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 你怎麼看:我眼中的優秀評論


元芳 你怎麼看:我眼中的優秀評論


開讀前需知:本文同樣枯燥而冗長,還不宛如大學上課,勿謂言之不預。

評論稿,就是你怎麼看。說好寫非常好寫,但也非常難寫。好寫是因為但凡一個事你或多或少會有些看法和立場,只要受過中學語文教育,就可以成為評論寫作者,所以參與者眾多。

以UGC為內核的web2.0(所謂可寫的互聯網)大潮湧起之後,從比例而言,應該推動的是評論稿海量出現而不是報道稿海量出現。這裡稍微提一下,報道和報料是兩碼事。

但也正因為參與者眾多,所以要出挑就很難。另外一個難點在於,偶爾評論一下容易,長年評論其實是非常難的。

評論是主觀寫作的一種,keso在很多年前寫過一篇blog,標題是“別和我談客觀”,其實有幾分道理。常見的評論稿都不會太長。但不是沒有長的。在傳統媒體時代,長評論有時候會稱為“理論文章”。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在我看來,指的應該是評論性文字。如果說報道還可以通過對事實的挖掘程度來衡量高下,主觀寫作的評論,其評判標準,就更顯主觀。

所以,我只能談談我眼中的優秀評論,可能和你的想法不match。

一 評論的標題

標題的好壞,對於一個評論,重要度很高。標題不僅要讓人有點擊的慾望,還要能凝結評論者的主要觀點。標題如果和通篇評論觀點不是太匹配,就是所謂標題黨。如果標題不展示評論文章的觀點,不是說不行,但優秀度在我眼裡會下降。

更為厲害的標題能起到設置議程的效果。

在上一篇《如無必要 勿稱優秀報道》文章中,我提到了一篇在科技圈相當有名的大作《騰訊沒有夢想》。我不認為這篇文章是優秀報道,對其獲得某公司評選的年度公司報道獎不敢苟同。

但這篇文章,是非常優秀的長篇評論,其實算是一篇理論文章。

標題尤為給力,六個普普通通的字,卻擲地有聲。它就做到了一種議程設置,因為引發了後續大量關於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的討論,可以說是生生製造出一個“什麼叫有夢想的公司”這個熱點。

標題是非常扎眼的一種存在,所以在起標題時,有些詞的使用要非常謹慎。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這個看法。

你抬起右手,向右前方呈四十五角筆直伸出。這本身無非一個手勢,平日裡偶爾的無意識的做一下,問題不大。但在重要場合,你還很嚴肅很正經地做這個手勢,其中蘊涵的象徵,不言而喻。

標題就是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場合”,有些詞,在我眼裡,用於正文也就罷了,但用在標題處,我實在有點無法接受。這些詞是某些年代最為甚囂塵上的詞。

符號學裡,稱為一個詞的能指、所指、意指,也有學者稱之為符號的神話。不展開。

比如最近一段時間,我連續看到旗幟鮮明的使用。什麼旗幟鮮明地要求某人道歉,什麼旗幟鮮明地反對某人成為院士。我不認為這是好標題。哪怕就是“實名要求某人道歉”、“實名反對某人當選院士”這種不算入流的標題,都比它們強。

類似還有什麼“狗日的**”(這是一個報道,不是一個評論),這種標題也不好,能指所指就不過關。三個字實在不登大雅之堂,有潑婦罵街之感。雖然效果極佳,但一個有操守的寫作者,不能這樣胡亂使用。

不過,標題不是評論優秀與否最為重要的變量,這和我的閱讀習慣有關。

二 觀點的論證

我的閱讀習慣是看作者如何推導出ta的觀點。在我眼裡,方法比結論更為重要。

寫評論稿的一個小秘密是:作者通常都是觀點先行的,然後去找客觀事實證據去佐證。這個小秘密一般不說,因為總感覺作者主觀性偏見性太強,但這的確是普遍的操作手法。

評論的要害不在於觀點有多驚世駭俗,而在於找客觀事實證據去佐證,從而達到自圓其說。從這個意義上講,評論稿真的就是一篇“拼湊”文,但如何拼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還是以《騰訊沒有夢想》為例。標題是擲地有聲了,但論證更為重要。尤其是這種負向觀點,論證不夠的話,很容易被擊潰。

