路。

一名家長走出去老遠,又扭過頭,衝著工作人員大聲說:“你們太棒了,點個贊!”

四川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告訴你,家庭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四川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告訴你,家庭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此次論壇以“新時代 新父母 新思維”為主題,由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會主辦,成都市婦女聯合會指導,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嘉祥九思教育共同承辦,旨在搭建經驗分享交流的平臺,引導家長對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將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融入到日常教育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論壇雲集海內外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工作者、中小學家長代表等,對家庭教育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雖說發言者的身份或為政府官員、或為大名鼎鼎的專家學者,其發言卻極接地氣、點評一陣見血,講述幽默實用、金句不斷,引得會場笑聲陣陣,掌聲不斷。

四川省家庭教育現狀發佈:隔代教養居多,教育觀念淡薄

會上,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會會長趙珂發佈並介紹了《四川省家庭教育現狀》。

趙珂介紹,此次調查在網絡與現實中同時展開,覆蓋全省21個市州城市和農村家庭、近6萬人參與調查。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人員以25-50歲的家長為主,年收入大多在10萬元以下(佔總人數的81.12%),職業則以農民、工人和其他為主(75.91%)。

調查顯示,四川省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超過半數家庭的教育投入佔家庭收入的30%左右,67%的家長經常參加學校的學習或培訓。

但同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承擔主體責任認同度低,65%的家長認為學校和老師也需承擔家庭教育責任,與之相對,認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承擔主體責任的僅佔27.21%。

家庭教育觀念陳舊,認為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教育和影響佔到近半數。

調查數據也再次印證了網絡瘋傳的“喪偶式教育”,參與本次調查的父親只佔27%。同時僅有4%的家庭以父親教育為主,更多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擔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62%),隔代教養居多,教育觀念淡薄。

家長們紛紛表示,教育孩子最大的煩惱,一是不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二是為有時間但不知道教育方法、三則是沒時間教育孩子。

調查直戳要害,聽得很多家長連連點頭。

隨後,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共同主席梅萌先生,經濟學博士、教授,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副校長吳兆華女士,四川師大應用心理學碩導、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早教分會理事張皓女士以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被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的李玫瑾女士分別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分享了自己對家庭教育的研究、經驗和看法。

梅萌:做一個有趣的人

正如自己的發言主題,梅萌教授一開場就以幽默博得了全場家長們連帶高呼的響亮掌聲。

梅萌教授多年研究發現,人在快樂的時候最能創新。“快樂不僅是心理現象,同時也是一種生理現象。人在快樂的時候能產生更多的多巴胺、腎上腺素等,能讓人更具激情、勇氣、力量、好奇心、想象力。”

由此,他提出了“樂商”這一概念:智商高是有能之人、情商高是由愛之人,但真正有價值的人應該是“樂商”高的人。

梅萌教授解釋,所謂“樂商”,就是活得有趣,主要表現為5個方面:有理想、有情懷、有追求,樂於助人,熱愛生活、好奇心強,樂觀幽默、善於自我解嘲,以及寬廣的胸懷和氣度。擁有樂商的人往往更具有親和力、創造力,也能以積極挑戰的態度應對壓力,“重要的是,樂商高的人顏值也高。”

因此,他建議家長們,自己首先要做一個有趣的人,然後感染孩子,也做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讓自己開心,同時也有益於別人的人。

吳兆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你,你才是稱職的父母

怎樣做稱職的父母?這恐怕是所有為人父母者永遠的追問。經濟學博士、教授,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副校長吳兆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網絡熱帖“父母皆禍害”讓人看得膽戰心驚,吳兆華感嘆,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卻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

她強調,家不是用來討論問題的地方,是用來表達愛的地方。在家庭中,愛是一切問題地根源,也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對孩子,你是否缺少稱讚?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認同孩子?吳兆華接連發出的“靈魂之問”讓在場的家長們陷入沉默。

四川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告訴你,家庭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要像尊重上司一樣尊重你的孩子。”一句話惹得在場家長們都笑了,吳兆華自己卻依然嚴肅。“當你想失約於孩子,想對孩子大發脾氣時,你想想,如果面對的是你的上司,你還會這樣做嗎?”要尊重孩子,就要言而有信,要接受孩子的全部,要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不拿自己的與其他孩子隨意比較。

