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洛希極限"的恐怖威力

今天咱們來看看洛希極限。

目前最火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就提到過洛希極限。

很多人都是從這部電影裡瞭解到洛希極限這個概念。

相信大家一定對裡面那個膽小嘴貧,但是關鍵時刻為隊友犧牲的何連科老何很有印象。

拜牛頓-頓爺,愛因斯坦-坦叔,霍金-金哥的就是他。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關於"洛希極限"的劇情是人工智能莫斯全球播報地球還有7天就撞上木星時。

老何痛苦得抱頭哭訴道:"哪還有7天啊,馬上地球就要到木星的洛希極限裡,地球上的人都得完蛋。"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洛希極限是指當一個小天體與另一個大天體的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潮汐力作用就會使天體本身解體分散。

潮汐力之前也說過,是一個星球對另一個星球的每個點的引力都不一樣。

最近點的引力最大,最遠點的引力最小,最大潮汐力就是這兩個引力差。

比如像地球這樣的星球是由自身重力維持的,所以地球相對於木星的洛希極限就是當木星對地球的潮汐力大到地球自身的重力時。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地球自身的重力已經無法抵抗木星的潮汐力,靠近木星的部分已經開始分崩瓦解。

越靠近木星,地球受到的潮汐力越大,已經不可避免的被撕裂,粉碎。

走過46億年歲月並曾孕育出偉大生命與文明的地球,將因此徹底走向終結,變化成宇宙中最為普通的塵埃,散落在木星這個龐然大物的星環中。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也有人問,為什麼劉培強開著飛船能靠木星那麼近而不被洛希極限摧毀?

其實這就涉及到剛體洛希極限了。

像地球靠自身重力維持,且地核內是液體,算是流體洛希極限。基本上潮汐力超過重力就能被撕碎。

而飛船這種不是隻靠重力,還有其他力量維持自身,所以這種剛體洛希極限會更靠近木星。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說到流浪地球就說到流浪地球小說的作者劉慈欣,劉慈欣的最有名氣的作品就是《三體》。

《三體》講訴的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三體文明經歷了很多災難,其中就有一個災難就是和洛希極限有關的。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飛星不動",一個根本看不出其他意思,而且還挺有詩意的名字,卻是三體文明中最大的凶兆,幾乎毀滅了整個三體世界。

飛星不動發生在三體第191次文明。

意思就是在地面上看天空中的太陽完全靜止時,意味著太陽與行星在同一直線上,而且是在同一直線上運動,或遠離,或靠近。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191文明的人們站在大地上無助地看著這三顆在正空懸停的飛星,看著向他們的世界直撲過來的三顆太陽。"

而後三顆太陽迅速從三體行星旁掠過,而且均超過洛希極限範圍。

第一個太陽將行星最深層的地質結構給粉碎。

第二個太陽在行星上撕開了一道直通地核的大裂縫。

第三個太陽直接將三體行星撕成了兩半。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在一段時間內,行星被撕開的兩部分藕斷絲連,它們之間有一條橫穿太空的岩漿的河流,這些岩漿在太空中冷卻,在行星周圍形成了一個環,但由於行星兩部分的引力擾動,環不穩定,構成它的岩石紛紛墜落,使世界處於長達幾世紀的隕石雨中……"

從劉慈欣的筆下,完全能夠想象到三體行星在三顆太陽的撕扯下,經歷了多麼驚心動魄的災難。

"飛星不動"幾乎毀滅了這撕成兩半的天體上所有的生命,使三體世界在長達9000萬年之後,才重新進化出生命。

洛希極限的恐怖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太陽系中木星和土星都有環,只不過木星的很不明顯,而土星則有一圈極為壯觀的環。

土星的環就是衛星進入土星的洛希極限被撕碎並圍繞這土星旋轉形成的。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1994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直接觀測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南半球的事件。

該彗星在進入木星的洛希極限是被扯碎,一部分進入木星星環內,一部分進入木星大氣層,一頭撞進木星的南半球。

通過這次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木星的確在太陽系內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用自己強大的引力來清理"太空垃圾"保護這其他星球。

從流浪地球到三體,感受來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