此文論證過程,就屬上乘,以至於對於騰訊而言,要擺脫“沒有夢想”的人設,需要花上極大的力氣。

論證環節是評論文章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詳細展開一下。

論證包括以下三個最重要的部分:

1、事實性

主觀看法基於客觀事實。事實不行,評論難立。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評論者需要去找多種客觀事實。有時候會發現,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證據,一個可以支撐自己觀點,一個則似乎在打臉自己觀點。

比如說,你要論證a應用就是比b應用好,其中一個維度就是裝機量比較。而我們都知道,各種數據監測機構,有時候會給出截然相反的兩個結論。

這個時候,評論者就很需要小心。通常的做法可以有兩種:1、某機構知名度有顯而易見的更大更權威,我選取它(假定它的結論支持我的觀點)2、我多挑幾個,支持我觀點的機構更多。

但更強悍的做法是找公佈方法論的數據監測機構。樣本有多少?怎麼取得的?調研方法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採用方法論最優的監測報告。

評論者在引用事實的時候,最好註明出處。這不僅是一種寫作操守,也和保護自己有關。總體來說,評論者一般沒有核實事實是否事實的義務,但有告知大家這個所謂事實是如何來的義務。而這個事實如何來,公開看得到的事實比私下打聽來的事實更好。

關於事實性,其實還和追熱點有關係,我在後文再展開。

2、專業性

事實的採用,已經和專業度有關。比如我上段提到的監測方法,這個就是方法論專業。

評論其實很難去做很水平(也就是跨行)的優良與否的評價,因為它本身是一種主觀寫作,專業內人士看法和專業外人士看法,是不同的。而所謂隔行如隔山,你不是這個專業的,有很多評論稿,無法評價。比如,我這麼個長年疏於運動的胖子是很難去評價一篇體育競賽評論稿的優劣的。

舉一個例子,某央媒痛批某移動互聯網公司出品的app製造“信息繭房”的評論稿。

在當年一個評選中,我作為評委之一,打出了“零分”。據評選機構工作人員告訴我,我這個分實在太低,顯著拉低該稿的評分,導致其最終落選。

我給出零分,是基於專業角度考慮的。因為信息繭房的定義該評論稿有很大誤解。真正的信息繭房,來源於訂閱制。這在這個詞的發明者桑斯坦的著作裡說得非常清楚。桑斯坦著書之時,這個世界還鮮有算法推薦。

那麼,算法推薦會不會也導致信息繭房呢?不是說不可能,但評論稿要給出證據,比如據什麼什麼研究表明,有這種結果。而不是坐在那裡臆想。這裡就是專業性問題,只有專業,才曉得去找合適的事實。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該篇評論的論證脫節。手法再天花亂墜,“馬步”都是虛的。

順便說一句,學術期刊《新聞記者》今年2月發了一篇以該app為例的論文,兩位學者關於算法推送新聞的知識效果,形成了與該評論稿不盡相同的探索性結論。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但要說明的是,這只是探索性結論。

3、邏輯性

我在上一篇《如無必要 勿稱優秀報道》文章中,提到我不喜歡常識這個詞,而喜歡用常理。

這是有原因的。在我看來,中國當下,普及邏輯的重要性遠遠高於普及常識。

在海量的評論文章中,邏輯謬誤不勝枚舉。特別常見的事是,因果倒置,或把相關當因果。

十年以前,我在網上看到一篇講常見邏輯謬誤的文章,出處未考,我貼在了我的blog上,有興趣可以去看看:http://weiwuhui.com/position/logic