關於父母們最關心的親子溝通問題,吳兆華也提出了5個要點:平等對待,沒有平等就沒有對話;多聽少說,不大驚小怪,對於一些問題要學會淡化處理、沉默是金;商量建議,而不是命令,要給孩子足夠的寬容;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及要做有效溝通。“什麼是稱職的父母?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是你,那你就是稱職的父母。”

最後,吳兆華重而又重地送給家長們一句話,“做到比知道更重要,做勝於一切。”

張皓:家庭教育的魔怔邏輯

四川師大應用心理學碩導、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早教分會理事張皓女士則從客觀、尊重、有效三個關鍵詞出發,結合家庭教育中的實際案例,講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心理素養及語言行為等對孩子的影響。

張皓細細解釋,所謂“客觀”,就是不能主觀臆想,甚至生出一些荒唐地想法。她把家庭教育中一些大家經常說的、看似很有邏輯但實際上不存在的一些主觀判斷稱為“魔怔邏輯”,比如家長中非常流行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她講述了一位初中爸爸的疑惑。這位爸爸可謂是賞識教育的忠實踐行者,孩子吃完飯剛準備做作業,爸爸就說“能幹”;書包一拿出來,“乖”;開始寫字,“哎呀,真棒”。最終的結果是,他不誇不陪,孩子就什麼都不會做了……

四川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告訴你,家庭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由此,她強調,賞識教育有三忌,一忌把正常當出色,大驚小怪讚美尋常事;二忌把表揚當柺棍,離開柺棍孩子就不能走路;三忌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張皓還認為,對孩子強調“生命是自己的”,這也是很可怕的。“比如我,身上有很多保險繩,父母需要我、愛人需要我、孩子需要我……其實我們被生活五花大綁的同時,我們也被綁地很安全。反觀現在地孩子,因為生怕給孩子造成壓力,無數次告訴孩子‘不必為任何人負責’,但你不知道的是,你這樣做,孩子身上就沒有了保險繩,整個生命風雨飄搖,很可怕。”

張皓深情動人的講述如醍醐灌頂,讓家長們豁然開朗。

李玫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

有很多無助的父母,突然發現自己養大的孩子變得陌生、可怕,說不聽、罵無用,甚至打也不能讓孩子變得更聽話。當父母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教授認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她強調,12歲之前,尤其是6歲之前是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李玫瑾教授從實際案例出發,指出了孩子早年的心理撫養對後期行為養成的重要性。她的演講直擊心底,每一個案例都能讓家長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共通點。

她將0-3歲定位為撫養,3-6歲為養育,6-18歲才是教育。“養育是教育的基礎,養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積累教育的資本過程。親自養育過程之中,才能獲得對孩子的控制力。”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有多少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因此,她呼籲家長們,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即便不能親子帶,也一定要形成穩定的一對一的依戀關係。

論壇議程相當緊湊,3個多小時過去了,家長們沒有絲毫不耐煩,認真記筆記的、拍照記錄的,聽得都是極其認真。

一位王姓媽媽告訴小編:“《四川省家庭教育現狀》中呈現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讓我非常震驚。就像吳兆華教授講的,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再大的企業家也一定要回歸家庭。聽了這麼多,我是很激動的,但我也知道真正下決心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位9歲孩子的媽媽感嘆到“都是高人啊!”“尤其是張皓老師講的,我們應該教給孩子更多的責任感,而不是一味強調給她自由。還有梅萌老師講到的樂商,我也受益匪淺。”

四川首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告訴你,家庭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當天下午,論壇還以“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和“應對新課標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兩個主題,分別舉行了小學、中學分論壇。

家庭教育小問答

如何看待“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吳兆華:我們都希望孩子在起跑線上贏,但我認為,青松有青松的威嚴,小草有小草的柔弱。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可以給她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但如果她是一個普通的小草,你不要把她當成青松來培養。尤其是那些特別希望孩子成功的家長,你的孩子是個普通人,你要接受這個現實,不要把她當成天才來培養,那是你的願望。

所以我送給加家長們一句話:家長們要學會止步,孩子才會進步。給她一個方向,允許她在這個方向之內成長。

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優渥的條件忙於工作,甚至遠離家鄉,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張皓:人的物質需求的確在最基礎這一層,如果我們一時不能改變不能陪伴孩子的現狀,一定要有相應的彌補措施,比如與負責養育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溝通,傳輸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時,可以多多跟孩子們視頻、關心孩子,一定要把這個當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

如何有效跟孩子溝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李玫瑾:學會傾聽,同時尊重孩子。家長們好好學習,孩子們才能天天向上。家長也是需要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