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我式育兒”背後,都有一對缺失“自我”的父母

“失去自我式育兒”背後,都有一對缺失“自我”的父母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要等他獨立之後,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除了孩子什麼都沒有。

首先,尊重孩子的夢想和自由

電影《十月的天空》是以美國NASA的宇航技術家荷默·希坎姆為原型的傳記電影。

電影中有個片段,是小荷默過生日,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慶祝,荷默正在打開家人送他的生日禮物,母親在一旁為他加油捧場。

可是沒過一會兒,荷默的父親就忍不住開始長篇大論教訓起荷默來,說兒子應該把興趣用在正道兒上,關心自己的家鄉,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火箭和太空上。

父子倆開始大聲吵架,搞得大家興致全無,最後荷默的父親接到電話,要回公司上班,荷默怒氣衝衝地摔門而出,離家出走了。

父親的阻撓並沒有使荷默沮喪,他依然專心研究火箭技術。有一天荷默走進父親的辦公室,請父親當天下午前去觀看他試發射火箭。鎮上的居民都要去給荷默吶喊助威,但荷默最希望的就是父親也去。

荷默問父親,為什麼哥哥可以打橄欖球,而他卻一定要子承父業去礦山工作。荷默的父親被這個問題難住了,沉默半晌後,問荷默幾點鐘試發射火箭。

在觀影過程中深切地體會到了荷默心中的痛苦,感受到他是多麼希望和父親交流,獲取他的注意,得到他的認可和贊同。

荷默的父親卻整天忙於工作,日程排得很滿,除了他自己的感受以及為兒子的前途作打算以外,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結果卻是,他對兒子無聲又專斷的付出成了他和兒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阻礙。

“失去自我式育兒”背後,都有一對缺失“自我”的父母

還有一部電影名叫《一輩子做女孩》,改編自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的一本書。

有個片段是菲力貝的兒子正在往車裡放行李箱,準備離家返回學校。“時間過得真快啊。” 菲力貝邊說,邊擁抱了兒子一下,把自己特地選錄下來的音樂碟片遞給兒子,讓他在路上一邊開車一邊欣賞,然後又拿出一沓鈔票強行塞到兒子手裡,並且提醒說,女孩子很危險的,和她們約會要小心。

菲力貝說著眼淚都快要流出來了,兒子轉身對父親說“:好了,你不親我一下嗎?”

父子倆都笑了。父親親吻了兒子,再次擁抱了他。現場既有父親的教導,又充滿了親情。

與荷默跟他父親之間的關係構成鮮明對比。

兩個年輕人都渴望獲得父親認可,希望能和父親溝通;菲力貝是位成功的父親,他讀懂了兒子,而荷默的父親卻沒有。

要知道孩子們的興趣愛好都是天生的,跟他們的髮色、眼睛的顏色以及性情一樣,父母沒有選擇的餘地。

父母無權決定孩子的人生,他的夢想、未來是屬於自己的,父母唯一能做的是細細研究孩子的稟賦,瞭解孩子的成長軌跡,摸清他們的脾氣、興趣和愛好,順其自然地養育他們。

“失去自我式育兒”背後,都有一對缺失“自我”的父母

“失去自我式育兒”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父母的投入對於親子交流至關重要,不過要小心,有時候投入過多,也會讓孩子無法接受。

現在很多同事朋友給孩子報好幾個興趣班,鋼琴要彈,畫畫要學,跳舞也不能落下......而且每樣都逼著孩子要優秀。

認識這樣一位爸爸,他希望兒子可以成為籃球運動員,於是用詳細的表格記錄下兒子在每次籃球賽的命中率,一幀一幀地觀看、研究兒子的球賽錄像;除了要兒子參加常規的訓練之外,還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裡額外訓練若干個小時。

事實是,兒子根本就不喜歡打籃球,每次訓練都鬧脾氣。

有些單身父母也往往在無意中對孩子寄託了太多,把孩子當成了情感方面的丈夫或妻子,和孩子討論一些經濟上的話題,甚至在孩子面前發洩自己對前任配偶的不滿情緒。

心理學家梅麗莎說:雖然我們是成年人,可是在成長的道路上也會碰到挫折,在這種時候我們就特別希望孩子喜歡我們、支持我們。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某些方面缺乏必要的充實感。

充實感是成長為一個善於交流的家長的重要環節。父母感覺自己的生活充實,孩子就會明白,爸爸媽媽已經長大成人,不再把他們當作精神寄託,於是就能擁有一種自由感,迴歸孩子的天性。

以子女為中心是現在很多家庭的模式,對於那些十分關注孩子的生活、業餘活動、學習以及情感世界的家長,社會往往是褒多貶少。

我們的文化一般都在鼓勵家長,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生活的中心,結果卻使許多人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家長也是人。有了孩子後,人們似乎選擇性忘記了夫妻應該多多陪伴對方,朋友之間應該經常聚聚。甚至有人認為,既然做了父母,就應該拋棄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否則便是自私的表現。

但是當孩子不聽話或者長大離家求學的時候,父母心理落差感就會很大,患得患失,離不開孩子,甚至在孩子結婚成家後仍然肆意插手。

孩子總有一天是要長大離家的,從當上父母的第一天起,就該有這個意識並採取相應行動。

比如:父母接電話時,讓孩子在一旁安靜地等候,不準孩子插嘴或者打擾父母;父母可以單獨出去和朋友吃飯,給孩子做出榜樣,讓他們明白友誼讓人身心愉快;父母應該出去約會,讓孩子知道,父母始終把穩定的婚姻關係放在首位;單親家庭的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需要出去參加一些活動,需要戀愛,為自己充電。

父母的這些做法不僅不會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都會成為孩子未來學習的榜樣。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旅行,樂於分享心理學書評、婚姻育兒、情感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