另外我在blog上還轉帖過一篇關於辯論的帖子。就“雞蛋難吃不難吃”的辯論,充斥著大量邏輯混亂的搞笑,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http://weiwuhui.com/position/comments

三 評論的角度

與報道一樣,評論也是要講角度的。甚至可以這麼說,評論比報道更需要講角度。這成為在熱點事件中該評論是否能脫穎而出的重要變量之一。

公號三表龍門陣的主理人三表,我印象深刻地記得他將之稱為“體位”,哈哈哈,很庸俗。三表最近一篇討論某東事件的評論稿,這個角(ti)度(wei)就不錯:《我獨憐章澤天》。

標題、角度、論證,三個角度看,都是佳作。

自誇一句,翟博士事件中,我自己寫作的關於姓名起得不能太異類的觀點《我們要從翟天臨的瓜中學得一個教訓》,角度也相當不錯。但我這人一向不會起標題(有時候是懶於推敲),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非常爛的。與《我獨憐章澤天》這樣的標題,有著天壤之別。

今天熱點事件一起後,評論稿會在短期內大量湧現。稍有遲緩,便泯然眾人矣。但是,熱點事件通常還一波三折,第一時間推出評論,後續事實可能會打臉。所以有時候有必要再觀望一二。這個時候,好的角度就成了大殺器。

如果說,好的報道能提供信息增量的話,好的評論就提供了視點增量: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看一件事!

客觀報道和評論角度,共同構成了議程設置的兩翼:what to think和how to think。

角度,就是一篇評論稿的“創意”。而創意的難以複製性,使得寫評論文章的人,很容易掏空自己。單槍匹馬長期評論,其實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四 熱點與借題發揮

有些評論,可以自造熱點。比如《騰訊沒有夢想》就製造了一個熱點。

但這篇文章並不是完全沒有借勢。在文章出爐之前,就騰訊財報的相關數據,批評它快要成為一家投行的評論,也有一些。資本市場上已開始出現離場騰訊的痕跡。

但大多數評論,要跟著熱點走,所以大比例的評論都是所謂時評。

評論就熱點而闡發,是非常自然的事。有些評論文章會批評其它評論蹭熱點的行為,在我看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好事者會說你也不也在蹭熱點,這種邏輯混亂的無腦白痴型評價,可以參看上文我提到的評價雞蛋好吃不好吃。

評論追熱點追的不好,的確會出現蹭熱點情況。而所謂蹭熱點,就和借題發揮有關。

借題發揮不能離題萬里。這是蹭還是追的分割線。

比如在某東事件中,三表的獨憐章澤天,算是一種借題發揮,但你不能說他離題萬里。同樣的,我在闡述姓名不要搞得奇特的觀點,也是緊扣翟博士事件中的一些事實。

但有些借題發揮,就顯得特別的跨越。

我這幾年最見不得的評論寫法是這樣:某某某事件是否存在我們姑且不論,從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何如何,巴拉巴拉。

這就是離題萬里的借題發揮,典型蹭熱點行為。

評論,是一種講道理的寫作手法。不得不承認的事情是,很多道理其實毫無新意。人類上千年的文明歷史,古今中外,多少道理講得可比你好。如果不能緊扣熱點闡述道理,空發議論,作為讀者的我,還不如去看那些經典著作。

五 如何看待打臉型觀點

評論文章的觀點,有時候的確會出現打臉,也就是你的觀點不成立。

打臉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予以嘲笑。

比如醫生有個觀點:你活不過三年了。ta的依據是:你的生活習慣如此糟糕。你聽到這個觀點後,瑟瑟發抖,立刻修正了自己的生活習慣,結果活了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醫生打臉。

但你能說醫生這個觀點沒有價值?顯然,他觀點背後的事實佐證,讓你警醒加以改正。故而,醫生這個觀點非常有價值。

同樣的,騰訊沒有夢想這個觀點,幾年下來,我們發現騰訊很有夢想,這不能證明這篇文章胡說八道,純屬垃圾。

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去敲資本主義喪鐘的觀點,依然分量很重的原因:他客觀上起到提醒各資本主義國家要修正自己的政治措施。

但有些打臉型評論,是需要嘲笑的,通常這種情況,無非就是事實收集不夠造成的結果。比如說,為了趕熱點,在客觀事實尚撲朔迷離情況之下,匆匆推出,事後新聞反轉,評論者打臉。

本節和觀點論證一節密切相關,這就是為什麼看評論文章要看過程而不是僅看結論的道理。

六 情緒與文采

雖然時下對於調動讀者情緒的手法有很多批評,但我依然認為,評論文字去調動讀者情緒,是可以接受的,無非就是個度的問題。

優秀評論要起到讀者強烈共鳴的作用,當然就和調動讀者情緒有關。

這與客觀報道不同。我眼中的優秀報道,需要冷靜剋制,但我眼中的優秀評論,需要激揚文字蕩氣迴腸。

觀點的力透紙背,和文字駕馭能力,高度相關。

故而,中文系畢業的人,更適合寫評論。

我從來沒正經受過文字訓練,所以我的評論稿,稍顯驕傲地說,也就是個中等之姿。

有些評論稿,走的不是文采斐然的道路,它通常的閱讀效果是“會心一笑”,這也是優秀評論。會心一笑的原因在於,作者使用的方法是文字的機巧,通俗的講,叫擅長埋梗。這方面,有一個可以別稱為花露水的人,是一把好手。

但同樣有個度的問題,機巧過甚,就是抖機靈。這裡面的標準很難把握,完全在於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花露水在這上頭,不是說完全沒有抖機靈,但大部分情況下,把控得相當出色。

這也是為什麼長期寫評論很痛苦的道理,因為無論是文采還是機巧,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做到的。就算能時時做到,也有個讀者讀多了同一文風生厭的可能。

這也是一篇評論稿的“創意”部分,創意之難,誠可謂難於登青天。

不過,還是那句話,事實性專業性邏輯性是第一位的。這三點如果跨了,再華麗再機巧的文字,也只能評價為“浮誇”,調動情緒變成了操縱情緒。

七 勇氣和言外之意

容易出彩的評論稿,是負向稿件,也就是所謂批評。

這個道理和做報道相通。負向報道也比較容易一紙風行。

批評的對象越高端越龐大,批評本身越容易被群眾喜聞樂見。

但這裡就有一個勇氣的問題,一個技巧的問題。

以批評商業公司為例,哪怕就是事實性專業性邏輯性皆在,也要去應付商業公司的反撲。後者狠起來,會以高標的進行起訴。官司輸贏倒在其次,要知道律師費可是按標的收的。這給評論者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巨大的。

在事實性專業性邏輯性完備的情況下,尤其要為負向評論,多加讚頌。

而作為負向評論者,必要的情況下引而不發讓讀者腦補自己的觀點,其實是一種技巧。尤其適用於對某類組織的批評上。

八 價值觀

通常情況下,我對這個詞不太當回事。

三觀正是很可笑的說法,三觀正無非就是讀者你的三觀和作者我的三觀匹配罷了,有什麼正不正的。

反正我自己的文字,被人誇一句三觀正,我是不當回事的。

既非誇我論證嚴密,又不誇我妙筆生花,卻被人說一句三觀正,我真是俏媚眼做給了瞎子看。

—— 首發 扯氮集 ——

作者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

其實,評論稿雖說是主觀創作,但主觀到什麼程度,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我近年來公號寫作,主觀性過於強烈,東拉西扯會扯上很多我自己的一些經歷私事,“我”字用太多,甚至有點口水化。這其實不是好評論的寫法。我給公共媒體寫評論稿,會有意控制。

但到底公號寫作,在我看來,和當年的博客寫作差不多。我就是有話要說。寫作是我的消遣,不是我的工作。各位姑妄看之,我姑妄言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